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托幼儿交往心理的调查

然而,在功利社会中,他们过早地被成人套上“学业”的枷锁;成人对幼儿期望甚高,为幼儿选择的技能的繁重和功利和色彩浓重如:学钢琴、图画啦、写字、算术……等等剥夺了幼儿自由活动自由交往时间。

日托幼儿交往活动中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也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然而,在功利社会中,他们过早地被成人套上“学业”的枷锁;成人对幼儿期望甚高,为幼儿选择的技能的繁重和功利和色彩浓重如:学钢琴、图画啦、写字、算术……等等剥夺了幼儿自由活动自由交往时间。及来自学校、教师的教学中小学化倾向,搞一刀切,期中期末的测试等等,使得幼儿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选择交往伙伴时也很难说没有功利上的考虑,教师在评价幼儿行为时,也常常带有对功利追求的暗示,使幼儿交往行为出现缺损。比如:谦让的美德变成了为受表扬而为之,老师在与不在表现不一样,为取悦老师过分表现等等。在城市中:在传统的应该教育体制和观念的重压下,“学术型”、“学科型”教育甚至从幼儿园教育就开始了,学业的实际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破坏了幼儿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也破坏了幼儿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如幼儿园虽然是不同年龄幼儿生活场所,但不同年龄幼儿很少有机会交往,即使是同一样年龄的同伴并不相识——“教学班”或“班级”概念在幼儿期已经非常牢固——这就是他们活动、交往范围。据说在美国有许多不分年龄的混合班;当然是否按年龄分班并不是影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交往行为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才是重要制约因素。独生子女交往所存在的问题也带来了许多心理上问题,如:“以我中心”、“孤独感”、“自闲症”、“缺乏自信”等等,综上所述幼儿健康交往存在缺陷!形成这种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来待这些原因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改善或纠正呢?本文力求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进行研究。

二.调查对象、时间、方法和分析

1、调查对象:在小、中、大班各取10名幼儿

2、时间:2000年11月——2001年12月

3、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与教育实践法相结合

(一)幼儿交往状况调查:

“你最喜欢什么?”

表一

项目

独自美工活动

独自看书

独自玩玩具

与伙伴一起建构游戏

聊天

集体游戏(表演、角色、其自发)

小班

2

2

3

1

2

中班

2

1

4

1

2

大班

1

4

3

2

百分比

10%

10%

6.7%

36.7%

16.7%

20%

“你经常与哪些小朋友玩或(谈话)”

表二

项目

(0—1)个

(1—3)个

5个以上

小班

9

1

中班

8

2

大班

5

4

1

百分比

73.3%

23.3%

3.3%

“教师对幼儿交往认识态度(20位教师)”

表三

项目

答案

人数

百分比百分比

你认为幼儿在园交往时间够了吗?

够了

5

25%

不够

15

75%

你认为幼儿园有必要多创设幼儿自由交往(如聊天)时间吗?

有必要

17

85%

没必要

3

15%

你认为应当平等地民主的干涉幼儿交往吗?

应当

19

95%

不应当

1

5%

教师对幼儿自由交往看法

重视、允许

15

75%

一般

4

20%

反对、不支持

1

5%

“家长对幼儿交往认识态度(30位家长)”

表四

项目

答案

人数

百分比

在幼儿交往中应当采取成人干涉吗?

应该

18

60%

不应该

12

40%

在家中给幼儿创设良好社会交往机会吗?

有必要

10

33.3%

没必要

20

66.7%

你认为幼儿交往时间够吗

够了

25

83.3%

不够

5

16.7%

家中重视幼儿伙伴交往

重视、支持

5

16.7%

一般

15

50%

不重视、不支持

10

33.3%

家中重视幼儿社会交往

重视、支持

7

23.3%

一般

13

43.3%

不重视、不支持

10

33.3%

(二)对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是喜欢与伙伴一起活动的,独自活动比例仅26.7%,而73。3%幼儿都乐于与同伴一起玩耍,而表二中反应出来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大部分幼儿交往同伴少,其中一部分幼儿局然回答没有,个别幼儿且没有信心地认为自己不受同伴欢迎,“别人都有不喜欢我”“我没有好朋友聊天常常是一个人玩的”而在观察幼儿活动时每隔一分钟中就会有伙伴纠纷事件,告状事件的发生“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让我玩”“老师他拿了我的积木”……孩子不会较好地运用交往手段来处理这些事件,一直是老师所头疼的!在问卷中我还问及在家中常常与谁玩耍,答案却是95%以上幼儿回答“一个人玩!”顿时在我的脑海是留下了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那就是独生子女的交往问题存在缺陷。

独生子女以在成为我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的主体人群,独生子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亲和”、“对话”、“合作”、“共生”、“互生”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矛盾。而我们并没有因为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独生子女而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更联合,更开放、民主的教育策略,相反,由于受到众所周知的各种因素影响和干扰,形成了更加“紧缩”的教育策略——通过控制来产生效率(有人甚至提出“向课堂要效率和教育行为”不仅强化了本来就“独”字(独占、独霸、独我、孤独等)当头的独生子女的独性,而且使他们正常交往行为在缺乏交往对象、缺乏交往时间和空间处境中,变得少之又少。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所面对的是成人世界,他们虽然与父母有一种亲近感,在父母身边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安逸感,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也需要平等对话,需要玩耍,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需要在同伴中得到承认,并感受到同伴对自己需要,所有这些,都是如今大部分做父母的所难以给予满足的。在教育机构中,虽然到处都是自己的同伴,但同伴交往却仅限于“合得来“的几个人(如表四)。各种规则约束和教师控制限制了儿童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就如表三p表四中反应出来,家长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的交往活动,更深一层讲就是忽视了幼儿交往能力,父母的望子成龙心情及教育机制上存在不足现象,往往失掉了本该属于幼儿自由交往时间和空间。幼儿的生活被家长有意无意地控制起来。

上一篇:世界十大空难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