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

[摘 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常常出现错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常不由自主地由游戏的组织者变为游戏的控制者,由游戏的参与者变为游戏的表演者。所谓“标识性”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因地制宜,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

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

[摘  要]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常常出现错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常不由自主地由游戏的组织者变为游戏的控制者,由游戏的参与者变为游戏的表演者。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游戏材料、全面观察幼儿游戏、与幼儿多元互动重新回归游戏组织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关键词] 游戏;角色;组织者;观察者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是幼儿生活中的伙伴和陪伴者。[1]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常常出现角色错位的问题,致使预定的教育目标不能实现,幼儿成长受阻,值得幼儿教师警惕和深思。

一、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错位的表现

(一)由游戏的组织者变为游戏的控制者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者,这意味着幼儿教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首先具有引领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控制游戏开展的节奏,牢牢把握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但当前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往往成为教师开展活动的工具,而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游戏往往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就由组织者和引领者变为了导演者和控制者,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改变着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走向,干扰或中止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活动,影响幼儿游戏的情绪或改变幼儿原先自主游戏的设想,最终导致幼儿创造欲和愉悦感的消失。[2]

(二)由游戏的参与者变为游戏的表演者

幼儿园游戏由于教师的控制,尽管表面上呈现更强的节奏性、目的性和有序性,但由于幼儿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所以往往演变成为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和装饰的“门面”,不论游戏场景、框架建构得多么漂亮,忽略“幼儿爱玩吗”这一问题,就使得幼儿园游戏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空架子。这种游戏活动实际是游戏工具观在教学中的必然反映,它使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游戏开展的层面,而不能与幼儿成长有机结合。幼儿教师也不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而成为游戏互动的表演者。

二、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归位的策略

幼儿教师往往为了游戏的开展绞尽脑汁地设计游戏的内容,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布置游戏的环境,而对于游戏开展的效果却甚少关注。可见,教师重游戏前的物质准备,而轻游戏开展前的经验准备和游戏过程的指导,导致很多孩子成了游戏的“傀儡”,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游戏的主宰。要打破这种格局,提升教师的理念,让教师角色归位,就必须让教师成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一)合理利用游戏材料,做运筹帷幄的组织者

作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安全、愉悦、宽松的游戏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3]同时,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活动材料的互动来实现的,因此材料的巧妙投放应是教师关注的着重点,教师也就应从环境和游戏材料入手,扮演好幼儿游戏组织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标识性游戏环境。所谓“标识性”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因地制宜,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如在区域游戏时为了控制进区的人数,教师可在区域的人口处粘贴若干脚印图案或设置进区卡,让幼儿自己判断是否还能够参加该区域的活动。[4]

其次,教师应把握材料投放的尺度,吸引幼儿持续参与。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在实际开展游戏时,教师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往往只求“多”和“新”,而没有考虑区域材料的投入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既不能把材料一股脑儿全部投入进去,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材料,否则很可能导致幼儿片刻的兴奋,而后就丧失对材料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分期分批地投放,并依计划不断地更新材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数量要适宜,新旧材料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成品半成品的比例也要恰当,同时要鼓励孩子们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以不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与逐步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应善于“变废为宝”,能够挖掘材料的多元价值。在游戏活动中,昂贵精致,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材料不一定就是好材料,相反以幼儿发展为本、经济适用、方便快捷、高效省力应是教师投放材料时的基本观念。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材料的可利用因素,将材料稍加改动,变成幼儿所需要的学具或玩具。如用方便面盒子做成手工游戏中的收纳盒,也可以在建构区做成建筑工人头上戴的安全帽等。


(二)全面观察幼儿游戏,做别具慧眼的观察者

观察是走进幼儿内心、了解幼儿需要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水平。只有当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和水平来设计游戏活动、调整游戏活动、指导游戏活动时,才能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相反,离开观察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离开观察的游戏指导也只是盲目的指导。因此,观察是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归位的灵魂,是教师充当游戏活动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的前提。首先,教师应事先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支持者、观察者,在设计和开展游戏之前要把自己变成孩子,深入幼儿世界、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发展的可能,做幼儿心声的倾听者,寻找并发现幼儿近期的爱好、兴趣点,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生长点,借助游戏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

其次,教师应全面观察,把握游戏的适宜性。在游戏开始后,教师应就本班开展的游戏进行全面观察,内容包括游戏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动与静的结合、开放与封闭的结合、独立与组合的结合;区域之间有没有相互干扰;投放的游戏材料能否引起和持续激发幼儿的兴趣,尤其是创造性游戏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否很好地支持幼儿游戏;是否存在有的区域很“火爆”,有的区域却异常冷清等情况。通过这种全方位观察,教师可以对游戏作出适当调整,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应深入观察,抓住介入的最佳点。作为游戏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做到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游戏过程。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抓住介入的最佳点。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同伴间有矛盾冲突时,游戏材料对幼儿失去吸引力或生成新的兴趣点时,教师应能给予有的放矢的引导,既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又使游戏得以延伸,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与幼儿多元互动,做机智聪明的引导者

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以敏锐的思维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直觉判断,并进行机智的引导,有时以玩伴的身份与幼儿互动,有时巧妙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有时借助材料的暗示,有时以教师的身份引导游戏深入开展,真正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应学会横向平行互动。当幼儿对某一游戏活动缺乏兴趣或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和幼儿一起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则发挥暗示、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提供了雪花片等插塑玩具后,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没兴趣了。这时,教师就可利用这些雪花片组装出滑梯、坦克、汽车、火箭等,以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孩子们活跃起来,急着想掌握新本领。

其次,教师应善于开展纵横交叉互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标时,教师可以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在玩“医院”游戏时,药房药品用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可以追问一句:“药是从哪里生产的?我们可不可以在药房旁开个制药厂,加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药呢?”孩子们在教师启发下自己动手用橡皮泥来制造药丸,不仅解决了游戏“卡壳”的问题,而且促使自己的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玩得更精彩。

第三,教师应会利用材料暗示互动。当幼儿对某一游戏缺乏兴趣时,或对某一游戏缺乏经验时,教师可投入一些特征鲜明的材料,暗示幼儿游戏可以怎么玩。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玩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视觉疲劳,对游戏的兴趣逐渐减弱。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外科”投放一些“绷带”“夹板”等,并增设“输液室”“放射科”,让一些孩子假装骨折,然后由“医生”带“患者”去拍片子、上夹板等。可见,新材料的投入能够激发幼儿新一轮的兴趣,促进游戏的深入开展。

总之,儿童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就是幼儿的存在方式。从哲学层面而言,游戏具有神性和超越性。[5]基于此,在儿童教育中教师必须改变游戏被边缘化的状况,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更全面、更适宜的儿童游戏观,进而在游戏中掌握游戏组织与指导的技能技巧,扮演好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研究者的角色,让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学前教育研究,201O,(6).

[2]邱学青.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存在问题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2).

[3]孙亚琴.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O,(6).

[4]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5]毛曙阳.关于游戏的哲学思考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O,(1).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