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提出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还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那么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呢?

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从感觉的反馈中,感觉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而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并产生继续探索、操作的愿望,引起再探索的内部动机。《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提出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还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非常重要。那么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呢?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什么呢?兴趣是孩子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兴趣使幼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如果没有兴趣,幼儿就缺乏学习的动力。《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例如:在带幼儿散步时,一位幼儿问:“老师,天都亮了,月亮姐姐怎么还没下班呢?”针对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便为幼儿上了一节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科学探索课。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目的。

就比如在一次科学活动《认识风》,我是在室内上的,幼儿根本不感兴趣,可我硬是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结果事倍功半。又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对无意飞来的塑料袋感兴趣,他们有的追着跑,有的对着吹,还有的当足球踢,我抓住这一兴趣点,启发幼儿:“塑料袋怎么玩?比比看谁的玩法多,谁的玩法有趣”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引发幼儿创造出各种玩法,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又发展了幼儿的动作。

又如在科学活动:西瓜虫中,我采取了“请小客人”的游戏形式,“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我又说:“你们在哪里看见过西瓜虫?”“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每人一只盒子,我们去把小蜗牛请到我们的活动室里来,好吗?”于是,孩子们随老师高高兴兴地去花园捕捉西瓜虫了。孩子们在草丛里找到了西瓜虫,那开心劲别提有多高兴了。接着,孩子们又仔细观察了西瓜虫的特征,知道了西瓜虫的身子像一个西瓜一样。最后,我又说:“小朋友认识了西瓜虫,很多小朋友也想做西瓜虫。让我们一起来打扮自己,变成西瓜虫。”这下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小朋友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尝试欲望,认认真真地学起西瓜虫爬来了。

再如:“奇妙的空气”活动,开始老师就拿着塑料口袋在教室里这里兜一下,那里兜一下,小朋友都觉得很惊奇:“老师,你在干什么?”“我在找空气!你们想不想?”“想!”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入了探索活动。

二、营造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创设探索的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医学家也指出: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好的心理状态也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做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幼儿这个极易受外界环境暗示的群体更是如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从而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1、允许幼儿出错。

在《纲要》中指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保持中立。”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评判幼儿探究的对与错,会给幼儿造成紧张,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甚至放弃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去迎合教师认为正确的想法和做法。长此以往,幼儿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更难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例如我班有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牛奶倒进了录音机里,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询问原因,原来她以为录音机应该和小朋友一样增加营养,要不然唱歌就不好听了。我借此机会讲解了录音机的功能和原理。

再如学习了“种子会发芽”这一活动后,有的孩子把葡萄干种在了地里,有的把硬币种在了地里,希望能长出好多钱,还天天给它浇水。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看看哪些种子可以发芽?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我们相信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的。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时,在他们的行为与并不重要的或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在他们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并支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无论他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老师都应鼓励他们尝试,帮助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一个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发现。


2、要对幼儿进行积极性评价,大胆放手让幼儿探索。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如探索活动“好玩的磁铁”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许多的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分一分,试一试,玩一玩,发现磁铁的奥秘,再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去找一找磁铁能吸住的东西,有的发现磁铁能吸住软包上的钉子,有的发现磁铁能吸住床底下的螺丝,有的发现磁铁能吸住桌子的脚等等。幼儿在相互玩磁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两块磁铁被牢牢地吸在一起,还发现一块磁铁能推着另一块磁铁往前走,面对孩子的种种发现,老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情绪愉快,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相吸和相斥,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如在组织“好听的声音”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装有不同粮食的的瓶子及筷子,我还未让幼儿操作,他们就兴奋地敲打起来,此时我不是简单地加以制止,而是让他们随意敲。敲了一段时间后,幼儿便自己注意到粮食不同音高也不同。他们便开始主动探索粮食与音高的关系,当他们把发现的结果告诉我时,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了他们发现的快乐。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主动地思考粮食与音高的关系,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我想幼儿这种主动参与、积极动脑的氛围是教师“教”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放手,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的探索材料,把握探索时机。

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儿童从出生时起,就不断的探索着世界:听到声音会四处寻找,拿到东西会放到嘴巴里尝一尝,遇到小水洼会去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中,他们逐渐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理解周围的世界。《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寻求具有教育价值,且来源于生活、结构适宜的材料,而且材料应是幼儿喜欢并且能够操作的,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提取已有生活经验的,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获得体验的。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要做的事,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的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敏锐的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把握探索时机,引导幼儿积极探索。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来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 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其次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注重幼儿的交流与分享。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不要怕有争论,更不要怕有错误的看法,要让幼儿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