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来感知了解事物的真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需要孩子们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来感知了解事物的真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需要孩子们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努力做以下尝试。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

《纲要》提出创设安全、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初浅,对周围世界中新奇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根据表面现象来定义的,有时会不合乎成人的逻辑想法,如,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在校园内散步,发现一些花瓣落在了水里,经过浸泡比原来的花瓣要大许多,孩子们会惊讶的说:“老师,花儿长大了,我把孩子们的发现带到了班级,并让幼儿观察浸泡在水里的大豆、同事泡水的花茶一起让幼儿对比观察,孩子们发现他们在水里都可以长大,从而让幼儿了解一些事物遇水膨胀的道理。当孩子们看到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趴着一动也不动,他们跑过来会说:“老师,小乌龟死了,你快去看看吧”,我笑笑引导他们轻轻拨弄小乌龟的壳,小乌龟动了,孩子们惊叫起来,“是小乌龟在睡觉呢吧,老师”“对啊,小乌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要睡觉的啊”,下次再看到睡觉的小乌龟,他们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小乌龟又在睡觉了。所以,真诚的接受幼儿的不同看法,适时的引导,使他们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真像,逐渐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纲要》提出,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操作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如我们的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在活动之前,我先请幼儿和爸爸妈妈想办法将蛋宝宝安全的护送到幼儿园,在护送途中,家长使用了各种材料,我们利用起来,再为他们增加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提供给他们,看到自己带来的东西走入课堂,幼儿更加感兴趣,跃跃欲试,他们急切的想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各种方法,尝试一种再换一种,他们发现有的材料能帮蛋宝宝站立,有的则不能,我鼓励他们两个小伙伴结伴想办法,试试两种材料放在一起能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钱宇小朋友把手里的布条放在了同伴马睦涵的盒子里,立刻两只原本站不起来的蛋宝宝都稳稳的站立了起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演示,告诉他们方法,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自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孩子们经过不断的尝试获得的发现,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延伸教育活动,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探索活动仅仅局限在活动中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为了给幼儿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我将材料投放到区角,让幼儿在游戏中继续实践和操作。如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虽然活动中向幼儿展示了各种能发声的材料,但不能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仅仅局限在老师的示范、演示。因此,我发动幼儿带来自己家里会发声的玩具放在玩具乐园中与同伴一起分享,引导孩子们在玩弄、操作中真实的感受各种玩具发出的不同乐声。在手工区我们引导幼儿自制了水杯乐器,鼓励他们不断的增加或减少杯中的水,用木棒敲击出不同的声音,用沙子、大豆、米、纸团做成的密封罐子也投放在区角,让幼儿通过摇摇晃晃,猜猜,感知不同材料的组合发出的奇妙的声音,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每个幼儿个体多都有着差异,区域活动可以顺应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多次操作中反复感知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教师也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材料和要求。因此区域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探索空间,对小班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即科学兴趣发展和科学经验的获得有积极的作用。

四、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激发幼儿探索热情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小班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师适时捉住教育的契机给予幼儿探索的机会将会极大的提高幼儿的探索的积极性。一次吃完中饭我引导孩子坐在教室外的场地上晒太阳,李彦曦和石B瑶两个小朋友却在幼儿用小椅子围成的圆圈外面,蹲在地上嘀嘀咕咕,不知道在研究着什么,我想大声叫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就想知道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们在看什么啊?”“老师,你看这里有洞洞。”我一看,果然地上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往下看去,黑黑的,很深。很快其他幼儿也迎了过来探个究竟,一个个的小脑袋把这个无意中发现的小洞洞围的严严实实的。“老师,这洞里有什么啊?”“哎呀,老师也不清楚。你们猜猜看呀?”“里面会不会有小虫子呀”“我知道老师,肯定是西瓜虫”李彦羲自信的说,因为他刚刚在墙角还发现了几只西瓜虫。“里面会不会有水啊”一向善于思考的钱宇说。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时,邢殊毅小朋友叫到,“老师这里也有,这里也有呢”。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引导孩子们想想,“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呢?”话刚一出口,大胆的唐一名小朋友就把手指伸进了洞洞,几个女孩子一惊一乍的说”虫子会咬你的”,“老师没有虫子,什么都没有。”探过险的唐一名小朋友说。可李彦羲小朋友却说,“你的手太小了,虫子在底下呢。”看来他是认定这是虫子的家了。孩子们更加疑惑了,我继续引导孩子,“小手太短了够不着怎么办”?“用小棒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孩子们立刻认同:用棒用长长的棒就能够着了。顺着孩子们的思路,我请小朋友帮忙把老师的教棒拿过来试试,孩子们用期待和紧张的目光望着我的举动,我把小棒插进了洞里,小洞的确很深,教棒伸进了一大半终于到底了,我向孩子们掩饰再也伸不进了,并故意提醒孩子们老师拿出来了哦,看看有什么?拿出小棒,小棒上什么也没有,没有虫子也没有水,棒上干干净净的。“原来什么也没有”,李彦曦故作神态的笑着。孩子们都跟着笑起来,像是送了一口气。孩子们大胆起来,主动拿着老师的教棒试探其他的洞洞,同样没有什么。

小小的洞洞留给了孩子们一个神秘的悬念。对孩子们的一个个猜想,我都没有给孩子们做一个肯定的回答。而是不断的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开其中的秘密。孩子们兴趣十足,乐在其中。

五、巧妙利用自然角,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照料他们,会有许多的发现,使幼儿对自然的奇妙始终充满着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

幼儿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如果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事物则更能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发动家长为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带来幼儿园亲自照料。有的是种植在泥土下的神秘的种子,有的是开的漂亮小花的植物,有的是浑身长满刺的仙人球,等等,孩子们对它们的生长充满了期待。抓住他们的积极性,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植物什么时候发芽,发出的小芽有几片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开花的植物,数数花瓣的个数,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等等。石B瑶小朋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宝贝,看着黑黑的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他们甚至无法与蹦蹦跳跳的青蛙联系在一起,我告诉他们,很快小蝌蚪宝宝们会长出两条后腿,再慢慢长出前腿,再褪掉小尾巴就变成一只小青蛙了,就这样他们每天观察着期待着它们的细微变化。自然角里经常会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老师我的小花发芽了,老师小蒜苗长高了,老师这里钻出了一个小芽。。。

总之,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疑问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孩子探究欲望的培养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察觉到幼儿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适时教育不断引导,相信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才会不断增加,探究事物,了解事物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