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数学区的创设与指导

[摘要] 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具体物体充分感知和操作体验之上的,幼儿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区的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以大四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数学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活动及教师的指导四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得对我所在园所的大四班数学区创设情况的认识。

[摘要]  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具体物体充分感知和操作体验之上的,幼儿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区的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以幼儿园数学区的创设为切入点,采用了观察法等方法,通过了解数学区的材料投放、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及教师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的指导等三方面了解某园大四班数学区的现状,找出了材料的投放不够丰富未能体现的层次性且未能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结合、幼儿对数学区活动的兴趣不高、教师的引导欠恰当等方面原因,提出了创设开放、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投放丰富、适宜、具有针对性的材料;增强数学区材料操作性与可玩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等的解决策略,使幼儿园的数学区活动效益提升。

[关键词]  数学区;    创设;    指导;   策略

引言:

幼儿数学学习是动作探究、表象积累以及逻辑思维过程的统一体的,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具体物体充分感知和操作体验之上的。从幼儿园的课程结构上看,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的数学活动,光靠集中教育活动是不够的,数学教育还应该在区域活动及生活活动中渗透,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和操作中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索学习,以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的知识并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幼儿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的地方[1]。材料是区域化学习活动的重要操作因素,教师把教育目标、学习内容等不断转化为活动材料,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出现,暗示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获得认知经验[2]。幼儿通过不断地操作材料,获取、感知经验,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能力。数学区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引导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数学区的建设在幼儿的数学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数学区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目前大班数学区创设与指导现状

5-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教育,需要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投放操作的材料。我所在园所的大四班处于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大,数学学习的内容设及书写数字1-7及5以内的加法。我以大四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数学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活动及教师的指导四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得对我所在园所的大四班数学区创设情况的认识。

1、从环境的创设方面看,大四班的数学区充分利用了工作柜、墙面、地面等空间。在墙面创设了主题为“著名的数学家”的知识及工作“逛超市”等,充分利用了数学区墙面的空间。数学区的材料用托盘分类,并按一定的顺序分层摆放在工作柜中。操作时可将材料放置于地板上或桌面上操作,充分的利用了该班级的空间,使幼儿可操作的空间不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工作柜上。

2、从材料的投放方面看,大四班的数学区投放了数棒、几何形体与其名称对应、扑克牌排大小、几何拼图等操作材料。我认为该班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投放的材料不够丰富,几乎所有的材料的只有一份,投放的材料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第二,投放的材料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区的材料 “数棒”,只能用来由长到短的排列或是由短到长的排列。这样的材料幼儿往往操作一次之后就没有兴趣再进行第二次的操作。类似的材料还有几何形体与其名称对应等,这些工具都是可操作性不强的材料。

第三,材料投放未体现层次性,没有体现难易及幼儿数学水平差异,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据了解,很多材料是该班级中班时工作使用的材料,很久也没有更新。许多幼儿对一些老材料更是不闻不问。

第四,数学区的材料并没有与当前数学集中教育内容很好的结合。例如,大四班的数学教学内容是以五以内的加法及书写数字1-7为主。但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现数学区里添加了与该时期所上的数学活动相联系的材料。幼儿教学活动时所学的知识,不能在课后很好的巩固和提升。

第五,内容出现错误信息。数学区的墙面主题为“著名的数学家”,误将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标注为陈嘉庚,教师必须保证知识的准确性。

3、从幼儿的活动方面看,幼儿对数学区的兴趣度不高。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次数偏少,除了每天“工作”的时间会有少数幼儿到数学区活动,其他大部分时间幼儿是不到数学区活动的。甚至有些幼儿只是在数学区看看,什么也不操作。部分在数学区操作的幼儿也不能正确的操作材料。比如,在买东西这个工作中,幼儿要根据物品的标价摆出相应的人民币。由于要买的物品有三个,教师准备了正好的人民币,许多幼儿无法用正确方法摆出相应的人民币。在观察中,我还发现,在数学区活动的幼儿比较容易被新的材料吸引。但是,不久后,又失去了操作新材料的兴趣,不停的更换材料,导致在整个工作的时间里,幼儿没有认真地操作数学材料。

4、从教师的指导方面看,教师指导缺位。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对数学区材料的操作又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许多幼儿不喜欢必须遵守许多规则的工作。往往在短时间的操作之后便失去了兴趣。而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例如在买东西的工作中,幼儿将相应的人民币摆放到物品的下面,由于该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幼儿操作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左顾右盼,无所事事。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再如,数学区设计了一块主题为“著名的数学家”的墙面,设计了之后并没有组织幼儿进行学习和辨认,使得许多幼儿对该墙面“视而不见”。在数学区的墙面底部布置的工作“逛超市”,在完成之后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地讲解,对于上面的数字(几元)幼儿更是不理解。有些幼儿看到了也只是好奇的看两眼,并没有问这是什么,要怎么玩。对于数学区的其他工作,教师也只是在开始的时候讲解了一下,对于后面的操作中,教师对数学区的关注并不高,主要指导当天增添的新工作。

二、大班数学区创设与指导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参阅了许多文献,结合自己对大四班幼儿数学发展水平的了解,谈谈我个人的对解决以上问题的见解。

(一)创设开放、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

教师应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让幼儿每日都有自由自主活动时间,可以对数学区的材料进行操作。比如在晨间活动中、在自由活动中、点心结束后等这些分散的时间,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到数学区活动,充分发挥区域的作用,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能力。

(二)投放丰富、适宜、具有针对性的材料

首先,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材料。《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近期教学内容等因素选择合适充足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数学课延伸活动的材料更应该投放的足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进而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幼儿学习完五以内的加法后,可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捞金鱼:即将五条金鱼分在两个鱼缸中,让幼儿知道金鱼的总数为5分在两个鱼缸中的数量相加等于5,这时还可以制作记录表,让幼儿记录两个鱼缸的金鱼数,从而理解5的加法。对能力不强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的适当减少金鱼的总数。


第二, 投放“有弹性” 的材料,即材料具有不同的难度,可以供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比如,在买东西的工作中,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的价格摆出相应得人民币。这时候不同能力的幼儿就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能力较低的幼儿只要求其摆出任何一种相应的人民币的方法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就可以要求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摆出相应的人民币的方法。

第三,增强数学区材料操作性与可玩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对于投放有一定时间的材料,幼儿往往会对其失去兴趣。可是,如果将这类的材料丢弃就显得有点浪费。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开动脑筋,挖掘数学区的材料的功能,开发新玩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数学区的数棒,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只会让幼儿将数棒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排列。细心的人会发现每根数棒都是由10cm的红色和蓝色组成的。如果教师转换一下思路,引导幼儿发现这个“秘密”,然后,可以换个玩法,比如拿出一条相对长的数棒,让幼儿拿出两条短的数棒,要使两条短的数棒的长度加起来要与长的一样,或是让幼儿拿出节数为单的数棒,或拿出节数为双的数棒等等。只要教师稍微动个脑筋,每个材料都可以变为“变形金刚”拥有许多的玩法。

此外,对数学区的材料要定期更换,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数学区的材料保持新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时期的数学水平及操作情况等特点定期对数学区的材料进行更换及补充,保证材料富有吸引力并与幼儿经验紧密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三)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教师既要成为环境的创设者,也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如果教师创设数学区提供材料只是希望幼儿对材料进行模仿操作,幼儿会因为缺乏自主性创造性而对活动及材料失去兴趣。如果教师对幼儿在数学角的活动漠不关心,幼儿就会对活动缺乏热情,甚至无所事事。反之,如果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的活动提出合理的指导及评价,那么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变高,在活动中的收获也会变高。因此我认为在数学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

第一,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抓住教育契机,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如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幼儿的数学水平、哪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孩子们是否正确的使用数学区的材料等。例如在 “买东西”的工作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很快的根据物品的标价摆出相应的人民币,这时的材料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如让他用不同的方法摆出该物品的价格。此外,教师还应引导“三心二意”幼儿耐心的操作,对工作认真的幼儿多给予鼓励。

第二,制定记录表格,指导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观察及操作进行记录,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所操作的经验的印象同时也是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水平的认识的依据。

第三,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当幼儿不了解材料属性时,往往不会马上对材料感兴趣,这时教师要用讲解、引导等方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鼓励幼儿将操作中的新发现、新玩法介绍给其他幼儿,将个别经验转换为全体幼儿的共同经验。例如:在串花片的工作中,教师提供了绿、紫、黄、橙四种颜色的花片和吸管,操作的方法是用绳子将花片和吸管按一定的规律串起来。如果幼儿没有仔细观察材料,就动手的话,往往很快就会失去对材料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特征,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创新。如,要求幼儿按一定的规律串花片,也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律串花片。

第四,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作出的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的正确评价不仅有利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数学区的活动,更是对幼儿活动的总结,是幼儿进步的阶梯。在评价中可以对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操作情况进行点评,也要对在数学区中的进步给予肯定,使对数学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例如,在工作扑克牌排大小中,操作的方法是将扑克牌的数字从小到大排或从大到小排,这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教师看到汉汉整个工作中都很认真的将扑克整整齐齐的按顺序排列。工作结束时,教师进行工作点评,特别表扬了汉汉认真的态度,希望全体幼儿向汉汉学习。类似的点评,为其他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也提高汉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数学区的创设的点滴体会,通过本课题对大班数学区的创设的研究,使我对大班的数学区的创设有了一定认识。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与环境创设有了一定的启发。通过研究此课题,自己重视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活动指导的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幼儿园的其他区角也应该深入研究,了解分析各区角的现状,找出解决的策略,进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