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爱的阳光

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心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于是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形成了不少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爱心,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不合群,不关心他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这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发展。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幼儿园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心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而今,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生活条件具有独特性,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都显著提高。家长们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要什么有什么的想法,他们在家里处于“独特”的位置,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家中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感情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宝,对其宠爱过渡,唯恐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受委屈。于是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形成了不少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爱心,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不合群,不关心他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这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爱心”教育迫在眉睫。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明确指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爱心”教育作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一大课题,涉及的内容很广。本文从以下几条主要途径试述幼儿“爱心”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捕捉时机,适时的进行随机教育。把学习“爱”的活动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不断地得到激发和强化。

1、激发幼儿“爱”的情感

由于自我中心化思维,幼儿一般都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不知道别人会有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和情感。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知道别人有可能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情感。比如:教师发现有幼儿摔倒了,可以请他说说摔的疼不疼,怎么疼法;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回忆曾经受伤的经历,让孩子感觉确实非常疼,从而让其他幼儿了解他的痛苦体验,产生相应的同情心并主动的去关爱同伴。

2、“爱心”行为的及时强化

教师注意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需要帮助的人。如,个别幼儿生病了,其他幼儿表现出关爱的行为,教师这时可以对此进行表扬,给幼儿发五角星,强化这一行为;又例如看到小植物、小动物受伤,因为觉得它们可怜而落泪;又例如,观看电视节目时,觉得电视中的主人公很不幸而落泪等等,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都应当及时鼓励,赞赏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榜样的作用。

3、创设环境,创设机会

在幼儿园里添置自然角,动物饲养角,让幼儿时刻注意关心动物和花草,教师应该向幼儿进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的教育。让幼儿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之处,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应以积极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幼儿,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心。将教师的这些行为转换成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感受到小植物、小动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爱心”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是幼儿的乐园,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同样可以受到“爱”的教育。

在活动中,教师应吸引幼儿参加简单的游戏活动,并能和其他儿童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进行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以及愉快、快乐、同情心等高级情感。

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置换”,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悲欢苦愁,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那不幸者,体验不幸者所具有的感受,从而让孩子献出自己的“爱”。

特别是角色游戏时,通过玩医院的游戏,扮演病人,感受生病带来的痛苦,从而产生同情之感;扮演医生时,耐心地为病人看病,感受病人病好出院时的喜悦。

三、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心

爱心的培养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样,要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教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幼儿高度关心、帮助集体和他人的情感。我们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进行了培养爱心的探索实践。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痕迹,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时,爱心也一点点一丝丝的渗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并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师能够应用的方法。角色扮演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请幼儿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使他们进行各角色表演的同时,体验对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从而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应该同情弱者,乐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另外,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特别注重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在开展主题活动《我就要上小学了》时,我针对小朋友马上就要毕业了,开展《我要感谢的人》这一活动。告诉幼儿:“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三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小朋友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还有的说要感谢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折了千纸鹤送给老师,画了最美的画献给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欢的玩具。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小朋友互相抱在一起,悄悄地说:“你要常给我打电话。”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多少孩子对老师、阿姨、小朋友的爱。主题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对培养了幼儿的爱心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教师还应当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确的交往技能训练,能使幼儿在同成人交往以及同小伙伴的交往中萌发关爱之心。然而有了关爱之心,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安慰和帮助行为,由于自我中心化的时时作祟,他们也许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幼儿如何安慰、帮助别人,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安慰和帮助技能。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和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儿一些安慰语言和方法,助人技巧和要领。

四、家庭教育

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成就感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由于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与左邻右舍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对弱者的同情,对蛮横无理者的愤慨等。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产生一种与人友好相处,对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感。

在家中会有小客人来访,这是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客人分享,并教会他们运用礼貌用语,这样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也才会去关心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

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爱心捐款,抗洪救灾,家长都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让他们知道在有些地方有许多人正遭受着不幸,我们应该奉献一份爱心,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爱是博大的,爱心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他才会同情人,关心人,与人合作,才会珍爱生灵。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