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五指活动”对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启示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教育观原则一直指引着我们对课程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现在所开展的“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课题研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以主题的形式展开课程,这种综合不只是形式上的综合,它更在乎的是儿童自身的经验和兴趣,更在乎的是儿童自发生成的活动和教师预定的活动能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导向下达到一种平衡。“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课题研究强调儿童自己的探索,让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地表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和社区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这些种种的课程观可以从陈鹤琴先生的课程思想中找到源头。

一、课程的“生活化”

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如果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真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我们所实施的探索型主题活动正应该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呢。

二、课程的“幼儿化”

“孩子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在幼儿的世界中,不健全的逻辑嬗变为一种诗性的逻辑,不完善的科学演绎为想象的艺术”。主张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来调整我们的课程,允许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将我们的课程适应孩子的这种认知方式从而使课程自然地整合于一体。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也许正带着想象的翅膀在试图解释科学,也许他又萌发了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因此,一种单纯的,有明确任务的学习也许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应该尽可能多为孩子考虑,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孩子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尽可能多地去满足孩子的多种需要。

三、课程的“社会化”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给我们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幼儿园的教育决不仅仅在幼儿园。周围生活中有着广泛又有利的诸多教育因素、教育资源,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尝试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环境,结合我们的课程,将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课程的“长远化”

孩子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似乎习惯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方式。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活动实施的效果都以具体目标达成状况来进行评价、衡量。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目标”并不如我们期待或想象的一样,尤其对于孩子,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很难去判断孩子究竟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究竟实现了哪个教育目标。如乐于表达,如关心集体,如遵守规则……但这些教育目标在很多活动中却始终是在贯彻的,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孩子确实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在短时间里也许看来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不能得到平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自然地得到了统一。

幼儿园新纲要中也恰恰包含有“终身教育”的思想,需要在课程的实施中从原来的注重“学会什么”到现在的注重“怎样学”。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的知识点要实用的多。

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观对我们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进行活动的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确实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教育,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所以怎样开展好探索型主题活动,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前辈的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