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培养良好生活常规是班级体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基础,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幼儿园小班开展生活常规培养工作,有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尽早的学会独立,为孩子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摘   要

培养良好生活常规是班级体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基础,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生活常规的良好构建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幼儿园小班开展生活常规培养工作,有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尽早的学会独立,为孩子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不仅需要老师的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家园共育,才能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常规培养 生活常规实践

一、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意义:


(一)生活常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怎样做。小班的幼儿由于年纪较小,认知水平低,加上在家中父母都十分溺爱,所以自理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所欠缺,当老师提出一些常规要求时,幼儿通常都是很茫然的,在家父母的要求也是放的比较低,所以幼儿对生活习惯的意识还是比较低的,更有甚者,家长一味的宠溺幼儿,幼儿如果不想做什么事只要撒一下娇,哭一下,家长就会妥协。因此,在家中有很多幼儿的生活习惯是很差的,比如说饭前便后洗手,有很多小朋友要经过老师的提醒才会去做,只有一小部分能做到主动的,尤其是便后,大部分幼儿都不会主动去洗手。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只有不停的提醒督促,使幼儿逐步行成一定的意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在哪个阶段做什么样的事,或者可以说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幼儿,比如可以说一个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知道一些卫生习惯,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记得牢一点,如洗手的时候,怎样培养洗手的常规呢,我们班就利用儿歌《洗手歌》让幼儿充分了解洗手的步骤,也可以让做的好的幼儿当作榜样来示范该如何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完儿歌后,我观察了一下,很多幼儿不仅主动的洗手,而且能一边洗手一边念儿歌,跟着儿歌里的步骤来洗手,洗的很认真,即使天冷了,幼儿也不会改变这个好习惯。

(二)课堂常规:

小班的幼儿对于上课没有一定的认识,也坐不住,在他们的意识里,玩具远远比老师的讲课来的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也是盯着积木的,有胆大的孩子甚至直接去拿积木玩,因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孩子们的注意力回到老师这里,才能有好的教育常规。当然,小班的幼儿最应该培养的还是坐的常规,除了明确的要求以外,还要不断的提醒,使幼儿养成一种意识,知道应该如何坐,对坐的好的幼儿给与表扬与奖励,对于表现不怎么理想的幼儿可以适当的讲一些激励的话,可以说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之类的话,让幼儿觉得自己是棒的,是在进步的,那样信心也就增加了,效果也会好的。当然,教师发出的语言指令也要明确具体,通俗易懂,小班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弱,教师应该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要不断的重复,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并且记忆,这样孩子们活动时就“有章可循”,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教师在组织上课时,应重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只有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有好的课堂常规。小班的幼儿是比较自由的,想到什么说什么,不像中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先举手后发言的习惯,因此,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觉得闹哄哄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这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他们已经被老师所吸引,在积极的动脑发言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个时候只要老师发出一些简单的指令,幼儿就会跟着老师一起做,这样,常规自然而然就慢慢形成了。所以说,好的课堂常规取决于有趣的活动,取决于教师的明确指令,也取决于日常的培养。相反,要是老师的脑子里没有事先形成一定的活动顺序,发出的指令也不是顺利连接的,那么孩子们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乱哄哄的。我们上课的时候是请小朋友把小椅子端到中间做的,围成一个半圆形,一开始,孩子们都是乱坐的,想坐哪就坐哪,我也没多在意,可是,很快的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而且好多小朋友都告状说某某小朋友欺负他。原来,因为一些小朋友比较调皮,和新的小伙伴坐一起后总要和他闹闹,激动的时候就会动起手来。所以,我们在地上明确的贴了红色线,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在在线上坐半圆,形成初步的约束力,这样,幼儿上课的时候也能认真的听。所以,我觉得,好的常规在于老师的正确指导,如果老师每天的发出的指令是当场想出来的,一直在变化的,那么幼儿也会觉得被搞混了。

(三)户外活动常规:

幼儿在家自由惯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排队,一开学的时候还有幼儿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老师说排队,幼儿都只是愣愣的坐在位子上,当好不容易知道要排队后,老师说男小朋友在前面女小朋友在后面,又乱了套,所以,我们只有先让幼儿有自己是男是女的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排队的常规。但是如何让幼儿正确的找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子呢?我们除了请幼儿和前后的小朋友做好朋友外,还利用音乐游戏《找朋友》,请幼儿找到在队伍中前后的朋友,在反复的强调练习后,幼儿终于能够很快的找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子,当老师一声令下:排队。幼儿能很快的排好队。但是,我发现,在排队外出活动的时候,有部分幼儿的眼睛总是不自觉的看着别的班的孩子做游戏,不能跟好前面小朋友的步伐,总要老师提醒。于是,每次外出时我都会观察那几个注意力在别处的孩子,我发现他们总喜欢盯着某个特定的体育游戏,我猜想,他们可能是没玩过,觉得新奇,于是,在完成了原有的体育游戏的基础上,我都会抽点时间让他们玩玩感兴趣的体育游戏,现在,幼儿已经能很好的排队,虽然还是对周围的游戏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等下我们也能玩这个。这样,他们在期待中排队也会很整齐。最近,我发现有两三个小朋友在排队等待做操的时候总喜欢蹲在地上,叫他起来也不听,一开始我是严厉呵斥的,但是效果不佳,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我慢慢的走过去,蹲下来和他们一起,他们看到我也蹲着,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问:为什么蹲着啊?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让老师也看看。一个孩子立刻指着另一个说:他在捡石子。我看着那个小孩,他说:这里的地上石头都碎了。原来,他是在观察石头,回教室之后,我立刻传授了一些石头的知识给小朋友知道,并告诉小朋友石头是铺路的,我们拿掉了地上就不平稳会摔跤。幼儿听后都点点头。第二天我发现,排队等待做操的时候没有小朋友再蹲着了。其实,只要让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体验,他们就会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如果一味的阻止,只会更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好的户外常规是需要老师在多观察,多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培养的。

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不可急于求成的,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实践问题分析

(一)案例1——课间集体游戏分析

赵老师正在组织大家玩《宝贝宝贝在哪头》的游戏。老师已经把自己装好了,一手带母鸡头饰,一手带公鸡头饰,"老师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变变变!(边说边在空中高高炫耀手中的玩具,一颗亮晶晶的鹅卵石)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全被这个鲜艳而新奇的东西吸引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告诉赵老师各自的猜想。"这个宝贝还会躲猫猫呢!请你们来猜猜它躲在哪里,好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好!"老师把手藏到背后。说:"公鸡头(伸出带公鸡头饰的手),母鸡头(伸出带母鸡头饰的手),宝贝宝贝在哪头(双手左右摇晃)?"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猜测着,有的说在公鸡头,有的说在母鸡头,各抒己见,边猜边笑。教师打开双手,"在公鸡头!"猜对的孩子在那里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猜错的着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只听得"再来一遍,再来一遍"的叫喊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游戏反复进行,直到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评析:现阶段安排的活动多为分散性质。如来园、饭前、饭后、娃娃家、区角活动等,实际上都是分开的个别或小组活动。一天中集体活动仅仅是两个集中教学活动,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相对占了较小的比重。也许过多的自由活动也是造成孩子过度自由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改变了课间等自由活动的方式,变为组织一些集体的有趣而轻松的游戏。这样,既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不致于出现因结伴活动而产生的小矛盾、小事故,令孩子们玩得开心又不觉疲惫,在悠闲的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举两得。

(二)案例2——强化教育分析

陶行知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他说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我班的部分孩子集体规则意识淡薄,喜欢随心所欲,任性冲动,常常"惹是生非",爱"捣乱",而且"劝说无效",还影响他人。怎么办?我们试用抓点带面的战术,在教育好个别孩子的基础上来改善整个班级的面貌。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除了有共同的年龄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园合作,步调一致,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东东是我班年龄较小的孩子,不熟悉班级常规,老师在前面说话,他则在下面跟同伴嘀咕;老师因给大伙儿系裤子忙个不停,他则在教室里飞奔乱跳,也忙个不停。提醒一下好一点,没两分钟,又故技重演。于是我们主动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告诉我们,在家里他们对孩子也很纵容,如东东在玩皮球,大人说:"东东,快来洗脸。"可东东依旧沉浸于自己的活动里。根本不回应大人。这时候,大人只是仅仅在嘴上反复重复:"来洗脸,来洗脸"的言语。没有真正让孩子执行成人的要求,没有将要求落到实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我行我素的个性了。谈话后,妈妈说他们会转变观念,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凡是对孩子提了要求。就必须让孩子履行。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过了一阵子后,东东的改变非常明显,他已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遵守集体的规则了。

当确定好要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后,还真恨不得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冷静下来后想应该克服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一次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采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把孩子纠正的行为依次写出来,然后确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习惯于从最顽固的或最使我们恼火的行为开始,这样虽然很好,但是有时候先解决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能更好,可以使我们增强信心。像我班的毛弘扬非常好动,自控力差.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在老师面前承认错误很快,随即就会忘记,并继续出现这种行为,倾听习惯也不好。先引导孩子安静倾听他人讲话,这个毛病改起来相对容易,然后再慢慢帮助孩子改掉其他的不良行为,可以使孩子因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老师的奖励、赞扬而树立信自心。后来,毛弘扬进步之快让我们欣慰不已,他较守规则了;欺负同伴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人讲话也会认真倾听。因此,逐个击破的战术能使我们和孩子都会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满意。

针对孩子的特点,首先要决定有效的强化物,并一贯地执行。选择的强化物如果是孩子最乐意玩或做的事,往往效力最大。毛弘扬最喜欢当小老师,分好东西给大家吃。于是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如果他一整天没有欺负小朋友,就获得此项权利。而且,这一荣誉每天都在预期行为没有发生之后给予,以使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更有可能被消退,以后再逐渐降低频率。

其次,某些类型小的强化物,跟随教师希望看到的行为立即给予。对许多年幼儿童来说,这种即时强化是在行为改变中几乎都被用到的。当毛弘扬慢慢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时,在他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笑脸"贴纸或鼓励后给予额外的、较大的奖赏更加有益于孩子行为的转变。如请孩子坐老师的大椅子,孩子们非常喜欢坐大椅子当小老师,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教师也在一天活动结束之后评今天最听指挥或有进步的孩子,奖励他坐大椅子,用以激励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效果非常好。

教育中要软硬结合。嘉欣也是个挺特殊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攻击性行为非常强。刚来时老师批评他,他会用枪毙的办法来对付你(举起手来做枪打你)。当他犯了错误在好言相劝无效的情况下,我决定采用硬突破。把他单独叫来加以批评,直到他委屈哭泣,并且对他的眼泪不作同情。等嘉欣平静下来后,再告诉他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应该怎么做。同时嘉欣还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画画、算数都非常好,我就常常请他在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上画下被观察的物体,请幼儿集体欣赏;上课很动脑筋,就用五角星作为奖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一软一硬,使得孩子对老师既喜欢又尊敬,自然会听从老师的指挥了。

(三).生活常规培养的反思与讨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采用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我们的班级与以前截然不同了,孩子们已较守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总结出常规培养的"四字诀",即:细、查、实、恒。

1.细要求教师眼明、心细、嘴勤,也就是要学会多看、多听、多说。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班级的情况。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意见,以及孩子反映的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多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就更有必要了。在活动前先提活动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给孩子先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按照预定的目的去行动了。

2.查口头教育是浮于表面的,幼儿在执行常规时,肯定会打折扣,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凡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当教师提出要求后,一定要落到实处,检查孩子是否做到了,不做到的要明明确确地告诉他这个环节的具体规则,让他执行,而不是要求是提出来了,却不检查,说归说.做归做,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管。这样培养出来的班级常规就可想而知了。

3.实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把要求具体化,来约束孩子的言行。如教学活动中提出"三勤一中"的要求,是勤动脑、勤动手、勤举手,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孩子知道如何上课,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洗手时提出"二不二让"的要求,即不推不挤,你让我,我让你,让孩子有秩序地、友好地洗手。把要求化抽象为具体,与孩子的思想行为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4.恒科学合理的常规,可以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持之以恒的常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常规的稳定性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常常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对常规教育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使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策略

1·教师目标统一,通过榜样直接给予孩子教育

为幼儿设置的规则一定要简洁明确,便于孩子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遵守,并在不断巩固和强化的过程中形成。如;吃饭的过程中不能讲话或者玩耍,搬椅子的时候,要两只手搬,班级所在老师要达成目标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的培养各项生活常规。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榜样教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条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作为老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表扬,这样对于其他幼儿也能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如;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某个幼儿能遵守活动规则,不大声说话,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分享,老师对此进行表扬,让其他幼儿像表现好的孩子学习,同时也增强的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比教师直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生活常规更直观和容易接受。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是孩子眼中最权威,最信任的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前提下,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形象。如;教师在平时与同事沟通时的姿态,语态,幼儿都会进行模仿,甚至有幼儿会在家里模仿自己上课时的话语,模仿老师某些动作等等。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好头,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

2·循序渐进,多鼓励,积极引导幼儿

没有哪件事情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达到一定的结果。同样,常规的培养,不只是看短期的结果,要对幼儿要求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吸收,全盘塞给幼儿,产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小班刚入学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等大人喂才肯吃,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是幼儿独立自主生活的第一步,刚开始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懂得如何正确的使用餐具饮食,这时候作为教师要给幼儿交如何正确的使用餐具进行饮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模仿很快,能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进行正确的使用,有的孩子需要模仿几次才能完成。中午幼儿要脱衣午睡时,又会出现一个现象,不会自己脱衣服,不会自己穿衣服,经常会把自己的衣服,裤子鞋子穿反,幼儿刚离开家庭的温室,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尝试独立去完成,在家没有自己穿过衣服,裤子,鞋,所以也不知道如何穿,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会先给孩子讲述穿衣服裤子鞋的技巧,但不能要求幼儿一次性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标,可先要求幼儿有自己穿衣服的意识,接下来可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把衣服披在身上,披好后可找老师帮忙系扣子,拉拉链,最后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尝试系扣子拉拉链,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法比全盘操作或直接讲述给幼儿效果更好。老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有人会喜欢别人一直批评他,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不喜欢别人一直说自己的不好,更何况小孩子呢。孩子进步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会让孩子更有自信和荣誉感,利于他们主动的学习,甚至比以前做得更好。如;在美工活动中,让幼儿用手中的材料泡泡泥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来,这时候,孩子们都积极回答‘我要捏花’‘我要捏汽车’等等,都在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这时候,我告诉孩子们开始自己的手工时间,孩子们安静的动手操作,我则在一旁进行观察,发现有幼儿已经做好自己的作品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全班幼儿面前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和表扬,这样孩子才更有信心,其他幼儿也会更加努力的完善自己的手工作品。在幼儿园生活中,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老师的表扬而更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常规

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户外活动的展开主要以游戏为主,所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更容易更能影响幼儿。如;在上幼儿园时,每个幼儿都会背书包,因此就利用书包展开‘我的书包好朋友’游戏活动,让幼儿跟随音乐做身体律动,音乐停止,开始找自己的书包,幼儿会通过书包颜色,款式,图案找到自己的书包好朋友。通过此次游戏还可以开展对自己其他物品标记的认识匹配,如;找自己的水杯,毛巾,小床,在区域活动时,送玩具宝宝回家,玩具宝宝怎么回家呢?这就用到标记匹配方法。这不仅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思考能力,而且锻炼了幼儿与同伴协作的能力。采用童谣形式更能让幼儿理解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这样更有利于良好生活常规的养成。如;培养幼儿上课开始认真听讲的童谣,‘小白兔,蹦蹦跳;小鸭子,嘎嘎嘎;小金鱼,游啊游;小朋友,拍拍手;安安静静齐坐好’吃饭时的童谣‘吃饭前,不讲话,安安静静来坐下,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调菜,自己吃饭真能干。’通过这些简单的民谣就可以让幼儿熟练掌握要领,又可以把握主次,按照顺利来完成活动。

常规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有了规矩,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能在活动中锻炼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对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有极大的好处。如;在午休起床后幼儿不仅自己迅速穿好衣服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幼儿穿衣服;喝完水后,自己放杯子,会帮助同伴放置杯子。类似的这些行为正是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生活常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要重视家园共育,特别是孩子小班时候,家长会担心孩子在学校吃的好不好,有没有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老师有没有批评你等等,这时候就要利用家园共育栏,帮助家长了解生活常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让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常规规则,这样家园合作,相互配合,才能让幼儿更好的养成生活常规,对未来两年的幼儿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应为幼儿积极创造一个肯定、激励、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样,才能使小班的班级常规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性化;才能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