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接受心理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二)

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北京    吴文漪

(续上)

四、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

(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创设教学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的主要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原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怎样设计活动就成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对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3)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开放性教学有多种形式,如开放性的教材、开放性的教法、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课堂等。要提倡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1)独立性。独立性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学自理等。应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心,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这在过去强调共性、统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加大个体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2)主动性。主动性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应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竞争意识,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积极扩展学习领域。因此,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应培养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联想和想象,有创造的愿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中应增加即兴创造的内容,还应增加乐器小制作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主体性教学的方法。

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根据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教师就可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愉快教育法。这种方法我们已有许多经验,主要是创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

(4)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一次革命,它根据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和感性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因此,必须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提出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要求中小学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创造性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称为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

1.创造性教育的培养目标。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能力的培养,它同智力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因此不能把创造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同起来。

(1)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把创造作为重要的内容标准之一,要求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创造性音乐活动,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相结合的复杂思维过程,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等。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此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音乐创造性教育的内容。

(1)探索音乐的构成。音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艺术,过去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在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培养联想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欣赏的作用,要不断改革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从专业化的欣赏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对音乐的感悟入手,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3)培养组织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还要学会根据需要组织信息,这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4)音乐创作。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泛的创造意识,另一个就是音乐创作。用音乐的手段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3.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小组学习:可发挥特长,产生领袖人物,锻炼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

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得出结论,重视过程。

③讨论:问题要有深度而不是浮在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④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专门的表演会,需要课前组织、排练、设计、实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资料、实验手段)、学生独立研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获得问题的结论(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靠内在的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绝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有着很丰富、深刻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在的音乐教学,很多还是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应把学生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全面参与。主动参与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全面参与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可以设计“欢度‘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有唱歌、跳舞、朗诵、写字、画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参与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听、说、动、唱、奏、写、画外,还要开拓新的领域。不仅要有动的参与,也要有静的参与,但内心的参与还需要用外显的方式来表现,否则,不利于对学生参与结果的检查。

(三)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1.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2.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3.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1)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以音乐学科为中心的误区,实施全面的、综合性的大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