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教师适宜的态度和行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现代教育也正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

江苏省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樊碧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现代教育也正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使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

观念是导向,手段是基础,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导航。

<一>教育评价目标的转变。

创新教育不能把幼儿是否学会某些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幼儿的主要标准,而要把幼儿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量值。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以前教师往往都认为那些听话、懂事、学习努力,老师教什么都认真学什么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有自己的主见,上课常提一些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的孩子,则不那么讨人喜欢,认为他们调皮捣蛋,不守纪律。这是不合理的。

<二>师生关系的优化

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因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师对幼儿应做到:尊重、宽容、期待。

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创造型的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而因材施教是挖掘潜力的基础和保证。陶行知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材施教的必要,“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就是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也受不了,会被烧死。”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而这一切“尊重”,都是建立在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上的。幼儿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

其次要宽容地对待幼儿。心理学研究指出,有创造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离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实践证明,幼儿的淘气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性,不听话则往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有主见,顽皮好斗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消除孩子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幻想,鼓励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等,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再次对幼儿要多一份期待。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要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个幼儿。大家都知道,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具有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水平的高低、创造力表现的早晚、创造力的类型和性别差异等。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要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期待。

<三>教育内容的选择

幼儿教育不能是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好相应的计划。但计划是死的,当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时,应灵活对待,随机应变,选择更为合适的内容。

二.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手段

人的某种潜在能力,只有在生命早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给予相应的刺激或教育,才能使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充分发展。而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手段,发展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具体概括为:激发、创设、鼓励。

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它直接影响儿童从事活动的积极性及创造力的发展。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整个心理活动尚处于无意识为主的阶段,目的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差。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使他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激发创造动机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着手。陶行知的《每事问》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老师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如:“如果没有水了,怎么办?”“笔有什么用?”等等。鼓励幼儿作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另外,还可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入手,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由此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智慧火花。

其次要创设有益于幼儿创造的环境。除创设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外,还需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如,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文学、游戏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此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老师在各种活动中或专门设计一些发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创造力的目的。如让幼儿编故事结尾,运用联想法说出什么是圆的?长的……黄的、绿的……木的、铁的……

再次要鼓励幼儿去创造。老师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多一些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眼光只盯在传授一些知识技能上的老师,决不是时代所需要的好老师。老师应多给幼儿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从现实需要出发,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从未来需要出发,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造。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决非脱离现实的想入非非。至于儿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滑稽可笑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嘛。

陶行知说得好:“没有难,只怕懒。计划好了,马上干。真干、实干、苦干、铁棒磨成针。针尖滴水成大海,没有什么难不难。只要你肯干,干!”在大力提倡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为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