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环境创设与幼儿教育教学、一日生活、以及家园共育之间的多元互动,大胆在实践中诠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发展。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我深深感受到了幼儿的发展就是在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环境创设与幼儿教育教学、一日生活、以及家园共育之间的多元互动,大胆在实践中诠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关键词: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环境,是一位不说话的教师,幼儿园良好的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它默默地发挥着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幼儿年龄与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 我们常常需要把创设的环境在一种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中与其产生互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快乐、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环境的创设要与自主参与相结合

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而仅仅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忙碌,布置好了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请进”的做法,只会在无形之中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如果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请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

一起参与布置教室,在一面墙上布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树上挖许多可开关的洞,并让幼儿自己选、剪一些旧画书中的各种动物图片或添画一些动物。教师再按过冬的方式把各种动物分别摆放在不同地方,这就为幼儿寻找答案设置了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幼儿寻找动物。他们发现了蚂蚁、松鼠、蜜蜂的房里堆满了食物,它们躲在家里“又吃又玩”;在洞里找到闭眼的熊、蛇、青蛙、刺猬等。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讨论,总结出动物“存粮食”、“冬眠”、“换皮袄”等过冬方式。由此可见,幼儿活动后的成果,随时都呈现在眼前,成就感得到了鼓励和增强。

二、环境的创设要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根据主题而创设的,主题活动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主题环境的创设是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幼儿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创设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我根据所创设的主题环境中的需要,请爸爸画一张自画像,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自制的爸爸的领带贴在自画像上,呈现在主题墙上,孩子们都议论着:这是我爸爸,我爸爸戴了个红色格子的领带……我就引导孩子说说“你的爸爸长得怎么样”、“爸爸在哪里上班?是干什么工作的?”、“你爱你的爸爸吗?为什么?”等。

又如创设主题环境《可爱的图形宝宝》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并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有的说:“车轮是圆圆的。”有的说:“皮球是圆圆的。”还有的说:“橘子是圆圆的。”------。我们再用照片展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使孩子直观的看到圆圆的物品,激发了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而“会变的圆”则是幼儿大胆想象用圆形拼粘和进行圆形添画,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释放的空间。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制作,有的添画成太阳、有的添画成闹钟、有的添画成西瓜------,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双手使教室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在参与环境的创设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圆形的特征,还感受到圆形带给他们神奇的变化。

三、环境的创设要与区域游戏相结合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而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游戏材料。如在开展小班《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时,在一次区域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我敲门,里面扮妈妈的小朋友问到:“谁呀?”我说:“我是老师呀!你欢迎我进去吗?”她打开门笑着对我说:“欢迎欢迎,请进。”但当我进去以后,家里的三位小朋友却都各忙各的,没有人来招待我。我便对扮演爸爸的幼儿说:“你看,我坐在哪里合适呀?”他拉着我的手走到小椅子前说:“老师,你能来我家玩,我真高兴,你坐这儿吧!”给我安排好了座位后,他们好像又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又说:“我有点渴了,有什么喝的东西吗?”这时扮演孩子的幼儿跑过来对说:“冰箱里有

可乐,可好喝了,我请你喝!”在游戏中老师完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里,和他们平等的交流,充分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大胆的交往。

又如在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去商店买菜,有

的去上班、有的照顾宝宝。小雨买来了豆腐正准备放在锅子里烧,小宝问:“你的豆腐煮过了吗?”“还没有呢!那我先放另外一个锅里去煮一下吧。”……在生活中幼儿通过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分享个体的经验,尝试新的方法,获得新的感受,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一定的迁移,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

动机,也可以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四、环境的创设要与一日生活相结合

教育家陈鹤琴主张“生活即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例如:在“国庆”长假之后,孩子来到幼儿园,互相说着自己去游玩的地方,我适时地启发幼儿,你们都去什么地方游玩了?都玩了些什么?启发幼儿讨论丰富主题活动。例如蒋添宇小朋友说:“我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了。朱欣语说:“我去看常州恐龙园了,里面的恐龙可多了”……然后又动员孩子们把去游玩的照片带来装饰墙面。瞧:孩子们外出游玩的笑脸多灿烂,这样一组生动的墙饰便应运而生。

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看见了桑树问我:“老师,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呀?”我告诉他们那是桑树,以后会结出好吃的桑椹,而桑叶是蚕宝宝的食物,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对蚕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歪着脑袋问我:“蚕宝宝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便在自然角准备了蚕宝宝让孩子们相互观察、欣赏,他们总抢着喂蚕宝宝,有的孩子问:“老师,蚕宝宝长胖了吗?”“老师,蚕宝宝会变成什么样呢?”“难道它吃了桑叶会变

身?”“蚕宝宝吃了湿的桑叶为什么会拉肚子?”,孩子们围在一起对蚕宝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发现幼儿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价值,动物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触频繁的,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蚕宝宝却日渐变少。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在自然角里多放了一些蚕宝宝,还和幼儿一起定时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以孩子们说我画图的形式记录。一时间里,整个教室就像个“科学观察室”,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关注幼儿的提问,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动物”产生了兴趣。

五、环境的创设要与家园合作相结合

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变家长观赏为家长参与。如小班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活动中,我利用“三八”节在班级展开了“我爱妈妈——爱心贺卡”活动,提倡家长通过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爱心贺卡,充分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通过她们的精心设计、巧妙制作,一份份精美的爱心和卡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让孩子试着讲述和妈妈一起制作的过程,用到哪些材料,表达想对辛勤、可爱的妈妈想说的话,把这些满载着爱的贺卡展示在主题区域中,布置成一道独特的主题墙饰。每每孩子经过,都会指着上面自豪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可漂亮啦!”

又如在“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家长提供记录孩子成长的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上,孩子们在不停地介绍:“这个是我,那时候我还只会爬,不会自己走路”、“那个拿着奶瓶的是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讨论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将幼儿作为主题墙布置的主体,这种环境记录是家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不仅反映了幼儿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过程,恰恰是家园共育的好机会。

总之,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幼儿的需要。环境的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幼儿真正地参与环境创设中来,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