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行为习惯总体状况令人担忧。①、组织参加研究的老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幼儿现有水平、年龄特点讨论各种年龄段的研究内容。为找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切入口,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我们分教师观察部分和向家长问卷调查部分进行摸底。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以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世界,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在强手如林的境地中立稳脚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党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重要方针。各阶层、各领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长大后能有一番大作为,于是从小就开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了智商的高低,忽视了情商的作用。导致了许多孩子高分低能,甚至读大学还需要家长陪读的现象。这样的孩子,一时之间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全面的素质。

义乌小商品市场,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商人,这些商人的子女也随之到义乌来就学。商城集团为了解决商人们的后顾之忧,投资创办了商城幼儿园。正因如此,生源与其他幼儿园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外地占20%;农村占34%;城区占46%。由于来自农村、外地(基本上是当地农村)的幼儿比较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比城区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如: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乱扔纸屑等等。教师们再三强调,总是不见好转。行为习惯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包括三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捕鱼的方法,就不愁吃不到鱼。幼儿学会的一个舞蹈、一个故事、画幅画得个奖,认识几个汉字,会讲几句英语,长大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却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积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与其教给幼儿过多的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先培养好幼儿的习惯。就象让幼儿吃太多的补品,不如先让其吃饱米饭。在幼儿期,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好时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地反复进行着行为练习,积累、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习惯。这时,成人如果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不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则完全可能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恶习。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一个坏习惯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艰难得多。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多地去思考该怎样去适应生活,而能使身体在无意识之中,正确、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各种活动,为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该阶段,儿童多是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对幼儿要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而少用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

(三)、研究的对象、时间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各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小班每班32人,中班每班38人,大班每班40人。

2、研究时间:2002年8月----2004年9月

3、研究方法:

①、组织参加研究的老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幼儿现有水平、年龄特点讨论各种年龄段的研究内容。然后由课题总负责人汇总结果,并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幼儿行为习惯

小班生活卫生习惯

中班品德行为习惯

大班学习习惯

就餐习惯

盥洗习惯

睡眠习惯

劳动习惯

合作习惯

礼貌习惯

上课习惯

书写习惯

整理习惯

②、每个年龄段各抽取两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小班每班32人,中班每班38人,大班每班40人,研究对象共为220人。组织各班老师按各自的调查内容观察班内幼儿的具体表现,即观察幼儿在一项活动中从开始到结束的行为表现,每天一次,连续观察三天,并做好记录。评定结果分为“好”、“中”、“差”三类。把三天观察到的数据在同一类别中相加,作为前测的结果。

③、教育训练。实验班每天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情境教育、故事教育;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等。设计家园联系记录表,让家长在家中配合教育。与别的年龄段结成姐妹班,进行以大带小活动。让幼儿检查家长、教师的行为,发挥以小带大的作用。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点滴进步,教师与家长及时给予五角星奖励,并集中贴在固定的地方。

④、进行实验实施后检测,方法同前测。

⑤、前、后测结果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四)、研究步骤:

1、准备、前测阶段:(2002年8月-----2002年9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文章,收集各方面的资料。9月份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实施教育前的幼儿习惯状况,并整理数据,寻找问题之所在,分析原因,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方法做好前导工作。

2、具体实施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4月)

在这一阶段中,针对前一阶段中找出的问题、原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在课堂中、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家庭中,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摆脱原有的不良习惯,形成新的良好的习惯。

3、后测阶段(2004.5---2004.6)

对实施教育后的结果进行检测,记录。

4、全面总结阶段(2004.7----2004.9)

分析、整理课题资料,形成书面材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为找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切入口,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我们分教师观察部分和向家长问卷调查部分进行摸底。具体内容为:小班侧重生活卫生习惯,中班侧重日常品德行为习惯;大班侧重学习习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