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教师对特殊幼儿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进行个别指导。在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利用好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身心发展呢?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许多孩子都涌向好的幼儿园,面对班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们,教师把大量精力耗散在教学组织上,失去了与幼儿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及大面积的指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减少,由于人数多,教具、学具准备量大,活动评价量大,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不堪重负,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也抽不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育教学质量难于突破。用统一的方式要求孩子,让幼儿统一、平均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对特殊幼儿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年龄小,好奇好动,安全自护意识差,班级人数增多,安全系数自然降低,加大了幼儿日常管理的难度。在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利用好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身心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大带小”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大带小活动及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由教师巧妙提示大孩子,大孩子一对一指导小孩子,使孩子们都得以发展,既能方便教师的组织,又能促进幼儿互动学习,有效地解决大班额问题。如创设“宝宝社区”内设各种角色游戏区(银行、小医院、超市、服装店、110、车行等),由大班幼儿扮爸爸妈妈,小班幼儿扮孩子。大班一部分幼儿为“上班”爸爸妈妈,分别自选角色到各游戏区“上班”,另一部分幼儿则扮“下班”的爸爸妈妈,自由带2~3个小班的孩子进入社区自由游戏。又如,在组织户外体能活动时,把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各分成两半,再重新组合成两个混龄班进行活动,这样做,人数还是原来班级的人数,但幼儿非常感兴趣。解决了大班额户外活动时,教师难组织的问题,更确保了户外活动的安全。把男孩和女孩各分为两组,让幼儿根据性别特征及共同爱好自选游戏, 并尝试大孩子作为组织者,小孩子和教师作为参与者。实践证明,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快乐,老师也感到轻松。当小孩子做一些危险动作时,大孩子会主动提醒,也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男孩组喜欢玩诸如《老狼老狼几点钟》 大班的孩子扮“羊”,小班的孩子扮“狼”,之后又角色互换的游戏,喜欢《足球射门》之类的追逐、竞技类游戏,女孩组则喜欢玩《丢手绢》《踢毽子》之类的歌舞、技巧类游戏。增强了幼儿的性别意识和个性发展。“大带小”活动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创造了机会,大大缓解了区角活动中教师难以全面指导的压力,而且“大带小”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儿童教儿童,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大”孩子那种想当小老师、大哥哥大姐姐的需要,增强自信及角色意识,又满足了小孩子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崇拜而产生的好模仿、想和大哥哥大姐姐玩的心理需求。

二、充分观察幼儿活动

幼儿人数多,教师组织难,要做到充分观察更难。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强调: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观点启示了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在区角活动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既不是施令的权威者,也不能在活动中忙碌地穿梭,其结果只会使教师更累。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要站在幼儿的背后,耐心而细致、沉静而全面的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在充分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后,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游戏、介入指导,应该对哪些幼儿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如何做最为恰当等。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随时捕捉到的问题,如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学具、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要适时地给予指导。

三、注重活动中的隐性指导

在活动的指导中,有的教师喜欢在做游戏的幼儿之间随意走动和提问,似乎很满足于“维持秩序”和向幼儿表示“关心”。然而,只要观察幼儿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样的“指导”未必满意。因为这在客观上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打断了幼儿思维,干扰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当然,这也不等于说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走动”和“提问”是不可取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走动和提问,而在“为什么”和“怎样”走动和提问。任何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不能太呆板,也不能太随意。为了不让幼儿觉察到教师的控制,保证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将自己的活动计划和要求,通过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所展示的范例和榜样行为等隐蔽性方式间接影响儿童,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与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活动事件的指导方式也应采取隐蔽的材料暗示法、行为影响法、情绪渲染法等方式暗示幼儿,让其轻松自如的、有选择的、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发展。例如,在开展“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可利用教师角色的转变来进行游戏的指导。当“小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很少说话或不知怎么说话时,教师可扮成“病人”或“病人”的妈妈主动与“小医生”交谈,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知道“医生”该做些什么,有了一定的经验,使他能成功地当好“医生”。这样,既指导了游戏,又使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当有的“医生”不遵守职责,到处走动,教师可扮成“医院院长”指导他应该遵守医院规定,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幼儿在很容易接受的情况下,既继续参与到游戏中,又懂得要遵守游戏的规则,避免游戏活动的盲目性和放任自流的现象。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既指导了游戏,又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四、必要的显性指导

区角活动强调的是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必要时,教师也要恰如其分的插入显性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推进游戏的开展。例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现象,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出现过激行为,破坏玩具,影响别人正常游戏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适时改变角色,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男孩不是在进行游戏,而在一旁“捣乱”,我问他们: 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回答说:我们很想和他们玩,可他们不让我们玩!”如何既让他们不捣乱,又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我深知这几个“小调皮”平时很喜欢做“警察”“打仗”的游戏,于是,我试着说了一句“现在我是警长”,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嗯?”的声音,有的鼓大眼睛、张开嘴巴惊奇地看着我,有的在偷偷地捂着嘴笑,似乎有些不相信。我接着说:但我没有警员和我一起维持秩序,有谁愿意呢?”出乎意料,他们全都举起了手,并挺起胸脯,做立正姿势,有的还把小手翻起来敬礼。这样,他们既能接受我的“命令”,又能充分地参与到游戏中,玩得尽兴、开心。这种角色游戏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是轻松自在的,其结果带给了幼儿认识上的无限收获,它比教师煞费苦心教导下强迫开展的活动,或是直接责骂孩子一顿效果好得多。可见,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少,要把握时机、方向,因地制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丰富其游戏内容。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因此,在大班额现状下开展区角活动,是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合理运用不同的组织和观察指导形式,有效缓解因人数过多引发的难以组织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案例分析:“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

旬阳县第一幼儿园  吴娟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开展,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媒体和成人的讨论获得了更多关于运动会的信息,为了能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旬阳一幼围绕即将开展的秋季运动会,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和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快乐运动的氛围,并因此更全面的了解关于运动的知识,体验不同的运动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幼儿在学习与体验中积极参与运动,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意识。

在这次环境创设中,各班的老师们都根据秋季运动会主题、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了主题设计,创设了适合幼儿的主题墙和吊饰。在班级环境主题版面的布置上,教师们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参与和与环境的互动,瞧!孩子们正在围着运动会的调查表进行着热烈的谈论和交流中,还有几个孩子看着墙面上的运动剪影摆出和它们一样的酷酷的动作。

各班优美、新颖、脉络清晰的主题墙和功能全面、易于幼儿操作的活动区布置……无不体现了老师们精巧的设计理念,处处体现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一时间幼儿园即将开展的运动会成为了小朋友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家长关心的话题,每天来园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运动会的场景: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金牌……我园各班组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着手,设计了本次秋季运动会主题,并创设了相应的主题环境。

主题“我运动 我快乐”,分为多个版块,有“我喜欢的运动”、“我知道的运动项目”、“我喜欢的运动明星”、“我们班的运动口号”、“运动会海报设计”、“评选运动明星”、“我知道的运动规则”、“常见球的分类”、“我设计的运动奖牌”、“我知道的民间游戏”等。可用主题墙饰展示也可用区域角环境展示。如:我知道的民间游戏;通过图片或照片展示常见的民间运动游戏(打沙包、滚铁环、踢毽子、打陀螺、拔河、跳绳等),展示在走廊墙裙上,并用图片分步介绍这些游戏,幼儿在民间游戏体验中结合环创认识民间游戏。“常见球的分类”可放在益智区,运用图片和实物对应让幼儿进行匹配分类。也可以放在美工区让幼儿通过绘画和手工创作不同球类并展示。“我喜欢的运动”结合运动会项目,通过展示幼儿平时在幼儿园运动照片、了解自己的运动特长和本领,小班幼儿以家长亲子游戏为主,中班幼儿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大班以同伴合作项目为主。



通过共同创设孩子喜爱并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环境,不仅使它对孩子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让幼儿关注生活,而且也建构了幼儿关于运动会的支架,为我园秋季运动会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更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与幼儿和环境之间的真实互动:环境创设不单只是具有简单的装饰美化功能,更具有很高的教育功能,是孩子们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及时的调整环境材料,做到大环创、小调整,注重在渗透目标的同时让孩子们始终保持对环境创设的关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发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激发幼儿互动,互动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环境也促进了家园互动。同时环境的创设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的原则:环境创设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效用性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主题内容和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三维空间等条件构建。

生动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因应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不断改变,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

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是密切联系的: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创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逐渐发展和完善,并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主题,是教师和幼儿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主题必须依据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如果教师把握好时机,就能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例如:在以上案例中“常见球的分类”,由于创设了这个版块,引发幼儿对不同球类的探索,幼儿通过运动商店、媒体、图书发现更多的球类,通过观察、感知、体验玩法发现丰富的球类,进而了解更多的球类游戏,激发运动兴趣。

环境激发幼儿互动,互动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我们发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引起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启发模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使得主题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民间游戏探索中,幼儿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并展示在环境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了许多经验。例如在案例中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是自己的运动强项展示在环境中,让老师发现他的强项,为下一步运动会中报项目,或是为其他幼儿示范都提供了信息。

环境促进了家园互动:物化的环境(如墙面布置、幼儿作品栏等),可以说是一种记录方式,是学习过程、教育过程的记录。而这种环境记录正是家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工作过程,而这些往往是家长平时看不到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及教师工作的了解,恰恰是家园合作的前提。例如在案例中, 通过家长帮助幼儿查找更多的民间游戏,了解更多的运动明星资料,和更多的运动会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案例分析: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

旬阳县第一幼儿园    陈秀秀

《指南》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应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来创造,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去装饰环境。我们从主题墙饰、区域活动墙饰等方面与幼儿的互动进行了尝试。

一、主题墙饰一面好的主题墙应能够更好地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能为幼儿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更好地引发幼儿的互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应是融审美价值、教育价值、收藏等众多价值于一体的交互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入幼儿世界,倾听幼儿的想法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主题、提供支持、选择适宜的表征形式逐步延伸,让幼儿在与墙饰的真正互动中获得发展。因此,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主题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主题墙创设中,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我运动我健康"这一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对人体运动、动物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主题墙饰创设中,我首先与幼儿进行讨论,征求幼儿的意见,孩子们有的说:我们收集一些运动员比赛的图片,让大家了解有哪些运动项目,我最喜欢看刘翔跨栏了;有的说:我们画一些小朋友做操、跑步姿势的图画吧;有的说: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有的幼儿从挂历、报纸、电脑上收集了运动员的图片,了解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有的幼儿通过用火柴棒与圆片的拼摆,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小朋友的各种动态人物图:有做操的、有走模特的、有练功的、有打枪的等等,都是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小朋友还把家中的动物图书拿到幼儿园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了蚂蚁、青蛙、马等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外形特征。甚至有的幼儿还提议如何让大家了解我们自己的运动呢?于是,我就把幼儿每天做运动的场面照下来,以照片的形式张贴在主题墙面上。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促进了幼儿各方面技 能的提高。为了给幼儿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想得到的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能做得到的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也告诉我们,幼儿的自主学习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幼儿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也引发幼儿自己生成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才能使环境和孩子有效互动起来。

二、区域活动墙饰《指南》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参与环境的主题设计在选择互动的主题时,我们尝试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邀请幼儿共同讨论,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如,新年快到了,怎样来布置活动室的环境来增添新年的气氛呢?我发现小朋友在绘画的时候,很喜欢画烟花,对烟花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与小朋友进行了讨论,有的说:新年里总要放许多的烟花,我们做烟花好了;有的说:窗花很漂亮的,我们剪窗花吧!有的说:昨天我收到一张贺卡,我们可以做贺卡……通过大家的商量,我们确定这一周区角的开展主要以美工区为主。在烟花的加工厂里,小朋友们进行了分工,有的在编织辫子,作为鞭炮的引线;有的用固体胶做成了一个一个的鞭炮;有的幼儿用双面胶把鞭炮粘到引线上等等,当一串串的鞭炮穿起来悬挂到墙上时,小朋友欢呼起来:"哇,多漂亮的鞭炮!""耶,我们成功了!"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双手,打扮了自己活动室,他们兴奋极了,他们不但被这种特有的艺术美所深深吸引,体验到 了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情感的升华。

(二)、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墙饰,让幼儿与墙饰互动在各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力求使每一个墙面都会说话,发挥其记录与宣传的功能--伴随着主题活动的发展,活动室内的环境逐步丰富起来,到处都是孩子们留下的痕迹。中班《朋友见面真开心》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教学活动是"朋友的生日",其中目标是"知道小朋友自己生日及好朋友生日的月份,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及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怎样才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知道自己及朋友的生日月份呢?于是,我在语言区设置了一棵生日树,做了12朵花,在12朵花的花蕊上贴了1--12的数字,代表12个月,在花瓣上贴了各月份的小朋友的名字,这样,小朋友就有许多机会了解自己及朋友的生日了。能干的小朋友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的名字自然就知道自己的生日月份了,而且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多。你看,啸天和逍童在看生日树,啸天说:"逍童,我的名字在这里,我是1月份生的。你呢?"逍童说:"我的在上面,我是12月份生的。这个月只有我一个人。"听了逍童的话,我看到啸天也在数了,然后说:"我们有5个人,比你多。""3月份也只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的。我们一起数数哪个月过生日的最多?"这时,琳丹也加入了,说:"我是1月份生的。我跟啸天是同一个月的。"并指着啸天的名字说:"这是你的名字,对吧。"啸天说:"是的,你的名字在哪里?"……在这一区角活动中,他们三位小朋友不但知道了自己及同伴的生日月份,学习了初步的统计方法,同时激发了对汉字的兴趣,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在认识自己的名字和生日月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棵与幼儿互动的生日树,让幼儿主动去构建自己想要了解的、学习的知识。教师只在旁边默默的关注幼儿,适时的引导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幼儿园,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教室的墙饰和区角布置)能给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一种潜在的支持和隐性的促进。为了加强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尽量让环境变成会说话的老师,把环境真正交给孩子。在布置墙饰的过程中,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什么材料做什么,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幼儿与墙饰、环境的“对话”。为了让周围墙饰更贴近幼儿,便于幼儿自己操作摆弄。我们降低了墙上泡沫板的位置,让墙面真正为幼儿服务。让墙面能开口“说话”,让幼儿能在墙面上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实现墙面与幼儿的交流互动,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