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如何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广泛习得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已成为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热点。幼儿在故事表演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处于自由交往和自主表演的状态,教师不轻易干扰幼儿的游戏。

 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的语言教育模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革。如何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广泛习得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已成为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热点。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多年语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观念指导幼儿园故事表演活动的开展,挖掘故事表演游戏中蕴含的语言教育资源,从表演故事的选材、表演游戏的指导、幼儿创造性表演活动的支持等方面人手展开研究,探索出一套支持幼儿丰富文学语言、发展交往语言、建构个性化语言的语言教育指导体系。

一、选择适宜的表演游戏素材,丰富幼儿的文学语言经验

好的作品是儿童开展故事表演游戏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吸收文学语言,课题组从中外儿童文学库里选择了四十余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故事,并对他们的语言结构、文学特质、角色特点、情节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表演故事的选材和欣赏方面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转变选材视角——从单一到多元,为幼儿营造真实丰富的文学欣赏环境

什么是适宜表演的儿童故事呢?研究之初,按照传统视角,老师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经典儿童故事让孩子欣赏,这些作品通常具有角色个性鲜明、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特点,如《小兔乖乖》《拔萝卜》《小熊请客》《三只蝴蝶》《小马过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老师们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学环境,不断转变视角,拓宽题材类型,并挖掘出不同类型题材对幼儿语言经验的不同作用。

选择诙谐幽默的童话故事——感受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儿童天生具有对荒诞故事情节和有趣语言材料的幽默感,许多外国童话故事往往突破传统的“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的束缚,更为幼儿所喜爱。我们为中班幼儿选取的《大嘴蛙》,讲述了一只爱说大话的青蛙最后撞上了鳄鱼的诙谐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让幼儿忍俊不禁。我们为大班幼儿选取《长名字,短名字》的有趣英文故事,讲述一对中国兄弟,哥哥名字短,叫Sam,弟弟名字非常长,叫Nekkinekkitermbono SO  rembooo ma mu—echi gamma gammagu—tchi,长名字给弟弟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最后故事幽默地调侃道:“从此以后,中国人就不再取长名字了。”孩子们对这种文化比较非常敏感,常常听到他们在生活环节不停地复述故事对白,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嫁接到长名字中间,从中体会到了语言游戏的快乐。

选择画面丰满的绘本故事——体会文字想象的乐趣。传统的文学故事欣赏往往以听为主,丰富多样的绘本故事能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绘本故事有很多内涵都融入画面之中,幼儿要去观察、猜测、想象和增添对白,有更多语言想象的乐趣。以绘本故事《大灰狼娶亲》为例。故事以大灰狼猜想盖头下的新娘是谁为主要线索,一页一页的画面中,新娘逐渐露出了手、尾巴、牙齿——原来也是一只大灰狼,这样的情节让读者的心被牵动、被吸引,而大灰狼和新娘的对话却没有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选择情节凝练的寓言故事——丰富口语表达的空间。寓言故事由于语言简单,情节凝练,孩子们在欣赏和表演时空间更大,作为大班创造性表演的素材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经典寓言《盲人摸象》为例。孩子们从起初模仿盲人的动作,到自主增添表演角色(大象、养象的人),自己增添对话(用已有的语言经验描绘大象各部分的外形,如象牙像胡萝卜、香蕉;后背像山、床;脚趾甲像小石子;耳朵像书、簸箕等),充分体会到了语言创编的快乐。

(二)转变欣赏方式——从教师到幼儿,支持儿童个性化地吸收文学语言经验

文学故事的欣赏方式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引领幼儿进行欣赏或复述。我园在引导故事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体验作品;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迁移作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改编。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帮助幼儿丰富语言。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每一个作品的含义,教师充分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如改编的英语《老鼠嫁女》的故事中,为了帮助幼儿探讨人物的性格,丰富词汇,让单一对白更丰富,老师带领幼儿讨论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诠释鼠爸爸、女儿、大风、墙、太阳等角色的重复台词,幼儿在讨论中说出了“帅气,绅士,糊涂(鼠爸爸);可爱,美丽,温柔(鼠女儿);温暖,霸气(太阳);骄傲,狡猾(猫)”等不同的形容词。

搭建开放的欣赏平台——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后,通常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独特想法。这些讨论包括变换方式复述台词、改编自己喜欢的台词、评价自己喜欢的角色等等。如在传统故事《小熊请客》中,幼儿就大胆提出:“小狐狸为什么就不能到小熊家去做客,她如果已经改正自己好吃懒做的缺点了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小熊请客》中演狐狸的小朋友为了能去小熊家,创造出狐狸“怀孕了”“腿受伤”“胳膊骨折”等不同情节,来博取小动物的同情。

支持语言经验的迁移——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文学故事中,除了已经成型的剧本之外,故事要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都要增添很多的对白或旁白,这就给孩子进一步灵活运用语言提供了机会。在大班故事《小壁虎找尾巴》的表演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将故事改编成剧本,于是就有了小壁虎出场的台词:“我是一只小壁虎,今天运气真不好,出门遇到一条蛇,一口咬断我尾巴,没有尾巴可不行,我要去借尾巴!”“幸亏我遛得快,没把我一口吞进肚”等等。

二、开展自由自主的表演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在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围绕故事中角色的分配、表演规则的制定、情节与材料的选取、动作与对白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对话。此时,他们的语言运用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进一步给予幼儿自主交往的空间,老师们解放思想,采用多种策略支持幼儿。我们将这些策略的类型和效果总结如下。

(一)游戏过程的指导——提高幼儿的协商意识和交谈水平

1.把解决问题的空间还给孩子,促进协商意识的提高

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随着他们对故事中台词、情节的熟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希望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如何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孩子手中,支持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教师们先后总结出一些策略:通过DV回放、区角讲评等帮助孩子们了解伙伴间如何达成共识;借助角色胸卡帮助幼儿自主读图,学会快速分配角色;支持孩子们设计新的服装道具,从而吸引更多幼儿愿意扮演反面角色;采用抽牌分组的形式给幼儿创造与不熟悉伙伴一起做搭档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纱巾、盒子等低结构的材料,使他们有空间自己解决装扮问题等。现在,孩子们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快乐自主,意见不合时不再找老师,而是运用商量、猜拳、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轮流扮演、共同使用道具、为同伴做动作示范、主动给忘词的小朋友提词等方法解决常见的表演问题了。

2.教师以多种身份介入游戏,丰富幼儿的口语对话模式

幼儿在故事表演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处于自由交往和自主表演的状态,教师不轻易干扰幼儿的游戏。但孩子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游戏不下去时,老师的适时介入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此,老师们研究出了一些不干扰游戏进程的介入方法,通过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旁白、缺失的角色、观众等),为幼儿示范丰富的对白模式和综合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肢体、口语、表情)。

如一位中班教师在观察幼儿表演故事《三只小猪》时,发现没有幼儿演大灰狼,就主动戴上了狼头饰,被幼儿发现后,经幼儿邀请参与了活动,并通过自身创造的大灰狼形象(动作夸张、表情凶狠、语调粗声粗气),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在表演活动快结束时,老师往往会扮作观众,或者支持其他观看表演的小朋友通过献花、发表观后感等方式与演员互动,甚至小演员也会拿着话筒走到观众席去征求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表演的小朋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小观众则学会了怎样表达欣赏和悦纳的态度、怎样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

(二)小组评价环节的指导——丰富幼儿的谈话策略,提高交谈技能

游戏结束后的小组讨论和分享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了录像回放引发话题、经验推广促进表达、轮流发言养成习惯、示范交谈扩展谈话策略(讨论、陈述、质疑、肯定、否定)等方法,帮助幼儿丰富谈话体验。有如下策略。

通过录像回放等方式帮助幼儿回忆表演经验,产生集体话题。谈话的基础是共同的话题,而幼儿在讨论时往往时过境迁,忘掉了游戏里的事情。教师采用录像回放的方法,就能帮孩子们更好地回忆游戏经验,主动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来。

鼓励幼儿讨论时围绕话题轮流发言、安静倾听,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面对熟悉的游戏话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致使谈话进行不下去时,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往往能够达到集体谈话活动的目的——帮助幼儿养成围绕话题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等基础的交谈习惯。


支持幼儿回忆游戏经验,体验陈述和补充两种交谈策略。针对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在集体评价时可以组织幼儿以单个或小组的形式到小朋友面前陈述自己的游戏经验,孩子们既锻炼了表达,又学会了补充他人谈话,甚至还能与小朋友、老师进行一问一答,提高传递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谈话活动,感受肯定、否定、质疑等不同的交谈策略。学习初步的辩论。教师组织评价的重要作用是把个别幼儿的游戏经验分享给全班幼儿,同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支持幼儿相互质疑,如,“角色不够怎么办”“材料不够可以怎么做”“这个方法你同意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种交谈既是思维的碰撞也是语言交往模式的碰撞,孩子们体验了肯定、否定或者在一定规则下的争辩,丰富了语言交谈的策略。

引入沟通话题,帮助幼儿感受丰富的交谈技巧。在评价环节,除了讨论与表演有关的话题外,教师也会针对观察到的沟通问题与幼儿讨论。比如,在大班表演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一位幼儿出现了背台,另外两名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反复大声提醒,导致那名幼儿在游戏中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表演结束后引导幼儿讨论,在演出过程中怎样提醒同伴更合适。孩子们提出了角色下场之后再说、场上用眼神提示、小声交流和小动作提醒等方式,从而发展了幼儿适应不同场景的沟通能力。

搭建分享平台,引导幼儿学习采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语气进行口语交流。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演出水平,老师在评价环节经常会采用“角色大比拼”的游戏鼓励小朋友交流。如几个小朋友都表现《三只小猪》中狼如何对小猪说话,让大家看看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有什么不同,从而支持幼儿分享表演经验,提升口语交流的生动性。

三、支持创造性表演活动,鼓励幼儿建构个性化的语言经验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信息交互作用而逐步获得的。每个孩子建构语言的过程和方式都不尽相同,我们在表演游戏的延伸环节中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各种信息,支持他们将个人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游戏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故事表演活动。

(一)捕捉现场契机——留住幼儿创造性表演的火花

当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到延伸阶段之后,幼儿会自发地根据游戏现场的变化和参演角色的改变对自己熟悉的剧本进行一些改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到变化,运用适宜策略支持幼儿提升经验。

适时引导,将幼儿的无意模仿转变为有意识的创造。孩子们的创造和成人一样,灵感转瞬即逝。如何让灵感常来光顾呢?这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和及时有效地引导。在中班《小熊请客》的表演游戏中,扮演狐狸的幼儿突然模仿起班上怀孕的老师,把兔子玩偶塞到衣服里演怀孕的狐狸,但台词没有变化。此时,教师及时带领幼儿思考、讨论:怎么让小朋友知道狐狸妈妈肚子里有宝宝了?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更像怀孕的狐狸妈妈?孩子们想出了“我饿着没关系,不能让小宝宝饿着啊”“我都有小宝宝了,不信你们摸摸,就带我去吧”等丰富的台词,把一个已经玩熟了的表演剧目推向了新的高潮。

促进分享,将个体经验转变成有益的集体经验。在幼儿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老师在观察的同时经常拿着DV和录音笔将孩子们的精彩语言录制下来,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讨论,在共鸣中迸发新的创作火花。例如,在《鸭妈妈找蛋》的故事中,当女生扮演牛大叔时,孩子们因为觉得叫着别扭,主动改为了牛大姐。教师将这一改变录下来播放给大家听,通过集体讨论,孩子们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男生演鸡大姐时要改为“鸡爸爸”“鸡大叔”“鸡爷爷”,女生演牛大叔时要改为“牛姥姥”“牛姑姑”“牛舅妈”等,从而比较出了按照男性和女性进行归类的称呼,使得表演呈现出妙趣横生的新局面。

(二)融人个体经验——支持幼儿广泛创新表演形式

为了促进幼儿更加广泛地对文学语言进行吸收和创造,老师们采取了丰富的策略,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文学经验融入表演活动中。


展开启发式讨论,鼓励幼儿重新编构故事。同一个故事不同幼儿欣赏,会有不同的兴趣点,老师观察在先,把握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再通过启发式提问打开孩子的思路,促使幼儿有明确的思路和清晰的想法,为幼儿创造性表演提供有利的依据。在中班英文故事《Scat The Cat》(会变色的猫)中,原有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猫只要不高兴,身上的颜色就会变化。教师支持幼儿讨论:猫是怎么变颜色的?我们可以怎样表现猫变颜色的场景?孩子们经过讨论添加出了一个女巫的角色专门用来帮猫变色,还为女巫创编了三种不同的咒语“OLBO”“One,two,three,poof”“Ding ling,ding ling”,体会到了语言创造的快乐。

载入不同体裁,支持幼儿灵活运用文学语言。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接触到越来越广泛的文学作品,他们非常喜欢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融入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表演。如小班的幼儿在演《小兔乖乖》时就加入了歌谣《小白兔》来介绍自己的兔宝宝;中班幼儿在《三只蝴蝶》的结尾就演唱起了他们熟悉的英语歌曲《Butterfly》烘托故事结尾欢乐的气氛。

为此教师有意识地带幼儿去欣赏丰富多彩的作品,鼓励幼儿进行作品间的迁移。在大班《小壁虎找尾巴》的游戏中,教师同幼儿分享了诗歌《尾巴的作用》,欣赏诗歌后鼓励孩子借用诗歌里的话丰富小壁虎和猴子借尾巴的对白,孩子一下就将诗歌里的话运用在对白中:“不行,不行,我的尾巴像钩子,还要钩在树上荡秋千,不能借给你。”

融入生活经验,表演内容越来越丰富。开展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将生活经验和语言经验融合进文学体裁中,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建构。老师通过谈话、讨论引导幼儿在表演场景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生活情节。在《老鼠嫁女》中,老师找来幼儿熟悉的《婚礼进行曲》做背景音乐,扮演猫先生和扮演Mary的小朋友手挽手宛如一对新人。有的小朋友说:“老师,快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吧!我和Mary结婚了。”有的小朋友说:“来和新郎新娘合张影吧!”有的小朋友说:

“来,请吃喜糖……”丰富的情节引

发了新一轮台词创编的乐趣。

灵活变换道具,支持幼儿越演越精彩。在幼儿的创造性表演活动中,老师有时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增减一些道具,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同时引入新的创编热点。在《鸭妈妈找蛋》的表演中,老师鼓励孩子们收集并比较了乌龟蛋、蛇蛋、鸽子蛋、鸡蛋、鸵鸟蛋、鹌鹑蛋、恐龙蛋和鸭蛋的不同之处,为进一步创编出鸭妈妈找错蛋的情节做了准备。孩子们根据这些不同的蛋,编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

(三)顺应幼儿需求——鼓励幼儿用表演活动重构自己的生活经验

幼儿进入大班之后,逐渐不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故事素材,他们倾向于运用已有的表演经验,自己编构一些更有趣的生活故事进行游戏。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顺应幼儿需求,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道具和音乐,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变得更完整、更好看。

于是,在大班表演区我们看到了新版《灰姑娘》《睡美人》《小红帽》《白雪公主》,原创故事《小猪找菜花》《好幸运的一天》《小兔子买菜》。虽然有的故事表演和创编得还不够成熟,但孩子们的热情以及表演区受欢迎的程度与日俱增。他们自己用鲜花摆场记,用小凳子拼出《白雪公主》的水晶棺材,用《爸爸去哪儿》的歌词来表现《小猪找菜花》的情节,将《小马过河》的情节套改为故事《小兔子买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园总结出小、中、大班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活动成功案例二十个、适宜的表演游戏故事素材四十个、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案例一百余个,形成了一套幼儿园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的适宜指导策略体系,使得幼儿园故事表演游戏从成人戏剧“即演即像”的标准中解脱出来,发展成儿童模仿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大舞台。

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的开展,教师和幼儿均获得了发展。在教师方面,教师在语言教育观念上发生了深刻转变,进一步理解和内化了“为儿童创设丰富、真实的语言欣赏环境”“让幼儿做表演游戏的主人”“支持幼儿建构个性化的语言经验”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方面,他们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复述和编构故事语言、依据自身经验对各种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能力,运用谈话语言去和同伴交流、协商的能力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