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气的那些事

我可是公认的脾气最好的人,在工作中彬彬有礼,生活中和蔼可亲,人生的前三十年都不知道生气是何物的温柔淑女,终于在儿子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升级成了河东狮吼。我本来不是一个爱生气的人,为何在看儿子做作业这件事上,如此容易生气?

儿子的寒假一直延长到了暑假,更可怕的是,停课不停学,老师们把教学任务一股脑的扔给了老母亲,却没有把他们的戒尺一起丢过来,看着儿子的两页生字写了俩小时了还剩下一页半没动,我的一口老血要喷出来了……

 

我可是公认的脾气最好的人,在工作中彬彬有礼,生活中和蔼可亲,人生的前三十年都不知道生气是何物的温柔淑女,终于在儿子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升级成了河东狮吼。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本来不是一个爱生气的人,为何在看儿子做作业这件事上,如此容易生气?

 

一、生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情绪

 

生气是一种情绪,叫做愤怒,是我们的四种原始情绪之一。当我们受到了攻击时,会产生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下我们的荷尔蒙分泌增加,力量变大,肌肉紧绷,随时准备出手,把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揍得满地找牙。

 

我感觉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那双伸向儿子的“魔抓”,打算给他十万点“暴击”。

“不写作业!”

“不听话!”

“简直就是在欺负我!”

 

随着内心戏的进一步演绎,我越来越愤怒,同时越来越委屈,感觉儿子不写作业就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要气死我,我……

 

我想到了那个因为儿子不写作业要自杀的母亲,我觉得她就是我的知己。

 

儿子看到我“怒发冲冠”的样子,求生欲很强的换了副“嘴脸”过来,做出一副呆萌的表情:“妈妈别生气,不要飚宝宝……”

 

我按捺住内心喷涌而出的怒火,被自己的内心戏震惊了:儿子的作业问题,已经上升为他对我的“恶意”攻击。面对如此恶意攻击,我当然要拍案而起,保护好我自己。

 

二、生气是因为失控

 

仔细分析生气的心路历程:

1.你应该好好写作业(我的预期);

2.你不写作业(客观事实);

3.你是故意气我的(我的推测);

4.你攻击我,你是坏的(我的演绎);

5.我要消灭侵犯攻击我的人(我的反应)。

 

一件简单的写作业的事件,通过上面五个步骤,变成了我跟儿子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一个爱生气的人,每次生气几乎都经历了这五个过程。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件让她非常非常生气的事,几乎咬牙切齿。起因要从今年的疫情说起,今年的疫情从武汉开始,武汉封城了几个月,实际上到了六月份才完全解禁。我朋友在武汉,她老公在北京,刚说终于解禁了可以去看望半年没见的老公了,跟领导请假时,领导说这两天工作忙,再等两天回去吧。谁也没想到的是,北京的疫情复燃,不让进城了。我的朋友把对老公的满腔思念,转化成了对领导的满腔怒火:都怪你,不同意我休假,要不我早到北京城里和老公双宿双飞了……

 

看看她的情绪转化过程:

1.疫情告一段落,终于可以休假和老公团聚了(她的预期);

2.领导要求等几天,完成这个任务再走(客观现实);

3.北京疫情复燃(非人力可控的意外);

4.领导故意不同意她休假(她的推测);

5.领导针对她,领导太坏了(她的演绎)。

结果就是,我这个朋友和她的领导结结实实吵了一架……还是没能让我朋友的怒气发泄出来……

 

我们生气,一般是因为我们的预期没有实现,事情的进展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这时候我们会认为,是因为有个故意针对我们,才让我们的预期实现不了。这个人太坏了,所以我非常生气,气的恨不得把那个故意针对我们的人消灭掉……一个爱生气的人,周围充满了“迫害“他的存在,所以他经常处在一个自我防卫的状态,时刻准备着攻击。

 

三、如果想要不生气,须学会接受另一种可能性

 

儿子眨着无辜的小眼睛,弱弱的对我说:“妈妈,小朋友都不爱写作业嘛,我又不是不写,就是晚一点……”我竟然无言以对,比起诱人的手机游戏、兴奋的小朋友聚会,坐的端端正正写方块字的确太枯燥了,所以他更喜欢躺在床上看米小圈而不愿意去写作业,还美其名曰:“我在做阅读作业……“

 

我拍拍自己胸口将要喷出的一口老血,告诉自己小朋友就是不爱写作业啦,对于枯燥困难的任务有拖延症,那和我们大人一样一样的,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作业拖延症“又犯了。深吸三口气,把堵在心口的老血归位,继续跟儿子斗智斗勇。

 

当我意识到儿子并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而是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他自己对作业的畏难和拖延,我的注意力终于从我的愤怒转移到他的困难上,耐下心来和他一起想办法尽快完成作业。

 

当事情不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失控的焦虑,为了处理这种焦虑,我们倾向于找一个对象当做“替罪羊”:都是因为它捣蛋才导致了糟糕的局面,它在“迫害”我,所以我对它很愤怒。这种愤怒还可能会引起我们对“替罪羊”的强烈攻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父母在辅导作业时会忍不住打孩子;领导遇到下属的工作失误时会尖刻的批评下属;疫情期间对待来自疫区的人们上纲上线,总觉得其他人可能有“弑君弑父”的动机,应该消灭掉。

 

要想改善这个愤怒,我们可以尝试截断这个思维的过程。

 

请看下面场景:

 

我下班回来看到儿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作业却一点都没有做。大脑中一瞬间产生了无数念头:这么晚还没写作业,作业一定写不完了!

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干别的?

该复习的还没有复习,该拓展的也没有拓展,作业交不了要被老师批了,和小朋友们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连大学也考不上了!

……

感觉所有的事情压在头顶,喘不过气来,一瞬间我便找到了个“替罪羊”出来,开启发飙模式:“你怎么一下午都不写作业?!“这一切压在头顶的事情都是因为儿子不主动写作业引起的,他是“罪魁祸首”。我的焦虑成功转换成了愤怒,通过攻击他,转嫁到了儿子身上。

 

倒带重来,我要学会不生气:

 

(1)觉察自己的焦虑。

 

当我看到儿子没有写作业时,马上产生了极大的焦虑甚至恐慌,觉得还有太多任务完不成,儿子的学业甚至整个人生都会受到影响。我对于时间的焦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失败的恐惧都被儿子没写作业这件事激发了出来。这些焦虑和恐惧是我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儿子带给我的,我要做的是面对自己的恐慌而不是对儿子发飙。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焦虑的容纳度代表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度。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焦虑,并且不去急于做点什么来驱逐这种痛苦,我们就能学会和焦虑待在一起,提高自己对焦虑的容纳程度。

 

2.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回到上面“我下班回来看到儿子没写作业“的现场,我脑中一瞬间浮现出无数念头,最后只剩下一个:你竟然不写作业,是不是想造反?此时暂停,我要研究下这个念头的合理性:儿子为什么没写作业,他是不是为了和我对着干?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比如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其它的可能性里,我会发现儿子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迎接我的怒火。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多种可能性,如果凡事都能思考一下其它可能,找到给“替罪羊“免罪的证据,那么我们会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不再轻易被愤怒占据,与周围的世界建立更和谐更亲密的关系。

上一篇:成为真相的情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