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揣摩儿童的需要

但是,在执教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自己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上,而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为了和新教师们一起来学习站在儿童的角度看课程,通过透析孩子内心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行为。

在体育教学中揣摩儿童的需要

我园有许多两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他们的青春和朝气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在执教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自己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上,而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为了和新教师们一起来学习站在儿童的角度看课程,通过透析孩子内心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我们将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让新教师执教,骨干教师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观察,共同探讨研究。以下是我和第二年体育教师小苗老师的两次教学活动设计与探讨。

活动名称是“毛毛虫在长大”,活动核心目标是通过学习2到4人合作手脚着地爬,寻找提高动作协调性及相互配合的好方法,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我记录了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并和苗老师一起做了以下分析与调整:

一、开始部分利用策略启动幼儿的心与身

教师与幼儿行为实录

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场地四周以一路纵队的队形活动身体,做跑、蹲走、连续跳、大步走等动作。孩子们推推挤挤,队伍凌乱,时不时传来:“老师,他踩我脚了!”“他挤我!”等告状声。只有个别女孩子能跟着教师完成那几个准备动作。

分析

热身运动是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首先取决于能否有积极的态度。这种形式单一、编排不新颖的启动方式难以激发幼儿进入较兴奋的运动状态,热身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我启发苗老师可以用语言的刺激、角色的分配、材料的提供、情景的设置等方式来重新设计开始环节。既然活动的主题是毛毛虫在长大,那我们如果能以模仿毛毛虫这一角色的方式向幼儿展现可供模仿的运动行为、提供新奇的经验,效果一定会不同。

活动调整

活动场地布置成了一片菜园子,教师和孩子们都变成了毛毛虫,教师说:“毛毛虫们,看,多美的菜园子呀,我们一起进去玩一玩吧,先绕过菜地(S型障碍跑)、再闻闻花香(腹背练习)、走过田埂(下蹲走)、最后跳过花坛(连续跳跃)”。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兴趣盎然地做起了锻炼,无一人游离。

二、基本环节尊重孩子合作的创意

教师及幼儿行为实录

师:“毛毛虫长大了。”就把一个孩子的手与另一个孩子的脚连接在一起。然后教师说:“大家都来这样爬一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毛毛虫爬得又快又好不断开!”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起来,过一会儿,一对儿合作的男孩子换成了平行地合作爬。教师走过来说:“毛毛虫不是这个样子的,学着别人的样子好吗?”两个孩子又换成了教师要求的样子,但爬了一会就不爬了,一男孩压住另一男孩的腿嬉闹了起来……

比赛开始了,教师说:“看哪条毛毛虫爬得又快又好,最先到达前面的终点。”比赛中,很多“毛毛虫”的“身体”都断开了!

分析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不论是学习或者是游戏都是兴趣和需要驱动的。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也是遵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教师的“我教你学”模仿性学习方式是他们所不喜欢的。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我们要遵循给幼儿“三个自由”(自由选择器械、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玩法)的原则。大班的幼儿喜欢想象、喜欢创新,在身体连接的方式上,他们一定有自己丰富的想法,会把自己想象成为各种各样的虫子。当教师阻止了他们的创意行为,也就打击了他们的活动兴趣。尊重和支持他们的创意,让幼儿用自己选择的方式来进行身体活动,教师只提供相对的帮助和指导,才能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持久地投入学习。

另外,在竞赛中,教师要求幼儿爬得又快又好,看谁先到达。大班幼儿有着争强好胜不肯落后的心理特点,但是身体的协调性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在竞赛中就出现了只求速度而不顾及身体配合的情况。而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是锻炼幼儿相互之间身体配合的协调能力,因此教师的要求需要作出变动。

活动调整

教师开始的指导语改成:“两条小毛毛虫长成一条大毛毛虫,会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

随后,教师说:“请你们爬一爬,看看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在爬的时候不让身体断开呢?”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练习着、探索着。最后总结出来的方法可真不少,有的说:“可以让一个人喊口令一二、一二,一就是出左腿,二就是出右腿。”有的说:“可以喊左右左右。”还有的说:“喊里外里外的口令。”

在最后的竞赛环节中,教师按照不同的身体连接方式给幼儿分了小组,还发动他们根据各自的特征给自己的队伍取名,长的叫蜈蚣队,宽的叫甲虫队,高的叫螳螂队,矮的叫蚂蚁队。比赛时没有以“快”作为要求,而是以“不断开”为标准。幼儿没有了速度的压力,把双方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放到了第一位,默契程度大大提高,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三、有序的环境创设提高孩子学的效益

教师及幼儿行为实录

幼儿在色彩各异、随意拼成的地垫上活动着。在个别动作示范的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坐到边上看中间的幼儿示范。但是许多幼儿一会儿就爬向了中间,有的还躺在了地垫上,教师一直不停地维持秩序。在小组竞赛的环节中,教师请幼儿两两比赛,由于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标识,幼儿找不到起点线,每组比赛前,教师都要花一段时间帮助幼儿界定起点在哪里。

分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指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敏锐的感受性,对鲜艳的色彩有一种愉悦的刺激性。幼儿在活动中的无序的表现是由于环境的暗示作用不够清晰。活动中的物质要素(地垫)要转化为有“暗示”作用的教育要素,渗透教育的意图,形成集便于运动、便于组织为一体的游戏场地。

活动调整

教师按照地垫的色彩对地垫重新进行排列。教师说:“请毛毛虫们爬回自己蓝色的家坐着休息一会儿。”幼儿一会儿就回到了蓝色垫子上,坐着看别的幼儿的个别示范。教师说:“比赛开始了,请参赛队员在绿色垫子上做准备,红色垫子是终点。”比赛得以有序进行……

四、放松活动艺体融合舒缓孩子身心

教师及幼儿行为实录

放松的时间到了,教师带着幼儿做抖抖手、抖抖脚、扭扭腰的动作,之后请男孩女孩相互按摩身体,从上往下相互捏一捏。幼儿东张西望,捏身体环节吵闹声四起,你推我我拉你。教师不知所措。

分析

放松活动是要将之前上升的活动量逐步调控下来,放松身心。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活动的规律顺势自然地转换活动内容和形式,让身体由兴奋状态逐步恢复到平静。原来教师的组织与其前面的活动情景脱节,突然的内容转换和较千篇一律的形式让幼儿不易接受,所以造成了前面的情况发生。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接行动性和具体性,一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段,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建议苗老师延续前面毛毛虫长大了,终于蜕变成美丽蝴蝶的情节,配人优美音乐,将放松动作融入其中,在音乐声中给幼儿身心一次完美惬意的放松。

活动调整

最后的放松环节,在《化蝶》舒缓柔美的音乐声中,毛毛虫们先缩成了“蛹”睡起了大觉,春天来了,它们从“蛹”中伸伸腿、伸伸手、伸伸头钻了出来,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最终,这节活动在区里的体育赛课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经过这次的教研,新教师们知道了我们要学会经常询问自己:“幼儿需要什么,作为教师我看到了吗?”“今天幼儿该怎样学,作为教师我该怎样教?”体味幼儿的内心世界,容纳幼儿的一举一动,揣摩幼儿的知情意行,才能真正掌握教学,让教学尽显灵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