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自理能力非常有限,又活泼好动,如果不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难以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情况,让家长进入幼儿园,参观与学习教师是如何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将集体教育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给家长。

【摘要】:常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呢?本文将针对常规教育的几个注意点来谈谈小班的常规教育。

关键词:小班  常规  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自理能力非常有限,又活泼好动,如果不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难以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良好的师幼情感是前提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中,周围没有熟悉的亲人,心理上不适应,会让幼儿感到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老师要用爱安抚幼儿情绪,让幼儿信任、喜爱老师,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弱,刚进入幼儿园,有些幼儿不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教师要要帮他们脱裤子、提裤子。 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自己吃,教师还要喂他吃。新学期开始时,还会有些情绪很不稳定的幼儿,教师要想办法哄。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和体贴,让幼儿得到安全感,让幼儿不怕教师,爱上教师,爱上幼儿园,从而与幼儿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二、多样化的方法是重点

1、常规培养的统一性

幼儿良好常规的的培养是在不断的巩固中建立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这需要班上的两位教师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统一。在给孩子们制定常规时,两位老师必须要达成思想的一致性,如果在常规训练时,老师们的方法、要求不相同,各种制定各自的常规,会让孩子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常规不但没有学会还会是孩子思想混乱,养成散漫的习惯,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

所以在指导幼儿常规训练前,老师们可以多在一起商讨、沟通制定班中的常规,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各时期的重点目标,做到常规培养的统一性与持续性。

2、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

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修养,把做人与教书结合起恚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尤其要注意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给幼儿的生活常规指导带来不良兴趣提高起来。比如叫孩子爱惜粮食,不要有剩饭剩菜,自己每顿就得吃完;叫孩子遵守秩序,喝水吃饭时排队,自己就不能插队;

在午睡时老师会要求孩子们安静午睡,可老师却在两两聊天或者接电话,这样孩子也会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如果老师安安静静的看午睡,想说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说话的念头。可见,老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其实幼儿之间的榜样作用也是巨大的,当有幼儿在某方面做得好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其他孩子在老师表扬的暗示下纷纷模仿,希望老师也能表扬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在教室内专门开辟一个专栏,记录孩子们的常规活动,把每个孩子的照片贴在专栏里,如果“xx吃饭不挑食、xx洗手不玩水”可以在相应孩子的照片下面贴上小红花,充分发挥同伴建间的榜样激励作用,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情况,同时也激励其他幼儿不断努力。


三、家园配合是关键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行为受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影响最大,幼儿在家庭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会影响着幼儿园的常规实施。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表现应该一致,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好搭档,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疙瘩备受宠爱,家长们总是尽最大的限度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很少对孩子说个“不”字,对孩子的各种事情都一手包办,这就养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等毛病。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中培养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常规,一到了家中就难以继续,好不容易养成了比较好的常规习惯就又没了。这样“周一从头来”现象,是老师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怎样更好地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让家长和教师同步,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家园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常规习惯。

1、善用家长园地

利用“家长园地”,形成家园一致为了使家园沟通更紧密,我们通过“家长园地”, 展示有关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育儿知识, 展示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常规习惯方面的心得体会, 把幼儿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对特殊幼儿的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 同时也让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园地”的“请您留言”反传给教师。 家园同步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和谐、 统一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家长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更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2、家访与交流群

家访 教师对班中的幼儿逐一进行家访工作,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兴趣喜好、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家庭环境,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教育观。与家长多沟通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卷,多与孩子沟通、做游戏,让幼儿对老师建立信任感,成为朋友,这样,幼儿到了幼儿园,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教师由于更了解了幼儿,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教育。家长也会更好的配合老师的常规教育。

家长交流群 平日里有些家长比较忙,不能经常送接送孩子,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相对数,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更少,建立家长交流群可以让家长多沟通,探索出的一些有效的育儿方法,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家长们有了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平台,达成了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共识,交流群给家长们一个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机会,也给老师和家长一个沟通的机会。平日里教师也可以多拍一些幼儿在园的生活照给家长们看看,让家长多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自己孩子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地方。

3、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情况,让家长进入幼儿园,参观与学习教师是如何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将集体教育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给家长。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实况,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回到家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也能很好的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的常规要求,知道怎么样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如看到自己孩子在吃点心时速度比较慢并且吃的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回家之后对这方面就会比较关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孩子在穿脱衣服方面相较于其他幼儿能力较差的,相信父母看见后在这方面也会多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良好的常规不是一下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关怀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