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克服三苦恼

书法,是一门美丽的艺术。老人学习书法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寄志书法者来说,苦苦地强制自己专一,数十年不旁鹜其它,便成为不可缺少的品格。有了专一与恒心,“悟性”便成了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悟性”,就是要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研究、比较,寻找规律。习字有三境界,每一境界都有苦恼,也就有了老人学习书法要克服的三个苦恼。

书法,是一门美丽的艺术。但在美丽的背后,却蕴藏着书家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辛苦。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把这句话用来比喻书法,也是再贴切不过的。世间大小事,贵在专一有恒。老人学习书法也不例外。颜柳的楷、米芾的行、张旭和怀素的草,皆由专而臻之。所以对于寄志书法者来说,苦苦地强制自己专一,数十年不旁鹜其它,便成为不可缺少的品格。专得博大精深,自然会出类拔萃。习书临帖最贵有恒,临一帖至少要临过300 遍。所谓“废画三千”,正是鉴于此理。有了专一与恒心,“悟性”便成了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悟性”,就是要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研究、比较,寻找规律。

一是寻找所临帖之规律,二是寻找自己习字的规律。临一段时间,宜及时作一小结,比比自己与帖的距离,然后再作调整和努力。习字有三境界,每一境界都有苦恼,也就有了老人学习书法要克服的三个苦恼。

第一苦恼为“临不像”。大凡临书者恐怕都有此体会。刚开始临几天,还觉得不错,很有点沾沾自喜。再临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书法就有了基本的鉴赏能力。这时再看帖,越看越好,越看越美。而再看自己临下的字时,却越看越丑,越看越不成样。于是,便有了要扔掉毛笔,从此与书法绝缘的念头。这时,临书者最重要的是进行“双比”:即不仅要与所临的帖比,还要与自己刚开始临的字比。把起初那些自以为不错、沾沾自喜的字拿出来比,一比就知道了自己的进步。另外,还要有自制力,知道凡事开头难,知道越是难的东西学成了就越有价值。所以,经过这样一比,头脑就清楚了,就能自觉地抵制苦恼,自觉地与自己的丑字作斗争,并不停地斗争下去。如此再坚持一段时间,再比较,就会再发现进步。这样不断地发现进步的过程,便是不断地向帖靠扰的过程。

第二苦恼是“走不出帖”。临字达到第一境界,即与帖越来越像,便会产生第二次的沾沾自喜。这时,逢人就想说,你看咱临得咋样?然而过上一段时间,待自己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行家们也在称赞之余,点出了你的字没有自家面貌的缺点时,你一冷静思考,矛盾、苦恼也就来了:原来一提笔就是人家!这时,临书者最要紧的是不能着急,要静下心来研究古往今来大师们的帖,看看大家是如何继承、如何创新的?创新得有规律,得有门户。临颜就找相似颜的体来借鉴,如苏东坡、黄庭坚等。在此基础上慢慢借鉴,还要一点一点借,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发挥。否则,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第三苦恼是“突不破自己”。习书达到第二种境界,即有了自己的面目。一谈起字来,就会向人说自己字的特点,便又颇有些沾沾自喜了。然而说得多了,别人怎么看还不得而知,自己倒又苦恼起来:写来写去,就那么几笔,千篇一律,不停地重复自己。对没见过自己字的人来说,还算有点新意,但自己总骗不了自己!于是一生气,苦恼也就接踵而来。这时的问题,是如何在继续保持自己风格的前提下,再不断地吸收古人之法。一笔为一法,一字有数法。数法皆奔腕下,便成大家。但这次之学,比形成自家面目之学,要来得仔细慎重,不能过急地否定自己,盲目地改换门庭。要多悟少临。借一下是一下,借不来或借不得法也不要着急。一次两次,反复调整。要将借鉴来的东西能真正地融会贯通,像血溶进了身体,像水流入了江河。这时,要从气质上来看字,从神采中求变法。书法学到了这一步,也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规矩;信手写来,皆成佳构。达到这种境界后,最应强调的是“放松与信手”。这与打基础时通身用力恰恰形成相反。到这时,精神越放松,就越能信手;越信手,就越自然;而越自然,就越有闲云野鹤之风采。但同时也要马勒三分缰,不可太随便。过于随便,就流于圆滑了。而圆滑了,就世俗了。

(原文出处:书画艺术 马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