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的“游”是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可见,庄子认为仁义道德好比刑罚,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人一旦被套上“仁义”的枷锁就“游”不起来了。其次,是摆脱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这个目的在庄子看来就是对“游”的限制。庄子理想中的“游”显然就是这种“方外之游”。

庄子的“游”是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大宗师》说:意而子见许由, 许由曰:“尧何以资女? ”意而子曰“尧谓我: 女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悉来为轵? 夫尧既已女以是非矣。女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可见, 庄子认为仁义道德好比刑罚, 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 人一旦被套上“仁义”的枷锁就“游”不起来了。因此, 要想“游”首先要摆脱仁义道德的枷锁。

其次, 是摆脱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 这个目的在庄子看来就是对“游”的限制。所以,《逍遥游》提出“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其三, 是要舍弃智谋事任而“游”。“游”就是无所事事, 既不劳力, 也不劳心。不需要花费体力, 更不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 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应帝王》)其四, 是要远离人类社会而“游”。《大宗师》篇借仲尼之口评价子桑、梦之反、子琴张等人说:彼游方之外者也, 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 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理想中的“游”显然就是这种“方外之游”。所谓“方外”, 就是远离尘世, 在人类社会以外。其五, 是要摆脱“我”而“游”。要像《齐物论》中南子基那样, 进入“今者吾丧我”的境界, 也即《逍遥游》所谓“至人无己”的境界。总之, 所谓“游”精神就是要让精神不受仁义是非的道德束缚, 摆脱世俗功利目的之限制, 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 突破人们的也包括自己的常识与习惯思维方式的局限。因此, 这种“游”的理想,实际上乃是对于现存的一切知识、价值、制度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否定和批判。

否定和批判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游”的理想最终是摆脱一切的“有”, 指向绝对“无”。在这个“无”里, 什么限制和束缚都没有, 甚至连自我都没有了, 只剩下一个绝对的、无所依傍的“游”。所以,《庄子》书中一再说“游无何有之乡”,“游于无穷”( 《应帝王》) ;“游于无人之野”( 《山木》) 。如果真可以在这样一个绝对“无”的境域里“游”, 这个“游”大概真可以说是绝对的“自由”了。(原文来自: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精彩书画作品推荐:四尺牡丹图

上一篇:识别全手工壶
下一篇:关于庄子的思想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