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凤人物简介

叶灵凤人物简介导语:叶灵凤,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等。为了生活,叶灵凤也写过一些为稻粱谋才写的东西,比如介绍世界各地性风俗的书。叶灵凤作品1953年,他写了《香港方物志》,先在报纸副刊上连载,1956年编成书,1958年出版了单行本。《香江旧事》,是叶灵凤写的关于香港史地的一本书。

叶灵凤人物简介

导语: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等。江苏南京人。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1975年病逝,终年70岁。

一、生平经历

叶灵凤在香港的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

二、主要作品

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著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三、生平经历

早年与鲁迅

叶灵凤毕生主要生活在两个洋场,解放前的上海和三十年代后的香港。他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 早年主要的作品是小说,重性心理分析,和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可划为一类。二十年代末,运交华盖,和鲁迅结上了梁子。这不能全怪鲁爷,叶在自著小说《穷愁的自传》中主人公有这么一段:“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如此刻薄,难免让人愤怒,何况对象是眼里从来容不得沙子的鲁爷。这个篓子捅的很大,鲁迅在好几篇杂文中对他痛下辣手,甚至对叶灵凤模仿比亚斯莱风格的装饰画和插画也斥之为生吞活剥,并封了个“新的流氓画家”的尊号给他。解放后出版的《鲁迅全集》早期注释里,把叶灵凤说成是汉奸文人,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后来的注释摘去了这顶荆冠,可惜他已不及看到,此时他已经去冥土旅行好几年了。

晚年的书斋生活

叶灵凤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晚年在香港,过着比较纯粹的书斋生活,读书,写稿,编报纸副刊,贯穿他最后的二十多年生活。他虽然也被看成是左派作家,但左的很有节制,一般被认为右或中间的作家, 他都均有接触。他参与编辑了好几本香港作家的同人集子,如《新雨集》《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编选的都是比较有品位的作家代表作。他是南京人,江南的风物总是萦绕在脑中,他后期写了一些怀乡的抒情小品, 言简意深,淡而有味。晚年用霜崖的笔名写了不少中外读书随笔,渊博的学识,精心的剪裁和简洁的文字,让人读来不忍释手。他最出色的随笔是有关香港掌故和风物的《香港方物志》,既是科学小品,又是文艺散文,作者希望“将当地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己的一点贫弱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用散文随笔形式写成”,他确实做到了,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写掌故风物的书。文章写的平易亲切,趣味盎然。要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方物志,那该多好!

卖文求生

为了生活,叶灵凤也写过一些为稻粱谋才写的东西,比如介绍世界各地性风俗的书。在香港,卖文谋生的艰难,是人所共知的,这无法苛责于他。六十年代以后,出了大约十本不算厚的书:《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等,这些书,我大多收到了。八十年代后,大陆也陆续出版了他的不少著作,除了几本读书随笔外,大多书的装帧都伧俗不堪。他的朋友在怀念的文章里,说他身后还留下了大量的遗稿,但一直没见任何整理出版的消息,如果散失了,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

著名藏书家

叶风灵收藏的《新安县志》叶灵凤是香港著名的藏书家,他自称是爱书家[renwugushi.com]。爱好版画和藏书票贯穿他的一生,他自己刻制的藏书票古朴自然,有浓厚的装饰风格。他生前曾有写一部《世界版画史》的想法,可惜未能如愿。身后的藏书本来拟捐献给国内的图书馆,后因节外生枝被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照单全收,差可欣慰的是,叶氏藏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海内外仅存的孤本清朝嘉庆版的《新安县志》,在他死后,由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 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曾想约朋友去香港大学看看叶氏的藏书,但被俗事所累,终未成行,我想,那些书大概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饱蠹鱼呢。

他与萧红才女

抗战第二年,一代才女萧红在香港孤独地病逝,后被草草地埋葬在浅水湾,五十年代迁葬广州时,叶灵凤亲送骨灰到深圳,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戴望舒有走六小时寂寞的路途去凭吊萧红墓的诗,和他一起去萧红坟头放上一束红山茶的,也是叶灵凤。老辈文人,风流云散,朋辈间真挚的友情,依然让人低徊不已。最后,请允许我抄录聂绀弩怀念萧红的《浣溪沙》作结,怀人的词能写得如此风致宛然,温籍多情,真是难得:浅水湾头浪未平,秃柯树上鸟嘤鸣。海涯时有缕云生。 欲织繁花为锦绣,又伤冻雨过清明。琴台曲老不堪听。生活在香港的故事早在抗战前,叶灵凤已很少写小说。在港期间,他除了编辑报刊外,主要从事散文随笔的写作和翻译。关于香港,他先后写了三本书。

《香港方物志》

叶灵凤作品1953年,他写了《香港方物志》,先在报纸副刊上连载,1956年编成书,1958年出版了单行本。我原存这个版本,记得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今遍寻无着,只得待查。1985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了此书,扉页标明:“本书于1958年由香港上海书局初版”,实误。因为作者在1970年写的新序中说:“这次改由上海书局出版”,显然初版者并非上海书局。《香港方物志》是写香港草木虫鱼和山川风土的书。文章很有特色,每篇千字左右,共收百余题,其中既有知识,也有抒情,更有书话,如《香港的香》《香港的蝴蝶》《三月的野花》《香港的野鸟》《香港的“一岁货声”》《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等。一篇《香港的老虎》亦很有趣。按说香港本不产虎,但偶有来自江西或福建的过路虎。这是从新界大陆渡海而来的。据载香港最近一次发现老虎,是1942年的冬季,地点在赤柱警署附近,后来被一名印度差人用枪打死。此外,在1911年、1915年和1934年也有记录。总之,读了《香港方物志》,让人感到这里绝不单是水泥的高墙,而是个充满了绿色和勃勃生机的地方。香港是可爱的。

《香江旧事》

《香江旧事》,是叶灵凤写的关于香港史地的一本书。原书写于1967年,共收有关英国侵占香港的随笔三十余篇,同年年底,由香港益群出版社初版。署名霜崖编著。我得到的是1971年3月的第四版,可见当时这书的影响。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是叶灵凤写的有关香港的第三本书。本书初版于1970年,署名叶林丰。张保仔是清嘉庆年间的海盗,传说香港岛是张的巢穴,留有不少遗迹,一直是游人们探访的所在。叶灵凤却认为:“张保仔所拥有的武装大小帆船,数量在千艘以上,部队和随船的妇孺,有两万多人,岂是香港这弹丸之地能够容纳得下的。而且香港的位置太接近九龙,也不适宜作海盗的根据地。”经过考证和实地观察,他认为张保仔的真正根据地是比香港大了许多倍,孤悬海中的大屿山。那里的东涌,还设有修船、造船厂。张保仔同满清水师和葡萄牙人海军联合舰队大战九天的地点,就在大屿山的赤沥角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