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的益处

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要求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要求教师“因人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分组教学也就符号了孩子的发展需要。要在分组教学中不断实践,才会有不断的感悟和体会。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开发班级中每个幼儿的潜能。作为老师应时时处处关注班中的每个孩子的特点,更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不同层次的发展和速度,从而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环境和条件。追溯以往的教学形式,大多着重于集体活动。其实,有许多活动采用“分组教学”,更为适合。“分组”后人数固然少了许多,但教师所教的内容可是一点都不能少。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要求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要求教师“因人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小年龄段的幼儿教养策略更注重适应性、个别性。分组教学也就符号了孩子的发展需要。要在分组教学中不断实践,才会有不断的感悟和体会。一切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一、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以幼儿为本。

分组教学使教师和孩子间的距离明显缩短,教师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对孩子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要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每天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特别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更多的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跟上大家。对一些发展较快的幼儿,在教学中,故意为他们设置钻障碍,使他们要想一想,动一动才能完成。并要帮助他们克服娇气和优越感。热爱孩子,就是要求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正面鼓励引导,使孩子随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干关心和信任,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孩子每天都有进步。教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师的爱,这点在分组及个别化教育中尤为明显。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分组教学给孩子们一个最大的自由和空间,孩子们围坐在教师身旁,教师像妈妈,幼儿园是孩子的家。教师与孩子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孩子们交谈是用商量的口吻,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听取孩子们的意见,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制定教学要求和计划,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久就变得活泼开朗,有自信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到老师也没有畏惧感,师生关系融洽、亲近。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把幼儿当作被动的知识储存器。在分组教学中,有机会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活动,得到发展。如:在认识金鱼的活动中,当幼儿看到金鱼十分喜欢时,教师就问幼儿:“你为什么喜欢金鱼?”“金鱼在水里是怎样游动的?”有的孩子说:“金鱼身上的颜色真漂亮.”有的说:“金鱼的大眼睛真有趣.”有的说:“金鱼有漂亮的大尾巴。”……分组教学人数适宜,有充分的时间让每位孩子有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幼儿积极思考回答,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集体教学幼儿人数多,不能够做到面向全体,顾了这头,放松了那头,而分组教学能面向全体,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

设计活动时,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分层知道的要求和方法,实施分层指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分组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设计折纸:“小狗汪汪”这一活动时,对不同层次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让他们自己在会折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索折出小狗的耳朵;对能力一般的幼儿,让他们模仿老师折的样子学折;对能力弱的幼儿,就手把手地叫他们折。这样的设计活动更贴近幼儿,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发展状况,也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时空、物质、人员的有效组合,给了幼儿充分的活动场所,幼儿间的交往,师生关系平等,气氛融洽,师生间教学相长,使得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加强,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幼儿的自信心很强,“我会、我能”是幼儿常说的,创新精神在这里萌芽。

四、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他了解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但由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到每位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分组活动中,由于已事先按幼儿能力的大小分好了小组,因而更加能够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现简单谈一下分组活动有利于“因人施教”的原困:

在分组活动中充分为幼儿提供了和同伴及教师交谈、讨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幼儿可以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在传统的集体教学中,老师要组织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由于幼儿人数较多,教师很难、也不可能与每一位幼儿交谈并观察他们的表现及对老师教学所做出的反应,因此教师要么关注能力较强又比较活跃的幼儿,要么就是将注意力放在能力较弱的幼儿身上,而能力处于中间水平的幼儿则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谈不上“因人施教”了。而在分组活动中,一名教师面对的只是班级一半或更少的幼儿,教师可以针对每位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同兴趣以及智力类型的差异、学习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等等各方面的差异而设计出最适合每位幼儿自己的活动方式与他们充分交流,也可以多一些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从而让每位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