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误区及有效指导策略

随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研究的进程,我们的视角也从关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逐渐转向关注幼儿的游戏水平。观察游戏中的幼儿和教师,反复比较不同教师的具体指导行为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差异,我们发现教师在游戏指导中普遍存在五大误区。上述五种游戏指导误区,问题在于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目标模糊,身处幼儿游戏之中却又游离于幼儿游戏之外。

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误区及有效指导策略

随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研究的进程,我们的视角也从关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逐渐转向关注幼儿的游戏水平。观察游戏中的幼儿和教师,反复比较不同教师的具体指导行为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差异,我们发现教师在游戏指导中普遍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l:“蜻蜒点水式”的直接干预

加加是“幼儿园”的小老师,正带着小朋友捏橡皮泥,奇奇突然说:“老师,我没有桌子。”还没等“加加老师”开口,一旁路过的丁老师便出言指示:“王加加,给他们一张桌子。”说完,丁老师马上转身离开了。

老师的直接干预,看似关注了幼儿的游戏,拓展了游戏情节,实际却在无意中把孩子们从游戏情境中拽了出来,干扰了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游戏想象。

误区2:“贤惠能干式”的游戏介入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常常会有物品散乱的现象。于是,老师就充当了“管理员”:看到娃娃家的椅子没有围着桌子放,连忙去排好;发现围栏有点歪,连忙去扶正;小吃店厨师桌上东西太多,便三下五除二整理好;走过超市,一个薯片罐倒在柜台上,随手把它竖起来……老师的“贤惠能干”,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在游戏区内的活动,阻碍了幼儿自主整理行为的养成,导致幼儿处于游戏中的“被动状态”。

误区3:“视而不见式”的游戏放任

三个孩子一起玩公交车的游戏,三个人都嚷嚷着要做司机,谁都不肯相让。一旁路过的老师“视而不见”,孩子们玩“公交车”游戏的想法最终流产了,三个人各玩各的,开起了“私家车”。表面上看,孩子们有了新的游戏情节,但老师却错过了指导幼儿解决合作游戏问题的良好时机。

误区4:“救火队员式”的应急帮忙

教师在游戏中充当救火队员,处理“娃娃家怎么没人”“超市里拥挤”“理发店抢生意”等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长此以往,教师就无法判断幼儿的游戏能力与游戏水平,更谈不上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适时调整游戏材料,也根本无法采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幼儿游戏。

误区5:“心不在焉式”的随意指导

教师的心不在焉,往往就造就游戏指导的漫无目的。比如,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四处转悠,偶尔驻足观望却又似乎并不在意幼儿的游戏,偶尔走进游戏区便开口指挥幼儿做这做那,或者就是拿着照相机随意拍摄,最后在讲评时让孩子一一讲述照片内容……这种漫无目的的游戏指导,往往造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该如何引导游戏向纵深发展,任意穿梭于各个游戏区间,既影响孩子们的自主游戏行为,更让幼儿陷入无所适从之中,严重影响了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

上述五种游戏指导误区,问题在于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目标模糊,身处幼儿游戏之中却又游离于幼儿游戏之外。那么,如何提升教师游戏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呢?

1.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优化游戏指导效益

所谓“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就是教师在全面把握游戏区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个别游戏区或个别幼儿的游戏情况。

中班的孩子,已经熟谙角色游戏的展开步骤,在游戏中追求自然、惬意和创新,追求游戏交往的细节。一方面,孩子们依然会受环境和材料的左右而生成相关的游戏情节,另一方面,孩子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衍生各种新的游戏情节,并沉浸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要对幼儿的游戏经验及游戏意愿有所了解,并在幼儿游戏中找准近阶段的指导重点,采用“频繁折返”或“远视关注”等方式,了解重点游戏区域孩子的喜爱程度、创意水平以及幼儿交往互动频次,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困难,适时提供帮助。


比如,教师在某次游戏中重点关注小吃店的游戏,便在兼顾整个游戏区域的前提下重点观察幼儿在小吃店的游戏情况,并摄下了小吃店的游戏片段,讲评时也侧重于引导幼儿讲述小吃店的游戏情况,指导幼儿比较“小吃店主”与“顾客”之间的行为区别,并从角色对话中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改进小吃店的点心品种、宣传方法以招徕更多的顾客,怎样做好服务以赢得顾客的好评。

2.角色互动,妙设情境,优化游戏指导过程

(1)问答互动,点化游戏困境

游戏中,“幼儿园老师”带领着四个孩子从门口出来,找地方玩“幼儿园”的游戏,边走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玩什么主题。此时,徐老师正站在游戏区的一角,巧遇这群无法决定游戏内容的“师生”:“呦,小赵老师啊,想带小朋友干吗去呢?”“小赵老师”总算找到了支持,马上回答:“我们要去做操!”徐老师用手一指:“诺,操场在那边呢!”于是,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开到了走廊的另一端,幼儿园游戏顺利开始。

(2)角色暗示,妙解游戏尴尬

“啊呀呀”饰品店里,齐齐正在为娃娃家的妹妹选购礼物。“老板”推荐喜糖,他说不要,推荐项链,也说不要,一连选了好几样,齐齐都不满意。店老板丝丝很恼火,递上一只玻璃球小猫:“没有别的了,你要不要?”可齐齐还是不满意,开始指责丝丝,眼看着两个人争执起来,游戏陷入尴尬。徐老师走进饰品店,随手拿起一只盒子:“呦,这个礼物真不错,送给妹妹一定很喜欢!”徐老师的出现吸引了正在争吵的齐齐和丝丝,一起把目光转向徐老师。丝丝马上说:“对,这个礼物很好的,你要不要?”齐齐受到老师的暗示,接过礼盒,付了钱走开了。

(3)义工援手,巧助游戏发展

小吃店新增了蛋糕寿司甜点,成为孩子们游戏的热门区域,人流量居高不下,不时造成拥堵和喧嚣现象。这不,娃娃家的妈妈又带着宝宝来用餐了,还跟来了自由人轩轩和朵朵,厨师和服务员忙得应接不暇,于是,“出错”成了必然。听,朵朵看着服务员端给轩轩的茶点,一脸的不高兴:“这是我点的!”顺手就要抢过去。轩轩似乎有点搞不清自己点的东西了,看见朵朵来抢,马上护着不给。娃娃家的妈妈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催促服务员,说要马上回去:“快,快帮我打包!”一时,小吃店里乱成一团糟。

这时,“义工”徐老师来了:“我是心连心服务义工,”顺手递给服务员一张点菜单,“把客人要吃的东西在单子上打个钩(塑封的,可擦去反复使用),”又顺手递给正在材料箱乱翻的厨师一个打包盒“喏,打包盒给你。”

马上,自由人朵朵申请加入义工队伍:“你们还需要义工吗?我会制作寿司,还会配置果冻酸奶,我来帮忙!”一个新的游戏情节展开了。

3.游戏指导,重在观察,看似无形却有心

孩子的游戏是千变万化的,游戏指导也常常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教师在游戏中所采用的指导策略,都基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而孩子的游戏行为,也常常来源于对教师言行的模仿,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今天我是幼儿园老师”的游戏中,担任老师的贝贝,一味地责备“小朋友”,甚至剥夺了他们折纸、讲故事的权利,还不断地批评、打击“提意见的孩子”,体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班级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样,在另一个班的“幼儿园”游戏中,孩子们的每一个提议都能得到小老师的回应,小老师还带着他们去春游,玩滑滑梯……再如“小吃店”游戏中,厨师和服务员的忙中出错,老师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随即运用角色介入、调整材料的方式给予幼儿游戏支持,使得游戏深入开展,并衍生出新的游戏情节。观察孩子的游戏,可以从中发现孩子们游戏的细节,更可以发现孩子们所关注的游戏热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式,追随并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游戏的卓越性》一书中说,“儿童游戏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大量的行为、动机、机遇、实践、技能和理解的过程。教师对于游戏的干预需要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于教师的游戏指导而言,抓住时机是一门艺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