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世界中培育儿童的德性

儿童德性的培育首先应该追寻道德的生活意义,将德育置于更广泛的生活世界进行考察,进而超越德育过程中的工具理性思维。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仅依靠他律阶段的外在规范,更需儿童在生活世界中有内心韵情感体验和冲突,能依据相应的道德标准作出道德选择。

在生活世界中培育儿童的德性

[摘  要]  儿童道德既要超越生活,更要适应生活。儿童德性的培育首先应该追寻道德的生活意义,将德育置于更广泛的生活世界进行考察,进而超越德育过程中的工具理性思维。为此需成人对自身的道德建设进行检视,正视成人自身表现出来的非道德因素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作用发生的途径,通过为儿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及其与生活世界的融合,真正实现儿童德育回归于生活世界的追求。

[关键词]德性;生活世界;德育

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仅依靠他律阶段的外在规范,更需儿童在生活世界中有内心韵情感体验和冲突,能依据相应的道德标准作出道德选择。儿童德性的培育应该从生活世界出发,并根植于生活世界。

一、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一)当前德育的偏失

德性是处于伦理关系中的人所应有的领悟和操守,[l]同时也是个体主体意志的主观规定。主体只有与客体发生联系才能形成现实的德性,即德性是同行为和现实的活动相关的品质,发展个体的德性必须倚赖于认识和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合理的社会秩序,德性包含个体德性和社会德性两个方面。在当下的儿童德育实践中,个体德性和社会德性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表现为社会德性(公德)的错位与个体德性(私德)的僭越。社会德性的形成以公民社会的形成和个体公民身份的获得为前提,是以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关系来指导个体的社会行为,如果以国家、政党、地域、民族等更狭小的概念来代替社会,并以此建立的道德概念取代公共道德,即是社会德性的错位。而让儿童通过习得勤劳、勇敢、正直、友爱等道德品质以成长为一个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而对社会表现出道德行为,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实质是个体德性对社会德性的僭越。因此,虽然儿童道德中的个体德性和社会德性互为前提,但如果缺乏对这二者意义的独立探寻,混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会使得德育失去正确的方向。

(二)生活世界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意义

“生活世界”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通常被理解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现实世界。[2]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3]生活世界区别于科学世界,也区别于抽象的理想世界,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致使其道德生活更为复杂。儿童道德的发展除了受学校系统化和学科化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成人与同伴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的影响。这种生活世界的影响显然比学校道德教育更为复杂和深远,也更难以控制。[4]

二、儿童德育的应然追求与实然背离

(一)应然追求

如果人专注于未来生活的完满,并把现在一切努力看成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么他就必然会遗忘现在就是生活,无法倾心于现在的生活,以获得现时生活的充盈。[5]培养儿童的各种德性不是德育的目的,即道德不能成为自身的目的。道德应该在生活中寻求自身的意义,并在实践中寻求对日常生活的超越。[6]虽然道德的意义因价值观和认识论的不同,而存在内涵上的差异,但它至少应包含个体对现时生活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完满的超越,因此个体道德应致力于社会秩序的协调和社会精神的自我超越,实现儿童生活的现在和未来的结合。

道德被规定为是对人的现存性的超越,[7]因此道德一方面是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生活的超越。要在生活世界中培育儿童的德性,就需要把握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应然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体系就是这个世界中的道德理念、道德思维、道德行为能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环境的熏陶,儿童最终能表现出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理想的道德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超越。[8]这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状态。相比之下,实然状态的生活世界必然包含着诸多非道德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儿童德性的培育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不总是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反思,并依据道德规则做出道德选择,其道德实践的方式和实践的程度也就形态各异,从而存在着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它与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实然状态,且这种失范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对儿童德性的培育必然会产生制约与阻碍作用。

(二)实然背离

儿童德育何以低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然追求与实然状态的背离。儿童德性的培育应该以儿童道德生活的意义为前提,但当前儿童德育的目标指向的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在于让学生掌握与内化成人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形成个体德性,从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就不得不构建一种人为控制的道德教育环境,以把儿童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控制或笼罩在一张巨大的网里。[9]儿童成为成人和社会的塑造物,由此必然会遭到儿童主体性的反抗,出现应然追求与实然状态的背离。


与此同时,现实的生活世界本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不仅存在着大量的非道德行为,而且道德标准参差不齐,作为榜样的成人在道德选择上的沉默与回避或自相矛盾,都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德性的发展。成人的这一表现可以理解为非道德行为,但由于这种非道德行为具有隐蔽性,当前德育工作者们并未给予很好的关注或重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明明知道某一观念、某一行为是不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但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屈从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我们不得不在道德上不作为。这种不作为就有可能被儿童认为是一种被社会许可的行为而接收下来,从而对其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让儿童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一)重新审视道德的生活意义

在审视道德的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德育是否就是构建一种“道德生活”或“可能的生活”呢?[lO]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应然的追求最终仍会导致德育落人背离生活的窠臼,道德应该在生活中验证自我和发展自我。不管在学科意义上还是在生活意义上,德育的目的绝不是发展儿童的一系列已经知识化了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在发展儿童某一道德品质的同时应该对其最终的指向进行追问,这样才不至于陷于为道德而道德的泥淖。德性与其对立面是无法剥离的,道德的失范行为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所谓发展儿童的德性,不应该也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去对其进行施教,也不应该将全部努力寄托在给儿童灌输那些优良的道德品质上。教化对于德育的意义在于将“已有”的道德要求灌输给儿童,但儿童最终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将取决于其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对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而儿童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发展无论在方向上还是速度上都不是同步的,这加大了儿童德育的难度,使儿童道德教育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可能性,即儿童道德教育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出现停滞与曲折都是极其自然而正常的,这就决定了儿童道德教育必须始终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能够在儿童生活世界中找到实践与发展的根基。

(二)成人应是敢于审视自我道德的榜样

儿童德性的发展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好的榜样示范可以引导儿童自发做出符合生活世界价值标准的道德行为,而非道德行为则可引导儿童走上“歪路”。当前德育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将极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上,而忽视了道德品质所赖以生存和实践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成人在这个生活环境中所起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儿童擅长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这种学习机制和学习特性决定了成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影响源,而且这种影响是最为根本和持久的。忽视生活世界中成人行为的道德意义和影响,将知识化和学科化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思维,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因此,要实现儿童德性发展与生活的有效融合,成人必须具有进行自我道德审视的勇气。培育儿童的德性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通过学校教育对儿童进行道德灌输必不可少,成人生活世界的道德检视与道德榜样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将儿童德性的培育与成人生活世界的道德建设相剥离,儿童德育将永远不能回归生活,更不可能超越现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lO:7.

[2]李文阁,于召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J].求是学刊,2001,(1).

[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1.

[4][9]郑富兴.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5]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6]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道德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7]盖伯林,吕进军.道德建设的三个层面:人性、信仰、哲学信仰[J].河北学刊,2005,(3).

[8]王孝哲.论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0]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