宝贝情绪不稳定家长应如何面对

我们鼓励、欣赏、赞许他们驾驭自身情绪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舵手的过程。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是以暴制暴,有的是任其发展。其实,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了解到他们情绪内在的原因,就不会误解孩子或随意处罚孩子。有了这方面的分析、联想可大大减少家长对孩子的误解和责难。

大海航行靠舵手,孩子的心灵舵手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鼓励、欣赏、赞许他们驾驭自身情绪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舵手的过程。当他们能把七情六欲化合成一种动力、一种健康行为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能够担当起自身命运的责任的时候,他们就是自身情绪的主人了。

孩子有时候会突然爆发毫无理由的冲动、暴力、烦躁情绪,我们会心里发怵,不知该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是以暴制暴,有的是任其发展。其实,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了解到他们情绪内在的原因,就不会误解孩子或随意处罚孩子。

负面情绪并非就是不良情绪

情绪会随着内在、外在的因素而时常发生变化。正面的反应就是心情舒畅、喜形于色,负面的反应就是怒、忧、思、悲、恐、惊。正负面反应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再坚强、再乐观的人都可能有负面情绪。

虽然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人人都会有,但是如果它反应过强、过度、过长,就会演变成危害人身心健康、干扰人的正常生活的不良情绪。

人的不良情绪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郁闷。郁闷走向极端就是抑郁症,抑郁症走向极端就是自杀。轻一点的郁闷是抑郁心境,主要表现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心上总有一种抹不掉的灰暗基调,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

二、焦虑烦躁。害怕发生什么事情,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焦虑烦躁发作的时候,时常伴有出言不逊、摔东西、发脾气等情况,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后果。

三、冲突。因为心里对什么人或事产生了一种愤懑,所以随时都想报复。冲突爆发时,对人对物都可能采取一种过激行为,这对社会和他人危害较大。

四、生气。轻则有点委屈、有点不快憋在心里生闷气;重则发生心身反应,与人闹得面红耳赤,给双方造成不愉快。

五、悲伤。这是由某种丧失引起的心理反应。比如物质的丧失,丢了巨款或者贵重物品,这是一种较为普通的悲伤。最大的悲伤有两种,一种是感情的丧失-失恋,另一种是至爱亲朋的丧失。悲伤是一种自然的负性情绪,但调控不好就容易伤心、伤身,给人造成沉重的打击。

六、恐惧。恐惧本身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怕火灾、怕煤气中毒,就会小心使用电器、煤气。但如果调节不当的话,也会人为地产生一些恐惧心理、恐惧症状,比如怕黑、怕高、怕异性、怕上级、怕空旷之地、怕幽禁之地,增添了精神负担。

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其自身特殊性

第一,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与他们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成人的情绪与外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没有外环境的刺激,很少会产生负面情绪;而处于成长发育的中小学生,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小学时特点是,有不听话、不服约束、时而苦恼、发脾气、逃避惩罚的一面,又有一直控制力不强、判断力不强、容易接受家长、老师指导、调教的另一面,所以,小学时的不良情绪相对好调整一些。

中学生时期,孩子都处于性萌动、性成熟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变化直接导致了他们情绪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有人惹他,他会闹心;没人惹他,他同样也会闹心。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系统还不健全,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还跟不上生理、心理的迅速变化,不协调性就注定了他们会产生不良情绪。这是容易造成误解的年龄。

第二,他们的情绪与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年时代的孩子依恋父母,青年时代的孩子回报父母,这是正常的亲子关系。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知道父母教育他们是为他们好,但是往往是关系越密切的人越跟你对着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往往造成了他们爆发愤怒情绪的根源。这是他们渴望第二次断乳的表现。孩子第一次断乳是生理断乳,第二次断乳是心理断乳。孩子第二次断乳就将成为真正的大人。这个时候,孩子越想成为大人,家长就越觉得他们不懂事,千方百计想把他们管服管顺,这就造成了亲子间的紧张关系及孩子的不良情绪。

第三,中学生的不良情绪与他们的伙伴变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时候,朋友的地位在他们心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朋友对他们有一种类似精神支柱的作用。

第四,孩子的情绪与异性关系也很密切。

这里说的异性关系不是指恋爱关系,也不是失恋关系,而是孩子从孤独到寻找伴侣这样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有效的精神指南,不能适时地给他们的心灵减压。对异性朋友的寻找、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苦恼,是青春期孩子不良情绪的症结或最大威胁。

最后,孩子的情绪与学业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本来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内在需求,但是,有了这么多外在的人为压力,学习的原动力已经变味了,这就是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


家长要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要帮助孩子找到产生不良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可以做以下几个联想:

第一是帮孩子做生理发育的联想。

孩子的郁闷、痛苦是不是和生理发育、生理疾病有关系?有了这方面的分析、联想可大大减少家长对孩子的误解和责难。有些家长动不动就责怪孩子不懂事,其实这是家长不懂孩子的生理规律的表现。

第二是要和孩子的至亲至爱的人做联想。

孩子的情绪与亲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孩子最亲的人是家长,但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孩子不良情绪的根源。家长监护人的身份使他们很难反思自己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一个认识盲区--家长的坏作用是庐山,而自己又在庐山之中,不识自己真面目。

第三是要和孩子的老师、同学做联想。

在学校,老师既是教孩子知识的人,也是父母的替代者。如果孩子在家是宝贝,在学校却是被忽略的对象,那么种种被冷落的情况会使孩子的心备受伤害。真正的好学校,是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真心关注的学校。

另外,还要关注孩子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中有强势的也有弱势的。如果是强势孩子心情不好,是不是因为欺负了人而感到内疚?还是怕人报复?如果是弱势的孩子,是不是在外被欺负了不敢让家长知道?

第四是要把孩子的情绪和周边的社会环境做联想。

看看是不是有社会青年、问题少年威胁孩子、敲诈孩子?如果是女生的话,还要考虑是不是有校外闲杂人员造成的麻烦?在周边环境复杂的地方,校外因素比校内因素对孩子的伤害更严重。

最后,还要把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物质生活做联想。

比如,孩子的情绪是不是和这个地区的水和空气污染有关系?是不是吃了含有兴奋剂、刺激作用的食物?甚至还要考虑是不是与花花绿绿、含有异味的文具有关?

不良情绪是果,各种刺激是因。只有找到了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使正面情绪重新复原。

针对不同的原因,家长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是容纳。情绪有正负之分,但没有应不应该产生这一说。情绪已产生,阻拦、堵塞是无用的甚至反作用的,明智的办法就是全部接纳下来。接纳不一定是快乐的,但不接纳肯定是痛苦。

其次,是体谅。体谅就是设身处地为孩子想:如果我是这个年龄、性别、这个模样,遇到相同的情况,我是不是也会有一样幼稚、可笑的表现。家长真的这么想了,就不会高高在上的训斥孩子。体谅会使自己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体谅至少能够阻止孩子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体谅还会使孩子在困境后得到心灵的抚慰。

再次,是理解。理解和体谅有区别:体谅是指不管问题的对错和来龙去脉;理解是指不仅知道孩子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而且知道孩子不良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家长只能从侧面细细观察孩子,查看孩子开放的一切东西,而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不能暗自侦查、雇用私家侦探。

最后,是同舟共济、共度情绪危机。陪着孩子理清不良情绪的来龙去脉,共同探索不良情绪的健康出口,从危机中走出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达到了情绪的升华--不仅没有被情绪所压倒,反而体验了走出情绪低谷的全过程,把情绪变成了寻找人生道路的动力。

不良情绪不应任意宣泄或压抑

任意放任孩子宣泄不良情绪,一是容易培养不良少年,二是容易导致孩子社会适应不良--在外不受欢迎、不受待见,在遭受别人的抵制、反抗、报复后,容易选择一种自卑的、报复的、甚至堕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家长死死压制孩子的不良情绪,那就会使其不良情绪倍增。得不到宣泄的出口,积压下来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反应。即便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疾病都治好后,还会出现交往障碍:在交往中,既不会表达喜悦,也不会表达愤怒,像个木头人。

孩子正常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渠道是孩子的叫喊声。

第二个渠道是孩子的哭声。

第三个渠道是让孩子把难受的事情说给至爱亲朋听。先进的教育是以听为主,落后的教育是以说为主。听清了孩子的话后,还要帮孩子做一些实事,单纯的讲道理或者单纯的宣泄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帮孩子接触了客观刺激源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

另外,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的喜、怒、哀、乐、忧、思、恐、惊、爱和恨的情绪、情感有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



教会孩子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1. 要培养孩子的理智思路。不良情绪也是有作用的,它有时可释放人的内心压力,有时可让人看到自己对什么事情的反应,有时可控制周围人的态度,有时生气是给别人看的。

2. 要让孩子知道无效的控制策略有哪些。“我不吃饭”,“我不上学”,“我不和你说话”,“我不走正道,我上网成瘾”,这些行为虽然可以一时调节情绪,但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3. 要教给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第一是对已产生的情绪不强行退回。第二是不顺着消极的情绪做出消极的事。第三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论出现什么情绪,所有情绪都是会过去的。第四是要为不良情绪寻找一个有益的出口。未成年人在家是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在社会是小公民、预备公民,每一种角色后面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情绪跟着角色走,而不是让角色跟着情绪走。

4. 此外还可以利用写日记、做喜欢的事情来舒缓。

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释放不良情绪的同时,要推动健康的行动。

如何帮助孩子排解考试综合症?

考试情绪是在考前就酝酿好了的,所以应在考试前先调节。

第一,应该把考试成绩和孩子分开。我们爱孩子,不是爱分数。爱(不是指溺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样就避免了孩子考试紧张、焦虑的本源。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自己的情绪随着孩子的成绩而波动。如果我们随着孩子的高分而欢喜,随着孩子的低分而忧虑,孩子就会感到考试是件大事,不知不觉有很大压力。

第三,要帮助孩子解决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客观因素。比如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在班级角色转变带来的失落等。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帮助。

第四,在改善亲子关系同时,可借助专业机构的专业手段对孩子进行预先的调节训练。情绪不是理智设计出来的,情绪的消除同样也不是理智告诉的结果。考前对孩子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在平时多做一些心理调节训练,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孩子是他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们对于孩子最大的爱和负责,就是培养他们成为自身情绪的主人。

要想长时间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首先不能苛求生命中只有快乐的情绪,要容忍痛苦和悲伤,要对负面情绪有一种乐观的算法,知道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谓乐观,并不是说生命中只有美好的一面,让我们的眼睛总能朝着乐的一面,让痛苦、悲伤成为欢乐生活的背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