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艺术源头

中国的书法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功用。汉字由绘画型的象形文字,经过转变之后,彻底摆脱了象形的构造,这是一个大的革命和进化。然而谈到书法,我们还会产生一个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我们说,当书法的艺术性远远超越了其实用性之后,巾綁棉太日静离了汉字本身所专属的“传其意”的目的,进而成为“见其形”的视觉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功用。汉字由绘画型的象形文字,经过转变之后,彻底摆脱了象形的构造,这是一个大的革命和进化。然而谈到书法,我们还会产生一个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

茶禅一味

中国学者历来认为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汉字与中国画是“书画同源”。据考古界研究,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比甲骨文至少还要早五千年,被认定为汉字源头活水之一。这些图画文字基本与绘画无异,可视为书画同源的铁证。

真诚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为“书画本一律”,即书法和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表达王方式,但却遵从着相同的道理、法则和趣味。元朝的赵孟頫提倡书画用笔同法,他在《题柯九思画竹诗》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陈继儒在絨古录》中说:“画者六书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明代王世贞絃苑卮言》也引前人所述:“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画至书为高,书至画为极则。”这句话是对书与画的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我们说,当书法的艺术性远远超越了其实用性之后,巾綁棉太日静离了汉字本身所专属的“传其意”的目的,进而成为“见其形”的视觉艺术。

(本文由老资料网首发:http://www.laoziliao.net/,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