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而“青苗法”无疑是这些人攻击变法的首要目标,成为众矢之的。公元1085年,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逝世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青苗法”作为众多变法措施中的重中之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方面,对于王安石变法争论最多的,就是“青苗法”,也是被指责最多的一条。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朝廷借贷给百姓,收取一定利息,双方各取所需。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王安石变法中的很多措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这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非常难得,而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一项措施就是——“青苗法”。

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什么?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

王安石为什么要推行“青苗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宋虽然在军事上被辽朝压制,但经济上应该是十分富庶的,为什幺还要挖空心思来增加政府收入呢?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没有人们想象的美好,北宋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支出也很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冗官”。所谓“冗官”就是官员过多,这也没办法,宋朝从太祖立国时就立下了规矩,凡是祖上做过官、立过功而受封的家属子女都有资格做官,这叫做“荫序之官”。皇室宗亲就更不必说,宗室七岁就可以被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期间就有官身。“冗官”现象在北宋十分严重。

二是“冗兵”。所谓“冗兵”就是军队人数过多,尽管北宋的军事策略以“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为主,造成军事上和辽朝相比长期处于劣势,但另一方面军队的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还要归结于当时整个官场的风气。“募兵制”的实行导致军队中充斥着大量“乌合之众”

三是“冗费”。所谓“冗费”就是其他费用支出过多,这里的其他费用不包括以上两点所列的政府官员开支以及军队开支,而主要是指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宫殿、皇室用度及赏赐等支出,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零碎的费用,日积月累起来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以至于国家财政到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地步。

这样“一枝独秀”的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得王安石成为了政治上的“孤家寡人”,之前的支持者纷纷变成反对者。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变法政策在设计上的缺陷还是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倒王安石”派的有力证据。而“青苗法”无疑是这些人攻击变法的首要目标,成为众矢之的。

公元1085年,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逝世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青苗法”作为众多变法措施中的重中之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落得个失败告终!

说起北宋王安石变法,很多人都觉得变法最后没坚持下来实在可惜,甚至不少一知半解的人,就开始直接攻击阻挠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认为他们阻碍了宋朝蜕变的绝佳机遇。

可实际上,当年的王安石变法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大量的缺陷,隐藏着巨大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主要有十三条措施,其中有六条都跟发展经济息息相关,还有两条不仅与强兵有关,也跟理财有些关联。

经济方面,对于王安石变法争论最多的,就是“青苗法”,也是被指责最多的一条。

所谓青苗法,是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五月,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期的农民不仅需要播种,而且还要缴纳各种税赋,经济压力陡然增加。

在这个时期,很多农民新的粮食还没收获,而家里的余粮也不够,经济很困难。

因为需要活下去,大多数百姓的做法,就是找那些富有的人家借钱,虽然可以借到,但代价却并不小,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钱,但也没其他的办法[renwugushi.com]。

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朝廷借贷给百姓,收取一定利息,双方各取所需。

当时,官衙借钱给百姓的时候,需要收取每年两分的利息,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高,但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民间借贷,要偿还的利息是这个的两倍以上。

虽然也不便宜,但比找私人借钱好多了,按照王安石的想法,青苗法得以顺利施行的话,对于朝廷就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而百姓们也有了更合适的借贷方。

但这个方案刚提出之后,司马光等就提出了异议进行反对。

首先青苗法的利率下降,很可能导致百姓们过度借款,透支之后无力偿还;再者青苗法的借贷双方是百姓跟朝廷,私人借贷发生纠纷可以找衙门,但向朝廷借钱发生纠纷,那就麻烦了。

司马光的想法并非是无理取闹,以前穷苦人家跟富人借钱,再怎么样,最后好歹还能够找地方上的府衙做主。

然而,青苗法颁布以后,各个地方的衙门就成了借钱的主体,万一发生了纠纷,那么百姓们根本找不到说理与解决办法的地方。

不仅如此,当时因为对于自己功绩的标榜,很多地方甚至会强迫民间借贷,而司马光的担心的确在后续的施行过程中,出现在了现实里。

还没开始施行的时候,司马光一眼看穿了青苗法中的理想主义,觉得这可能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王安石的变法迅速推进,司马光被暂时踢出了朝廷,青苗法等诸多法令也得以推行,这一推行不要紧,各种问题果然出现了。

青苗法推行之后没多久,就带来了惊人的收益,第一年为朝廷增加了三百万贯收入。

加上当时的市易法还有免役法,朝廷的收入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看起来,王安石的经济管理办法的确卓有成效,但繁荣的背后,却是民间的苦不堪言,司马光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量百姓“饥寒流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产业。

王安石变法是想富国强兵,但没想到他的理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美落实,伤害巨大。

曾经,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一对挚友,但两人因为变法的问题而分道扬镳,后世很多人觉得司马光完全就是为了个人才与王安石作对,他根本就不懂经济。

但实际上,司马光不仅懂经济,而且也是个理财高手,但他理财的同时,看东西更全面。

司马光曾言:“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他早就看穿,当时很多管钱的人,只会从百姓那里搜刮,结果弄得百姓们蒙受苦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司马光认为如果要百姓富足的话,那么朝廷就一定要让利于民。

但王安石始终认为就算朝廷不加赋税,只要善理财,还是可以让国家获取大量财富。

说简单点,王安石认为只有把蛋糕做大,国家有钱之后百姓自然就有钱了,而司马光觉得这根本就不对,要是以今天人的目光来看,王安石肯定是对的,司马光则似乎是错的。

可要注意一点,古时候的财富增长几乎都是靠土地开垦与人口增加,如果耕地与人口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那么整体的财富,基本上是不会有显著增长的。

青苗法乃是朝廷放贷取息,这跟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圣贤之道相悖。

更尴尬的是,青苗法实在是过于理想化,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扰民、抑配等诸多问题,

可以说,青苗法最终失败是注定的,因为它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举措很好却难以施行,朝廷荷包鼓起来,却伤害了大量百姓,自然会引发大量反对。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