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局外人”-谈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观察

自主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儿童自主地开展游戏,也就是儿童“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然而,要让儿童在游戏中真正地实现自主,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学会观察,充分发挥观察的效用,巧做观察者、“局外人”,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儿童自主地开展游戏,也就是儿童“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然而,要让儿童在游戏中真正地实现自主,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学会观察,充分发挥观察的效用,巧做观察者、“局外人”,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对观察重要性的分析

1、在自主游戏中,有着孩子最真实的自我表现。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组织游戏活动的前提。通过观察,教师能最直接地了解儿童的行为、想法和需求,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适宜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为评价积累丰富的素材与理论依据,而减少教师的主观臆断、盲目干预、刻意安排,乃至出现干扰儿童、包办代替的现象,过度地以成人的情感、想法来看待儿童游戏,限制儿童发展。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的“妈妈”正推着“超市”的一个货架,穿梭在两游戏之间,只见“售货员”正热情地招呼她快来买,而“妈妈”一边答应着,一边跑回家里,抱起娃娃放到货架的第一层里,盖上被子,这才推着货架到超市里去购物。为了不干扰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我向旁边点心店的孩子询问,“她为什么拿超市的东西,又把娃娃放在上面?”孩子笑着对我说,“那是向超市借的,是娃娃的小推车呀!”“还是小叠床呢!”孩子的想法是奇特的,他们对物体的想象是丰富的,只有在观察中,我们才能了解,才能发现。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要尊重儿童,张扬个性,以儿童为本。“人化”的反思方法更要求我们以理解人的方式了解儿童,也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儿童,我们必须通过活生生的个体的灵性去感受、去理解,走进儿童的生命世界,与儿童融为一体,用观察、用体验来认识、来反省,以“体验”和“生命”为依据,了解真实的儿童,真实地了解儿童,而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分析解剖儿童,阉割儿童世界。俗话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儿童有着自己的“声音”,而这声音是成人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只有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通过客观的观察来体验,来感受。在游戏中,教师睁大眼睛闭上嘴,会让我们对孩子的表现刮目相看,会为我们的适时介入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给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的机会,积极支持、接纳孩子的各种想法,真正还孩子一个自主,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表现。例如:在建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要搭一块拿一块,不用的积木要放回筐里。”可当我们说这话时,是否换位设想过儿童的心理!恐怕我们成人都有过如此的心理体验:当我们正专注于某一事件中,旁边的一看客耐不住性子,对你指手画脚,为你出谋划策,那时,你定会觉得非常反感,恨不能支开他,就如对弈者特烦旁边的说教者一样。我们把保持游戏区的整洁作为一大常规来抓,可谁想过,或许正是这样,而使我们限制了孩子们的游戏,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在观察中,我发现建构区的孩子特别喜欢把大大小小的积木放在自己身边,在拼搭时,拿拿那块,摸摸这块,忙碌地做着重复的动作,然而,就在这些随意地摆放中,孩子们搭出了让我们成人感叹的作品。我们班的“东方明珠”、“经贸大厦”及可滚动的“多层汽车”就是如此搭出来的。所以,游戏时,孩子们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摆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之中,如果反复地取放材料容易中断游戏,不利于儿童专注地活动。但常规是一定要有的,我给孩子们的要求是,当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完成了,那么就该把没用的积木放回筐中。

二、对观察方法的理解

1、观察是教师指导自主游戏的一个前提准备,巧做“局外人”,不是无目的观察,不是置身游戏之外,而是巧用观察,为指导服务。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可分为“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所谓“整体观察”,就是教师针对整个活动区域的布局和全班儿童的活动情况进行粗略地观察,做到大致了解。所谓“局部观察”,就是教师针对某一区域、某一儿童等进行系统、仔细地观察。我们在运用这两种观察时,要善于融会贯通,相互转换,做到局部观察时兼顾整体,整体观察时捕捉局部,合理分配,有效结合。例如:一般在游戏活动开始与结束时要对孩子的情况作个全面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展开游戏的方法及活动中的情绪如何,进展程度怎样等,而在中间部分则可以着重于某个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了解他们对材料的使用,对近期主题内容的再现等,在此之间,教师可多用眼光巡视整体,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可看到全方位的地点,达到“画中画”的效果。

2、教师的观察,不但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而且要做到勤反思、善捕捉、多记录。儿童对游戏的演饰,反映了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及体现出他的身心特点和综合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在观察时,我们要对孩子的言行多问一个为什么,在不断的反思中深化目标,要从观察到的“在做什么”,进而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这样,会让我们的观察更深入,使观察产生质的变化。“发现儿童”、“向儿童学习”,这些科学的教育观点,应成为我们观察者的思想基点。在自主游戏中,儿童与材料、与环境、与游戏的同伴等产生着生生不息的互动,时常会出现一些创造性的言行、生成性的主题,我们要及时捕捉住这些闪光点,记录下孩子游戏中的言行,分析、总结,前思后省,从儿童的表现中认识儿童,从而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增强观察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三、对运用观察的建议

1、教师的观察应贯穿在游戏的始终,但切记不要过早地向观察对象中进行提问。例如:在建构游戏区,当孩子们正在忙着运积木,摆弄积木时,教师为了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意图,就急于去问要搭什么,这样,有可能会打断孩子的思路,影响孩子的情绪,也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猜测,使孩子们在苦于不知教师的想法中对游戏产生厌倦,甚至放弃游戏,因为,孩子尚处在摆弄、感知材料的阶段,自己也不明确搭什么时,教师的一再催问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观察时,教师要学会等待性观察,要给孩子留有思考、想象和不断探索的机会,激发和保护孩子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在宽松、愉快中自主地游戏。

2、教师在观察中要多激发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每次的游戏中,孩子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里跑来告诉老师,寻求帮助,这些事,有的可能是在教师的观察之外,也有的可能就在教师的视线观察之中,对孩子们提到的事,我们不要急于表态,在倾听孩子们的陈述之后,再酌情引导,巧用方法,尽可能地让孩子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时,由于是在教师观察之中的事,教师清楚地了解事件的过程,所以,常会直接把自己的想法、体验告诉给孩子,这样,孩子轻松地得到了答案,就会终止对问题的思考,套用成人的思维。所以,在观察时,教师要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适度地延迟孩子需要的满足,给孩子面对问题的时间,以赢得自己的主动观察。

3、教师在观察时要多鼓励、接纳,少提出建议。与孩子相处,我们总会冒出优越的心理,例如:对孩子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之后,常会带上一句“如果怎么怎么样后会更好”,好象自己的想法总是最好的,但却没想过,再好的,那也不是孩子的!儿童他不会象成人一样与人辩驳,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但相信他的内心感受是与成人一样的,或许更脆弱,更需要被人肯定和呵护,这表扬之后的那句话,同样会让孩子产生失败感。因此,教师在观察时,要学会接纳、欣赏孩子的想法,以鼓励、肯定的眼神去观察、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引导孩子大胆、自主地在游戏中探索、尝试。

以“局外人”的“平常心”去观察儿童的自主游戏,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对象,开始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开始学着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说话,以儿童的思维考虑儿童的问题,开始真正从儿童的想法出发,尊重、接纳他们,为他们营造自主的空间,开展自主的游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