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浅谈王维的诗歌意境

诗中有画浅谈王维的诗歌意境导语: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外在的诗歌内容来考虑,王维在诗中营造的环境十分幽净,这也是“清洁之美”的重要来源。此诗中摹画的主体是“空山”,既为空山,必然远离尘世。

诗中有画 浅谈王维的诗歌意境

导语: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

“清洁”本为洁净无尘之意,王维诗有种独特的清洁之美。贺贻孙在《诗筏》中对此有一段专门的论述:“诗中之“洁”,独推摩诘。盖摩诘之洁,本之天然,虽作丽语,愈见其洁。”这段评论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王诗中的清洁之美,那么,这种美的独特性和具体内涵是怎样的呢?

性情超脱

将“清洁”的本义(洁净无尘)引申到诗歌的思想当中,也意味着作品中没有世俗的挂碍、欲望、执着。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王维)其诗摆落世间腥腐,非食烟火人口中语。”

王维的干谒诗名作《献始兴公》,思想感情颇为超脱。诗中先是强调自己的节操:“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在这八句诗中,诗人表明自己本来宁愿栖息山林,渴饮涧水,过着潇洒自足的生活,也不愿委曲求全,巴结公卿,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在诗的后半,作者写道:“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讎。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在自荐的同时,对党同伐异、公器私用表达了否定,并赞扬了张九龄谋苍生之福的伟大襟怀。

不难看出,王维的干谒诗中,思想感情并不那么强烈,个人意识也比较弱,更多的笔墨体现了个人的品格的高洁、为官之道的廉洁,以及自荐目的的纯洁。在王维《早秋山中作》一诗中,诗人写道:“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谦逊地说因自己没才能,所以才起了归隐之意[renwugushi.com]。《酬张少府》中的“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说,王诗的“清洁之美”之根源在于个人欲望的淡泊和自我意识的收敛,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的重要因素。

环境幽静

从外在的诗歌内容来考虑,王维在诗中营造的环境十分幽净,这也是“清洁之美”的重要来源。首先,从听觉方面考虑,王诗中的场景往往是幽静的。如《鸟鸣涧》一诗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本就轻微,其落地的声音自然十分微弱。而在这静谧的春山中,诗人却能听见桂子落地所发出的声音,这反衬出四周的环境十分幽静。山间飞鸟是小巧的,而诗人却能在月出之时,听见山鸟扑棱飞动和鸣叫声,这再次反衬出环境的幽静。所以周振甫先生评道:“诗人处在一种幽静的境界里,心情非常悠闲,他注意桂花的开落,注意山鸟的惊鸣。诗人捕捉了这种幽静的境界,用画意的笔写出来,传达出诗人悠闲的心情。”

其次,从视觉方面考虑,王维诗中的景色往往是明净的。试看《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中摹画的主体是“空山”,既为空山,必然远离尘世。再加上山间的青松明月、绿竹红莲,所有场景中无一丝纷乱尘杂。故郝世峰先生评价此诗道:“静默的空山,着物皆清新、清明、清澈,是一个安静而一尘不染的洁净空间。”

张福庆先生总结过王维写静之法:“在王维诗中,以动或以声写静的诗句比比皆是,还有大量以空写静、以疏写静、以远写静、以暗写静、以闲写静、以冷写静、以深写静的诗句,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山水景物充满意趣和韵味的幽静之美。”

正是采用这些手法,王维在诗中构筑出一个幽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嘈杂的声音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