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清明节社会性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祭扫先人,近年来,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幼儿在清明节开展集体扫墓的活动,但如果只重视祭祀活动中单一、机械的仪式,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不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幼儿清明节社会性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祭扫先人,近年来,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幼儿在清明节开展集体扫墓的活动,但如果只重视祭祀活动中单一、机械的仪式,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不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如果孩子不知道祭拜的是谁、他生前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祭拜他,自然也不会理解祭祀活动的真实意义。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爱。故去的亲人意味着一种联系,是自己与家庭、家乡、故土割舍不断的联系。讲述故去亲人的故事有利于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为此,我们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之后,决定改变以往的活动形式,组织一个全新的清明节活动——“讲述已故亲人平凡的故事”。平凡人有平凡事,通过讲述平凡的事,表现家族祖先的生活经历,引导幼儿挖掘身边已故亲人的事迹,缅怀亲人;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和亲人的关系,热爱亲人,学习先人的品行美德,从而学会如何去爱,去生活。

第一阶段

宣传发动,家园幼互动


幼儿对已故亲人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普遍感觉陌生。因此,当我们确定好活动主题后,把开展家长工作视为第一要素。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对家长的发动和幼儿对“平凡故事”的理解上,为期一周。

首先,召开家长说明会,让家长充分理解清明节活动从传统的礼仪教育转到深层的情感教育,重点放在“平凡故事”的理解上。

其次,利用上、下午接送时间与家长一对一交流,帮助其理解“平凡”的含义——个个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有平凡事;理解讲述已故亲人平凡事的教育意义——在平凡事例中了解家族祖先的经历,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同时,先辈的生活毕竟遥远,孩子如果没有与已故亲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讲的故事只会干巴生硬。故事要讲好,关键之一在家长。于是,我们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认真倾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复述故事,并以具体的讲述案例引导家长。

“我的太外婆在10年前就去世了,但她生前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那时,粮食很紧张,太外婆每天做豆腐卖,豆腐渣豆腐水可以养猪,豆腐渣也可以当菜吃,豆腐卖掉可以换回钱养家糊口。太外婆是一个勤劳、节约持家的人。我要向太外婆学习,做一个勤劳的人。”,

另外,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对“讲述已故亲人平凡故事”的内容范围进行划定,请家长先收集材料,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并适合孩子表达。小班,适合讲述家中已故亲人的故事;中班,适合在讲述家中已故亲人故事的基础上,增加社区范围内的烈士及已故名人的故事;大班,孩子了解的范围更广,讲述的内容除身边已故亲人,还可以扩展到家乡和全国范围。这样使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活动面更广,社会性教育的课程方案吸纳的资源更多。

鲜活、动人的故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血、有肉、有细节,才能感人。为了让故事讲得更好听,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多了,家长培养孩子讲故事的本领也多了。

第二阶段
 


同伴交流,感念先人

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好奇,有了兴趣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孩子虽从未见过已故亲人,但通过家长的解释,“太婆婆就是爸爸的奶奶”,“太外公就是妈妈的外公”,“没有他们,就没有爷爷奶奶,也就没有爸爸妈妈,就不会有你”,孩子也理解了“我为什么要爱他”,理解了与已故亲人的血缘关系。孩子们想知道“我的太婆婆”、“我的太外公”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学习他什么”,在思念中追忆,有了情感共鸣。

第二阶段的重点放在幼儿的讲述上,分为基本讲述与重点讲述,时间约为二周。

基本讲述。在班级的晨间谈话中,进行同伴间交流,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讲述的内容,同时允许认为自己的“平凡故事”内容不够生动感人或语言发展比较弱的孩子可以回去再作准备后进行第二次讲述,直至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重点讲述。在全园大会上进行讲述交流,参加对象扩展到父母辈的家长来园一起讲述,父母的参加使讲述的事例更完整、更具感染力。

小班的敏儿讲述了已故太外婆的故事:  “我的太外婆是妈妈的奶奶,自己从不乱花钱,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妈妈把这种精神带到我家里。现在,我们学着太外婆的样子,不穿名牌衣服,干净卫生就好。”

中班的美阳讲述了故去爷爷的故事:“我的爷爷是个老党员,住在海塘边上,他为了村里不被大水淹,经常和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一起筑海塘。结果,一次从石坎上摔下来,肋骨断了,还刺到肺里,我爷爷痛得要死,后来到医院看好了肺,又得了肝病,可还要去管海塘。有一年发大水,堤坝上的闸门关不下去,我爷爷跳到水里,浸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闸门关下来,保住了大坝,保住了村民。我爷爷是个好人,我要向他学习。”

大班的小朋友,有的讲了家乡烈士的故事,有的讲了汶川地震时救灾英雄的故事。而吕杰和爸爸带着爷爷的遗物来到现场。原来,吕爷爷为保护银行财产,与抢银行的歹徒英勇搏斗而牺牲了。

吕杰爸爸说:“我的父亲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牺牲了。我要继承父业,在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多做好事、善事,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吕杰说:“我要向爷爷、爸爸一样去爱身边所有的人。四川地震有那么多的人死了、伤了,我把所有积蓄的零用钱全部捐出去,让那边的小朋友早点上学,过上好日子……”


“讲述”活动持续两个星期,班班都讲,人人都说。一件件往事、一幕幕情景震撼着幼小的心灵。很多家长也都表示,很多已故亲人的故事,他们也淡忘了或者很少听长辈提起,现在听来,很受启发。

第三阶段

心灵感悟,超越自我


清明节到了,幼儿在老师的陪同下前往烈士陵园扫墓,送上思念和敬仰的纸花;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已故亲人的墓前,送上家长们准备的祭品,寄托下辈对先人的怀念。回园后,幼儿在回忆已故亲人事迹的基础上,朦胧中萌发了对清明节日怀念方式的一种新感悟、新解说;他们体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发扬和超越。

因此,第三阶段的重点放在交流扫墓活动的感悟,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新理念、新方案,为期一周。

有的小朋友说:“妈妈送到我太奶奶坟前的礼品有鱼、肉,还有酒,还烧纸钱、放鞭炮,把鱼、肉、酒倒在山上,这样做不好,太浪费了。以后,我们用水果鲜花,不要放鞭炮,不要用火,会引起山林火灾的”。文明祭祖,尊重先人的好习惯在过程中从小养成了。

有的小朋友说:“妈妈要我跪下来求太奶奶、太爷爷保佑我,我不干,他们死了怎么帮我,我想要学习太奶奶、太爷爷好的地方,把他传下来。”

“老师,我的太公公住在山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很孤单(单独埋葬在山上)。他住的地方有很多的树、草,我爸爸把树和草都砍掉、拔掉。我的太外公住的地方有很多人住在一起,那里很干净,我想还是太外公住的地方好,不孤单(公墓)”。

幼儿自己在比较这些新的祭祖方式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文明过节、尊重先人、传承传统的认识。

通过一个月的“讲述已故亲人的平凡故事”活动,幼儿理解了清明节这一古老而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幼儿讲活一个个身边故事的过程中,尊敬师长、热爱长辈、同伴互爱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形成,不断辐射家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