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得到教育部门、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本人结合幼儿园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尝试在培养幼儿社会性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家园合力,共同培育幼儿,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得到教育部门、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本人结合幼儿园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尝试在培养幼儿社会性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区域游戏化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一日中主要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性意识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的区域内容与主题要建立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凸显生活化、趣味性。二是为幼儿提供低结构的区域材料,班级投放的材料数量要增加至班级幼儿数的2倍,给幼儿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并依主题活动计划、幼儿发展情况不断更新。笔者改变了原来每个班级7~8个区域的模式,创设20个以上的小区域,室内外相结合,开放的空间与私密的空间相结合,主题与非主题的区域相结合,使得区域之间有产生更多交流、合作与互动的机会,让区域环境成为属于幼儿的“小社会”。例如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师生一起商量决定在班级里开设一个“乐购超市”。在前期准备中,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前往超市购物,引导幼儿仔细参观现实生活中超市的各个部分。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自选扮演角色,一起制作超市广告牌、超市收银台等。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超市工作人员”自发到其他区域推广新产品;“爸爸”“妈妈”带着娃娃来到超市购物;食品加工厂的“工作人员”向超市网购了奶茶……区域之间的频繁交流,为幼儿创设了更多交往的可能,“导购员”懂得热情招呼“顾客”,大方地介绍产品;“售货员”认真地为“客人”配送食品、送货上门;“小顾客”大胆地询问价格,懂得购物的基本方法……区域主题的生活化、区域数量的增加、材料的多样化,使得游戏情节更为丰富,区域游戏性不断增强,为幼儿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幼儿学会了礼貌、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表现自我,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开展混班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混班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环境,他们可以与更多同龄幼儿交往,也可以与异龄幼儿交往,得到不同的体验,相应产生交往能力。在混班游戏活动中,虽不同班级,但是同年龄幼儿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接近,有利于他们沟通并形成合作。例如,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面,教师有意识地打破班级界线,把中1班和中2班的建构区合并,让两个班的幼儿共同在这个区域中进行活动,由于班与班之间的幼儿相对比较陌生,这增加了交往难度。但是,建构区是一个特别强调合作的区域,需要幼儿通过组织、协调来开展活动。刚开始,我们看见幼儿只是和同班幼儿交流,一个或者两个一组,区域里建构了多座“海沧大桥”,因为分组过多,每组的材料明显不足,大桥都没能竣工,幼儿很快发现了这点,他们开始试着和别的小组商量,“你们的长积木借给我们几个好吗?”“我们一起搭大桥,好吗?”“好哇,怎么搭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从陌生到熟悉,从独自建构到寻找合作,当他们为完美竣工的“海沧大桥”齐声欢呼,共同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了。

而在大带小的混班游戏中,年龄较大的幼儿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在与年龄较小的幼儿交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自觉地展现出积极的情感,克服自身的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及行为。年龄较小的幼儿在哥哥姐姐积极的鼓励带动下,自觉行动。他们彼此影响,共同发展。

三、在讲故事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

教师可以在讲故事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认真观察记录、适时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与他人及环境建立关系的积极愿望。为此,我们借鉴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行为,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记录,然后分析解读幼儿的学习行为,以叙事的形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并将这个学习故事读给幼儿听,与之分享。例如教师记录下的小女孩程程的学习故事《贴照片》:

我们班开展了“爱我厦门”的主题活动,我们设计了一张厦门版图,让大家带一些外出旅游的相片并贴在相应位置上,程程带得最多。在活动中,我发现别的小朋友要来帮忙时,她说:“这是我的,只能我自己贴。”过了一会儿,别的小朋友都贴完准备集中了,只剩下程程还有很多相片没有贴好。她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于是赶快请别的小朋友帮忙。在别人的帮助下她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露出了笑容。

故事读完,教师及时给予回应:“程程真棒,把自己的相片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你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景点,我要送给你鼓励的掌声。”听完故事后,同伴们送出了热烈的掌声,程程也变了,经常主动地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在学习故事里,教师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做出回应和鼓励,营造了积极的环境气氛。团体中的互动交流能使幼儿得到认同,建立起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生活是幼儿社会性培养的活教材,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或学习某种劳动技能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社会认知,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例如组织幼儿去邮局寄信、车站乘车、菜场帮助厨房阿姨买菜、商店购物、图书馆借阅图书、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等。另外还有专题性的实践活动,如我们组织幼儿参观茶厂,观看从摘茶、洗茶、炒茶、烘干到制成茶叶的一系列过程,让幼儿尝试着去当一名采茶工,通过亲自动手,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愉快和劳动后的成就感,体验工人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五、通过家园互动,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家园一致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很关键的。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选择易被家长接受的方法,提高家长参与培养幼儿社会性教育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家园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视角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一是建立家园沟通互动平台。我们成立了班级家园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约6个家庭,以家长为主、教师为辅,每个家园小分队可以小组的形式或小组联盟的形式组织周末美食会、周末踏青、育儿经验分享活动等,为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二是拓宽多种宣传渠道,帮助家长科学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鼓励家长书写幼儿在家的“学习故事”,并分享好的育儿经验。三是家园要树立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意识。例如,结合“今天我当家”的专题,教师推荐了多种好方法给家长:幼儿生日时,邀请同伴到家中聚会,让幼儿承担小主人的角色招呼客人,和妈妈一起做好迎接客人的准备,家长为聚会准备小食品、书籍和玩具,参与并指导活动的进行;安排家庭周日郊游计划、帮妈妈做事;等等。家园合力,共同培育幼儿,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