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不得志,究竟是什么原因?

苏轼一生不得志,何止不得志,还混得很惨。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你说苏轼是不是有点"咎由自取"?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但他却在官场屡屡都不得志,这和他自身有关系,也和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写诗发牢骚,表示反对。于是,苏轼免了一死。苏轼失火,殃及同门。

苏轼一生不得志,究竟是什么原因?

苏轼一生不得志,何止不得志,还混得很惨。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从大的方面说,他夹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左右逢源,与王安石.司马光亦师亦友,亦朋亦敌,最后弄得左右不是人,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只能怪他不懂政治,书生气太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下场可悲令人同情。

余秋雨先生大作《苏东坡突围》从文化氛围上分析苏轼的尴尬处境,我深以为然。围攻苏轼的"文化群小"的表现,令人触目惊心。对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不是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而是把他视为异类,排拒.遭踐.毁坏他。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舒澶,"检举揭发专业户",其言使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李定,因妒忌而归纳苏轼许多罪名。王珪,老而不尊,为争文坛魁首而在皇帝面前污蔑苏轼"对皇上确实有二心"。李宜之,芝麻绿豆小官,也来插上一手泼脏水。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沈括,为了争宠也抹黑苏轼,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文化群小"的环境,七咀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與论,终于淹没了苏轼,使他两度入狱,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吃尽了苦头。

苏辙说过"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确实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把別人比得有点狼狈,引人酸溜溜的嫉恨,遭人攻击不可避免。苏轼如果是谦虚谨慎之人,处处小心,也许可避祸。而他偏不。《论语》言"驷不及舌"。他就坏在他那张咀上。老父一再要他闭上咀莫管闲事,他却心直口快,讽王安石以诗句,讥司马光为王八踢人,嘲笑得罪高官。其文风更是无拘无束,嬉笑怒骂,恣意狂荡,得罪众人,连好友章淳也不放过,揭其老底,把朋友硬生生变成了死敌。结果墙倒众人推,章淳也是整他最狠的一个。你说苏轼是不是有点"咎由自取"?真不好说。

苏轼年老可能也意识到了,他在《洗儿诗》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他觉悟得太晚了!

苏轼进入官场以来就和王安石不和,他对王安石的新政持反对的意见,而他当时在文坛上的名气又很大,所以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大的,这样就间接阻挠了变法的实施,于是王安石一派的人,就将苏轼所写的诗收集起来,用来攻击他,皇帝听后,十分的不满意,甚至想要杀了他,但许多人都为他求情,于是他被贬黄州,这也是苏轼的第一次被贬。但过了十多年后,他又重新被调回了杭州,但还是好景不长,他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被贬之旅。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被贬在惠州,他又是因为政见不和,被人抓住了把柄,这一次苏轼被贬的相当无辜,只是因为他曾经拟的文档中,有讥讽宋神宗之语,于是他就又被贬了,其实那时候的苏轼就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但他却在官场屡屡都不得志,这和他自身有关系,也和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

陶渊明伟大,他解决了人生脱离官场后的出路问题;苏东坡伟大,解决了人生被贬后没有归途的难题。称苏东坡为文豪,不仅仅是他有那么多诗、词、散文、应用文留下,更重要的是,他对人生的思考。比如《赤壁赋》。还有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歌妓,名叫柔奴。

柔奴复姓宇文,为苏东坡的好朋友王巩所蓄[renwugushi.com]。

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写诗发牢骚,表示反对。东坡当时虽然只是个刺史,但社会影响大,不镇住他新法弄不下去。于是苏轼被抓起来,关在御史台受审。御史台多柏树,柏上栖乌鸦,于是也叫乌台。东坡被抓,贬到黄州。他的朋友、学生和粉丝一同牵累,一大帮子都被贬得七零八落。这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弄得风大雨大,连东坡也怕了,以为会被杀头,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句话可见当时他很惶恐。“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一句以情动人,让皇帝都不忍杀他。当时,王安石虽然很顽固,对东坡的反对也是恨得很,但他还是个善良之人,只想变法立功,并不想要苏轼性命。于是,他对皇帝说,我朝不杀士大夫,就贬了他吧。于是,苏轼免了一死。

经此风浪,苏轼突然超脱淡定了许多,境界大升,文风大变。《赤壁赋》、《赤壁怀古》等黄钟大吕般的诗文诞生了,于是流传千古。

苏轼失火,殃及同门。其中一个受害最大,就是他的学生兼诗友王巩同志。王巩同志的官很小,叫秘书省正字,就是搞搞藏书校对。他被贬时罪名是私藏东坡诗词,并为东坡通风报信,看来当时还真弄得风声鹤唳了。

王巩被贬到了广西宾州,监盐酒。这个地方很蛮荒,偏远穷困,他在那儿呆了五年,才被召回京城。王巩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连儿子都病死在宾州。但是五年后,在回京途中,他再去黄州拜访东坡时,他的样子让东坡吃惊,他不仅没有憔悴,反而更加红光满面。问之,原来得益于他的红颜知己——歌妓柔奴。

东坡:这些年怎么过来的?

王巩:柔奴相伴,清歌皓齿,为我解闷,遂不觉艰难。

师徒相见,樽酒慰离颜。王巩唤出柔奴劝酒。

柔奴本京城人氏,随王巩迁往宾州。东坡问:广南凄苦,风土不好吧,习惯不?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好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柔奴一语折服东坡。这位本来苦闷的诗人大受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定风波》,赞美柔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事之后的东坡,处境日艰,不断远谪,最后到了比宾州更为偏远的海南。但无论顺逆,东坡都襟怀磊落,快乐不改,泰然处之。也许,除了有朝云相伴,耳边还有柔奴的声音吧。

上一篇:柳永人物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