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的个人经历

1949年9月,王芸生到北平与胡乔木等14位新闻人士组成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1980年5月30日,王芸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9岁。王芸生先生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王芸生以其热情、无私、远见献身于新闻自由事业,自称"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他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

王芸生的个人经历

寄语:王芸生(1901-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当学徒,自学成才。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早年曾在《益世报》副刊发表过《新新年致旧新年书》。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应《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之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报》无法分开了。王芸生历任该报天津、上海、重庆等版编辑、主笔、总编辑。

1931年至1932年,写出七卷本《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当时中日问题是人人瞩目的焦点,日本史学界非常重视这本书。这本书在当时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日本问题专家,深受张季鸾的青睐,也奠定了他在《大公报》的地位。

1935年他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之下。

抗日战争期间,王芸生在武汉、重庆协助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1941年,任重庆《大公报》总编辑,成为该报言论的主要撰稿人和该报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王芸生任上海版《大公报》总编辑。

1947年2月27日至3月15日,王芸生以《大公报》总编辑身份参加中国赴日记者团。

1948年底,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进入华东解放区,旋抵北京。

1949年5月返回刚刚解放的上海,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1949年9月,王芸生到北平与胡乔木等14位新闻人士组成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1949年10月1日,王芸生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著有《芸生文存》等。

在1949年后,王芸生违心写下长篇回忆录《1926年到1949年的旧大公报》。王芝琛说:"后来我看了,简直是心惊肉跳,那就是往他自己和大公报头上扣屎盆子啊,一盆一盆的!"有知情人士告诉过王芝琛,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曾私下指示:不把《大公报》批倒批臭,无产阶级新闻观就立不起来。

1980年5月30日,王芸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9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于6月19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为王芸生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叶剑英、邓小平、彭真、邓颖超等同志分别送花圈或参加追悼大会。王芸生先生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作为一位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与受人尊敬的日本问题研究家,他的逝世引起人们的悲痛。

王芸生从事新闻工作40年。他的一生是在绵延半个世纪的政治浪涛中游泳。作为一个大时代的产儿,五四运动给他打下了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其认识了自己的国家。他亲历了这个时代的风雨血火,他炽热的文字因此也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王芸生以其热情、无私、远见献身于新闻自由事业,自称"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他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 "文人议政"的传统。作为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作为一个正直的、执着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名字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是不可分的。

上一篇:叶灵凤人物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