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提名奥斯卡的导演诺兰,20年后却因《信条》被骂上热搜

30岁提名奥斯卡的导演诺兰,20年后却因《信条》被骂上热搜诺兰带着《信条》回来了。诺兰做得到,且这部《信条》无疑也能够在影史留名。以及《信条》那架被炸毁的大飞机。2020年,沉寂多年的诺兰带着新作《信条》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在被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诺兰的新作给这个处于危机中的行业打

30岁提名奥斯卡的导演诺兰,20年后却因《信条》被骂上热搜

诺兰带着《信条》回来了。

自这部电影于9月4日在影院上映之日起,无数诺兰粉在各大平台表达了自己的殷切热情。 只不过引起轰动的同时,诺兰更多的却是招致了粉丝和观众的舆论争议。 看得懂的观众在吹捧,半懂不懂的忙着给人一通乱解释,唯独看不懂的人被人无情鄙视。 粉丝一通乱炖的行为逐渐让观影人对诺兰有了新的怀疑: 这位拍摄诸多现象级作品的“大神”,果真如粉丝口中那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吗? 只不过在细察《致命魔术》、《星际穿越》再到如今的《信条》以后却意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诺兰做得到,且这部《信条》无疑也能够在影史留名。 被粉丝尊称为“大神”的诺兰,他的真实姓名叫做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他的母亲是空姐,长期在英美航线值班,诺兰也经常跟随爸妈往返于芝加哥和伦敦。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许多年,小诺兰也在数年的奔波中对欧美地区有了自己独特的了解。 1977年的一次偶然,7岁的诺兰在家里翻箱倒柜时意外地发现了父亲的超8摄影机。 一发不可收拾,小诺兰上手摄影机之后。便对着在家中客厅摆满一地的玩具兵人就拍了起来。 在芝加哥那个炎热的夏天,他意外地开始了最早的电影创作。 诺兰的父亲在一家4A公司上班,出身中产的他极为重视教育,对于儿子的学习管教甚严。 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他在高中以全A的分数顺利考上了黑利伯瑞学院。 到了大学之后的诺兰仿佛被挣脱了手脚,每天干得最多的事便是拿着相机四处拍摄。 BBC曾经做过一期专访,在问及诺兰大学生活的时候,他直言自己被同学戏称为“摄影狂”。 为了学习电影拍摄,他加入了学校内的电影协会,经过简单学习以后开始尝试拍摄电影短片。 1989年,刚念大一的诺兰创作的《塔兰台拉》就入选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独立电影评选。 四年后,诺兰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伦敦大学学院,主修英国文学。 虽然平时的学业繁忙,但他仍然对电影保持着很高的热情,还和几位朋友组织了“16毫米”社团。 在伦敦大学学院,诺兰创作出了许多奠定自我风格的作品,对于电影短片拍摄也已驾轻就熟。 毕业之际,几个哥们一拍即合,决定在即将离别之际拍摄一部能够震惊世界的“传世之作”。 诺兰和几个同学凑足了6000美元,开始对电影内容进行编排和剧情设计。 他首先想到了人性和欲望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数夜的讨论之下,《追随》初稿既定。 这部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与窃贼合作专门窥探他人隐私,最终被欺骗出卖的故事。 把希区柯克当成偶像的诺兰运用了大量悬疑剧的拍摄手法,还把结局都写成了开放形式。 但诺兰最开始参选的并不是这部作品,而是早些时候和几位同学创作的短片《盗窃罪》。 《盗窃罪》在1997年的剑桥电影节放映,但诺兰也表示过这并非是他的用心之作。 一年后,《追随》首次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诺兰也开始被电影圈的人所熟知和认可。 此刻刚满28岁的诺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即将在两年后迎来他人生第一个辉煌时刻。 2000年,告别大学的诺兰独身前往好莱坞继续追寻他的电影梦。 靠着过往在电影节上积累的人脉,诺兰也很快找到了愿意出资的投资人。 彼时他的弟弟乔纳森•诺兰找到了他,问有没有兴趣把他的小说《死亡象征》给拍成电影。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诺兰没理由拒绝自己弟弟的请求。 当年影片上映便一举斩获2500万美元票房,诺兰更是把美国各大知名电影剧本奖拿了个遍。 那一年,刚在好莱坞出道的他第一次得到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提名。 三十而立的诺兰第一次感受到了与梦想近在咫尺的感觉。 诺兰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没有继续追逐顶尖奖项,而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目标上。 经过3年的打磨,诺兰已经在好莱坞小有名气,2003年夏季,他决定干一票大的[renwugushi.com][renwugushi.com]。 他托人找到了华纳高层,邀请克里斯蒂安•贝尔来担任他的电影男主角。 彼时的诺兰极富创造力和活力,手舞足蹈地在会议上阐述了他的种种观念。 从漫画和电影结合谈到商业模式,再从传统的拍摄手法讲到使用IMAX拍摄技术来呈现效果。 会议上的高层很快便被诺兰的讲述所吸引,毫不犹豫地将贝尔“塞”给了他。 就这样,《蝙蝠侠•侠影之谜》正式立项,诺兰也如愿以偿地用上了IMAX技术拍摄电影。 两年后电影正式公映,一举斩获3.5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诺兰一举成名,荣获土星奖最佳编剧。 IMAX拍摄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歌剧式气魄”让漫威迷如痴如醉,蝙蝠侠系列自此成了封神之作。 华纳看到漫画改编成电影的巨大经济效益,也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漫改新道路。 2008年7月18日,沉寂在家两年的诺兰接到了华纳的邀请,让他去执导《蝙蝠侠:黑暗骑士》。 诺兰没有拒绝,而是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第二部蝙蝠侠到底要融入哪些理念? 罪恶的哥谭市,正义伙伴蝙蝠侠韦恩,被社会排斥终成疯魔的小丑... 在后来一次思考中他终于想到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小丑用混乱使得整个哥谭陷入了一片火海,但他却实现了一个人皆平等的梦。 政府的腐败与秩序的崩塌,又使得蝙蝠侠这一法外力量成为人们赖以诉诸的英雄。 最后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美好的是没有小丑,也没有蝙蝠侠的社会。 12月影片上映,不到一星期便打破了美国各项票房记录,成为首部破10亿的超级英雄电影。 蝙蝠侠三部曲远不是诺兰的极限。 2012年,当电影拍摄的数字化浪潮逐渐席卷这个行业之际,诺兰依旧坚持使用胶片拍摄。 他认为:“胶片在历史中消失,将会失去电影的魅力所在。” 从《盗梦空间》、《敦刻尔克》再到《信条》,对于诺兰而言只有胶片,没有例外。 也因此,著名导演卡梅隆代表的“数字派”和他所代表的“胶片派”在各种场合公开互撕。可以说,诺兰的极限更多地在于对于电影的执念,至于电影拍摄是另一方面。 从《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再到后来的《敦刻尔克》、《信条》。 有记者问他,在3D技术逐渐被人们认可使用的今天,你为什么“守旧”般的还用2D? 诺兰理直气壮地说道:“虽然我用的是2D,但是我每一部电影都是3D。” 或者更明确地说,2D拍摄手法已经足够呈现3D效果,电影本身就能够“制造幻觉”。 诺兰还有另外一个坚持,是对于实景拍摄的“无脑”热爱。 要知道,之所以有特效的存在,就是因为实景拍摄过于困难,诺兰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纽约时报的一次专访上,他给出了回答: “只有让演员真正身临其境,才能激发他们表演的情感,这是那块特效绿布所不能给予的。” 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盗梦空间》用实景搭建的“旋转走廊”。 《星际穿越》里令人无比震撼的“四维超立方体”。 以及《信条》那架被炸毁的大飞机。 诺兰的“封神”便在于此,追逐真实却又不断在制造幻觉,在一片矛盾中却又让观众看清真相。 2020年,沉寂多年的诺兰带着新作《信条》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 在被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诺兰的新作给这个处于危机中的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他运用的大量内容和理念,这次却没有被观众所认可,甚至是引来了一片骂战。 甚至有人嘲笑道:“所谓烧脑的片子就是要让你多买几张电影票。” 姜文对此看得很明白,他认为一部好片子如同一杯葡萄酒,要有回味,能够让人陶醉。 而绝非是像电视剧那般,看了前十集,几乎能把后面的剧情和大结局推测出个大概。 电影本身就是用极短的时间去呈现密集信息量的过程,除了让人爽,更多还要引发一种思考。 也因为如此,对于电影的回看,二刷三刷以及讨论才显得尤为重要。 对他来说,外界的质疑对自己没有丝毫影响,他知道什么是糟糕的,什么是重要的。 50岁的诺兰如今依旧沉浸于他的理念和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一名电影主义者。 可能从7岁那年拿起父亲的摄影机的那一刻,诺兰这个名字便注定刻画在电影界的丰碑之上。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