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幼儿园实施幼儿体质监测的反思与调整

我园在运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某些身体素质方面存在明显低于或高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列的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二是幼儿园对体质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园本化的幼儿体质监测内容与《标准》有三处不同。

在城市幼儿园实施幼儿体质监测的反思与调整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之中,而反观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我园在运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某些身体素质方面存在明显低于或高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列的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比如悬吊能力明显不足,跳跃能力远高于目标等。华东师范大学的柳倩教授在《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学前运动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有所增强,但是重形式、轻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何有针对性地跟进课程促进不同幼儿获得身体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每一位幼儿当前身体素质的水平。因此,我园立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以下简称《标准》),结合本园"幼儿挑战性运动课程"的实践需要,启动了园本化的幼儿体质监测工作。

对传统幼儿体质监测工作的反思

一般,大多数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质监测工作容易存在卫生保健主导的现象,且多为传统的幼儿基本身体形态的测量,而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监测不足。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目前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幼儿进行体质监测或者指导幼儿园开展监测工作,所以一般幼儿园未按照《标准》进行监测。

二是幼儿园对体质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幼儿和课程评价时,往往更多依赖经验性的描述分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比较淡薄。得到身体形态数据后,一般也只是初步了解幼儿身体形态的发育水平。除了对体弱儿和肥胖儿进行关注外,对其他多数幼儿,则很少将监测数据与课程实施结合在一起。

三是幼儿园体质监测对测试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如测试人员要在测试前进行统一的培训,要充分了解测试的标准、分工、数据收集、记录方法,要尽量保证检测过程标准的一致性等,具体实施时存在困难。面对数量较多的幼儿,面对《标准》中有诸多要求的多项测试,一般幼儿园仅针对幼儿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由保健人员进行常规性的监测,而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一般也只是由电脑统计系统直接生成,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更谈不上运用了。

对幼儿体质监测工作的创新调整

经过反复论证,我园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确立了适合本园的十项幼儿体质监测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改革了传统的幼儿体质监测的测定方法,探究如何利用体质监测的数据分析结果,促进课程的有效调整。

◆监测内容的调整


十项幼儿体质监测内容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三个方面。身体形态测试包括测试反映人体骨骼纵向生长水平的身高,反映人体发育程度和营养状况的体重等两个项目;身体素质测试包括测试反映人体下肢肌肉爆发力的20米跑,反映人体的灵敏素质的10米折返跑,反映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弹跳素质的立定跳远,反映人体上肢和腰腹肌肉力量的网球掷远,反映人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单(双)脚连续跳,反映人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和反映人体平衡能力的走平衡木等七个项目;身体机能测试包括测试反映幼儿肺通气功能的肺活量项目。

园本化的幼儿体质监测内容与《标准》有三处不同。

一是增加了反映幼儿下肢肌肉爆发力的20米跑。依据是《指南》中明确了"小班能快跑l5米左右;中班能快跑20米左右;大班能快跑25米左右"的关键经验,而《标准》中并无对应的监测项目。

二是将《标准》中的双脚连续跳项目调整为单(双)脚连续跳。依据是《指南》中预设的关键经验为"单脚连续跳"。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小班幼儿不会"单脚连续跳"。因此,小班沿用《标准》的"双脚连续跳",中大班调整为"单脚连续跳"。

三是增加了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重要机能指标的肺活量测试,从整体上了解幼儿心肺发育水平情况,弥补《标准》中身体机能测试的缺失。另外,基于对心率指标意义的认识,我们开始尝试对个体幼儿心率的监测,以评定幼儿运动时保持目标心率范围的时间有多久,从而探讨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体质监测方法的调整

首先,园本化体质监测各项目的测试方法以《标准》中的测定方法为参照,为增加幼儿主动参与测试的兴趣,提高测试的准确性,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测试规则,更多地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测试。比如,网球掷远,要求幼儿手持网球,扮演"小飞机"飞到"云朵"中,引导幼儿根据出手高度向"云朵"上投掷网球。不同年龄段的"云朵"悬挂的距离不同:小班2米,中班4米,大班5米。

其次,我们改良某些不分年龄段的统一标准,以提升幼儿体质监测标准的适宜性。例如,体质监测内容部分提到"双脚连续跳"项目。基于我园幼儿动作发展的现状,并结合《指南》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赋予不同年龄段以分层标准:小班测试"双脚连续跳"3米,中班测试"单脚连续跳"6米,大班测试"单脚连续跳"9米。

◆监测结果数据分析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2016年2月,我园正式启动"幼儿挑战性运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为确立项目实验班,我们对大、中、小所有年龄班进行了园本化的体质监测工作,作为项目前测。(见表1)

在监测结果无差异的自然班级中,随机选择大、中、小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项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项目进行一学期后,于20l6年6月对6个班级的幼儿进行体质监测的后测工作。(见表2)

过去,进行体质监测的数据分析时,通常是将幼儿个体的测试值换算成国家《标准》的分值,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前后测数据进行整体对比,也不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上采用绝对平均值进行比较,计算整体提高或者降低的百分比。

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不足以反映幼儿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前后测的绝对平均值比较不能作为课程实施是否有效的充分证据。为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我们尝试做出了一些调整。

首先,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我们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l7.O进行数据分析,不再将绝对平均值作为比较的唯一指标,而是用"平均数±标准差"(即X±S)的方式来反应个体之间有差异的平均值,体现出个体数据和平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以说明幼儿之间体质差异的显著性;前后测的整体对比分析,也不再是比较平均值的百分比变化,而是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这些都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有效。

其次,增强数据分析的系统化。我们对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以及实验班男女生前后测数据,分别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系统、全面。


◆监测结果反馈机制的初步建立

小数据可以做大文章。幼儿体质监测结果不仅有助于分析幼儿身体素质的变化,利用好这些数据还有助于帮助教师转变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1.基于监测结果,提升教师的专业反思水平

结合两次体质监测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组织了专题研训活动,教师们在直接参与监测工作以及听取教科室人员对体质监测的报告后,展开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体质监测为每一位被测幼儿阶段性地提供了一组身体素质数据。""前后测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看到了班级间的差异。""每个小身体都是独特的。""男孩女孩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在挑战层级的设置上要体现性别差异。""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群体儿童的共性发展,数据告诉我们要真正去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幼儿在各项目上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要增强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在各项目上落实的针对性。"……

当数据分析呈现出班级间的差异时,教师们开始理性认识实验课程的意义,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当前后测数据分析呈现出个体幼儿的明显进步时,教师的成就感被激发。

体质监测数据的反馈与研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反思水平,时刻提醒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中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幼儿设计"挑战区",有目的、有层次地去为幼儿创造适宜的运动环境和机会,让幼儿在每一次的运动中感受到挑战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实现幼儿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的整体优化。

2.基于监测结果,制订和修改课程目标

体质监测结果既是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数据反映,同时也为课程目标层级水平反映设定和修改提供了参考。

我园"幼儿挑战性运动课程"的目标在于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的获得。课程目标指向身体素质层面的关键经验,包括身体平衡、协调灵敏、力量耐力,在每项关键经验里面又可以细化为多个具体小目标,同时这些小目标又可以分为多个水平层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水平发展需要,形成幼儿持续向前的小步台阶。这样,体质监测的前测数据成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后测数据则为修改课程目标提供方向。


例如,我园在刚开始梳理《幼儿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及具体指标》中"身体平衡"的指标时,直接参照了《指南》中三个年龄段的表述。然而,在进行体质监测的"走平衡木"项目时,我们发现平衡能力弱的幼儿连平衡木都不敢上,能力强的幼儿在平衡木上又疾步如飞。监测数据反映出,小班幼儿通过平衡木最长的时间是137秒,最短的时间是4.3秒,平均时间是19.8秒。

根据监测现场对幼儿平衡能力的观察判断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我们将《幼儿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及具体指标》中身体平衡的目标调整为四个等级:一级目标是"能沿宽25厘米的平行线(持物)平稳地走一段距离",二级目标是"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持物)平稳地走一段距离",三级目标是"能在斜坡、荡桥、有一定间隔或高度的物体上(持物)较平稳地行走",四级目标是"能沿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或高度的运动路线上(持物)来回转身或变换手臂动作较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通过制定目标、课程实施、监测评价、修正目标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建构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的学习发展进阶。

3.基于监测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和组织实施策略

监测数据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切入点。以上肢力量网球掷远数据为例,全体幼儿的前测结果显示,各年龄段男女生的平均分数均在《标准》单项指标评分3分以下。这充分证明,我园幼儿的上肢力量普遍较弱。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课程资源及环境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园中增加了吊环、单杠、攀爬墙等器械;同时,增加了发展上肢力量的课程内容的比例;并且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注重诱发幼儿的挑战动机,采用发布任务等方式,直击幼儿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任务中,积极勇敢地挑战自己的弱项,避免自主游戏可能带来"扬长避短"的问题,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整体均衡发展。

此外,班级幼儿个体的具体数据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线索,成为支持幼儿活动的新起点、评价幼儿发展的参照。运用这些具体数据,结合我园的《挑战性运动关键经验及其具体指标》,教师们尽可能地在开展运动活动时设计不同的挑战层级,以满足不同幼儿挑战的需求,或者赋予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不同的挑战任务,驱动其合理性挑战行为的发生。

4.基于监测结果,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我园的体质监测报告呈现出:在四个项目上,中班实验班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班。小班实验班在20米跑、坐位体前屈、双脚连续跳三个项目上,实验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P<0.O1)。并且在20米跑、双脚连续跳两个项目上,实验后成绩优于实验前。

这些数据一方面证实了挑战性运动课程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幼儿挑战性运动课程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比如,针对监测数据反映"小班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差异"的现象,原因可能在于挑战性课程的实施与原本运动课程的实施力度相当,也有可能是挑战性课程对运动能力发展的积极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现,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课程实践加以验证。

再如,针对"坐位体前屈,实验班低于对照班"现象,我们分析原因在于挑战性运动课程中柔韧性的练习不足,今后要增加指向柔韧性的挑战性游戏。

"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身体活动应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出发点,儿童教育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是身体教育学"。探索幼儿体质监测的发展与调整,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了解、发展儿童的身体,也是我园开展幼儿挑战性运动课程的重要基点。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