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6岁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幼儿年龄不断增长,观察水平不断提高,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本文结合幼教实际,阐述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摘要: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幼儿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3—6岁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幼儿年龄不断增长,观察水平不断提高,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本文结合幼教实际,阐述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观察方法、观察能力

《纲要》中指出3岁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求知欲望会不断增强,培养幼儿观察力可以帮助其获得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直接经验,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通过观察、探讨、研究,了解到幼儿观察的特点表现为:缺乏稳定性、持续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缺少观察方法。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具体表现在:幼儿有观察的意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表现出积极观察的欲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入,观察随意性较强,很难持续进行观察等特点。依据幼儿年龄特点,针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期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在培养孩子观察力过程中,要根据观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本次研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一、从身边事物入手,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1、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乐于观察。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集中精力,即观察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因此兴趣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好形式。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为他们选择色彩鲜艳、新奇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正确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如:由户外散步时,孩子们发现雨后的蜘蛛网,教师及时与幼儿讨论,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总结,了解昆虫生活习性、环境和共同特点等,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欲望,进而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始终在兴趣中逐步去观察、去发现、去学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关注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运用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的。通常提到观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眼睛,但要想达到最终的目的,还要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孩子对喜欢的、新奇的事物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运用多种感官,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如:春天来了,孩子们非常关注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黄的迎春花、白的玉兰花、粉的桃花、紫的紫荆吸引着他们。户外活动时,老师经常带孩子们观察,他们认识了这些树的名字,会主动读出树牌上对树木的介绍,摸一摸、抱一抱树干,闻一闻花香,围在树旁看着美丽的花朵一天天绽放,捡起掉落的花瓣等。通过谈话活动、绘画活动、观察记录等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了解树木生长的特征及规律,满足孩子的好奇,帮助孩子逐步具备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

3、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留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观察的事物,并能够及时进行引导,了解孩子观察的方法,逐步帮助他们形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如:自然角花盆下的蚂蚁、晴天时太阳光中的灰尘、天空中的云彩,小兔子会打洞等等,让孩子学会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引发他们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孩子观察之前应为他们提出观察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才会获得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观察材料,形成具体的观察结果。

二、 以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指南》中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孩子有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运用顺序法,促进幼儿有序的观察事物。顺序法指以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如:班里的植物角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绿萝、碧玉等许多植物。发现孩子们洗手后,喜欢围在植物角跟前,看看哪个叶子黄了,哪盆绿萝又发出了新叶。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了解观察绿萝的时候应该先从茎开始再到叶子,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去幼儿园的游乐场观察,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顺序来观察游乐场。通过长期的培养,孩子们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注意力持久性有所增强,按顺序讲述的能力发展的很好,他们能够根据图片中人物、背景的顺序进行讲述,不容易受老师和同伴的影响。


2、运用对比法,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对比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同点。让孩子进行分析、对比、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结合教学活动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设置了“种豆”活动,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一起种黄豆、绿豆、红豆、白芸豆等不同的豆类,引导幼儿比较它们发芽的时间,茎叶的形状等不同特征,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反复观察、记录,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及变化过程。又如带孩子们观察幼儿园的“动物之家”, 让孩子们比较鸡、鸭、鸽子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这样不仅认识了这些家禽,也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运用追踪观察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孩子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地观察,使孩子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地认识。观察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春天带孩子们观察柳树,让孩子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柳树从发芽到长出叶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独特的作用。

三、坚持因势利导,促进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确立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培养幼儿浓厚的观察兴趣,引发幼儿注意观察事物现象的同时,不断探寻事物的本质。

1、家园协作,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给幼儿带来许多美妙的感受,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之一。在科学活动《月相变化》的课后延伸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还是会有各种各样关于月亮变化的问题,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连续地观察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变化过程,讨论并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月相的完整变化过程。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以及有趣的记录,幼儿了解到了月亮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家长也普遍反映在观察过程中幼儿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用不同的形容词描述月亮的外形,有的孩子还能够主动去观察除月亮以外很多自然现象,孩子做事情更有毅力,更重要的是能主动思考一些平时没有注意过的或没有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知识,此次活动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促进幼儿对事物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里的条件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有目的的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中,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2、多个领域互相整合,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抓住幼儿对漫画的关注,进行大班艺术活动:欣赏“有趣的漫画”。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开始,选取一些熟悉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图片和一些图书,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欣赏漫画、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活动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父与子》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并讲述故事,寻找自己认为最有趣、特别的一幅图,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说出原因并发现特点。抓住幼儿对单幅图的观察到对多幅图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细致观察力不断增强,对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符号更加关注,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大胆的表达出来。并借助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的沟通,从而形成有效的互动,随机性、灵活性更强。从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将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相结合,运用夸张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画,感受漫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事物和现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积极围绕目的和任务思考,在完成目的和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去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