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不爱画画的原因及对策

大班的幼儿不管上什么课兴趣都很高,尤其是美术课,幼儿一画就收不住尾。而在小班,却发现孩子们不爱画画,甚至有的孩子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为此,我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班的幼儿不管上什么课兴趣都很高,尤其是美术课,幼儿一画就收不住尾。而在小班,却发现孩子们不爱画画,甚至有的孩子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为此,我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班上学期,刚入园的孩子还未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孩子拒绝参与绘画活动及其他活动;

第二:在“涂鸦期”,由于家长不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不准孩子“乱涂乱画”,或者责怪孩子画得不好,导致孩子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

第三:教师在集体绘画活动中挫伤了部分幼儿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厌恶、害怕画画,具体表现在:

1、教师没有尊重孩子之间绘画基础的差异在集体中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不会画的:怕画——不画——更不会画”的现象。

2、教师没有遵循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到表现、再现、果实等阶段的循序渐进规律,强迫孩子跨越应有的发展阶段,如:在小班组织临摹活动,要求形似,方是方、圆是圆,孩子达不到要求,久而久之,自然怕画画。

3、教师忽略了观察生活乃绘画学习之源泉,培养情感是根本,一张范画加上简单说说,这样就更不能很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的。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往往流于形式或着重于评价画面效果,而忽略了对创作过程的评价。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有些思维活跃却画得不像的幼儿,由于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失去了参与活动的信心。

针对这些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断地进行摸索,总结出以下一些对策:

一、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备课不同小学,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活动方案,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 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对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能使幼儿在鼓励中创造表现。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充分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1.欣赏作品(中、大班幼儿较好的绘画作品),这时,会听到幼儿一声声惊呼:“呀,好漂亮噢!”,继而是七嘴八舌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我也能画得这么好”的美好憧憬。有些孩子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

2.户外写生。走出课堂,来到户外,即使是园外楼前的一片小树木或一片草地,也足以让孩子们雀跃,绘画活动《公共汽车》就是在公园的草地里进行的。我先组织孩子在草地上玩一会儿,全身心的放松,再请他们坐在草地上,有目的观察公共汽车,然后绘画,期间,只对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指导。当然,绘画效果不如在课堂上画得那样规整,孩子画得公共汽车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的还添画了许多马路上的其他事物。(当然是用形状各异的圆圈代替,听他们解释后才知。)对孩子来说,这些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的,他们享受着绘画过程中的乐趣,彼此分享。

3.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

第一阶段,我围绕节日教育(教师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后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称,我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幼儿绘画。



三、从小处入手,从基础学起。

手指肌肉的发展,手指的灵活度,也影响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利用手工活动,如泥工、纸工,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指肌肉,还可以让幼儿在捏泥、撕纸、折纸、粘贴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中表现此物体。

另外,有些孩子虽然画得不错,但拿蜡笔的方法却不对,所以画得非常的费力,如何正确地握蜡笔,对每位幼儿都很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握笔方法:大拇指在上,食指和中指在下,三指夹笔。大面积涂色时,可以食指在上,大拇指和中指夹笔。

五、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及激发兴趣,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绘画《我帮小鸡建篱笆》中,幼儿学习横第线,短竖线,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故事:“鸡妈妈要出门了,她怕狐狸来吃小鸡,可小鸡们又不愿呆在屋子里,想到草地上玩,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小鸡建篱笆,把草地围起来,狐狸就进不来了),由此,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绪,激发兴趣;然后,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的问题,如“篱笆是什么样的?”“谁的篱笆最密,最牢固,谁的小鸡就不会被狐狸偷吃。”;接着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看谁的草地最美?”“看谁的草地有小虫给小鸡吃?”绝不强求孩子都来同样的内容,鼓励孩子画得与别人不同。

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创作时间,先画完的孩子可以用粉笔在水泥地板上接着画,防止等待。

六、绘画过程中的评价。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交流,课堂气氛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有责任心,要不厌其烦的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这种评价方式较之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而且要允许幼儿自言自语,边说边画。

上述这些对策对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幼儿真正成为了绘画活动的主体,乐于并积极参与绘画活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