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叫:“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咨询结束后,最先提出自己看法的学员向老师提出了上述疑惑,老师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到底是什么情况,要以当事人说的为准。其实,TA只是把自己“以为的”当成了事实。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叫:“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

在上周参加的沙盘工作坊课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沙盘课上,老师征选学员M做来访者,进行亲子关系咨询,同时需要另一位学员S扮演M的儿子,配合完成这次沙盘咨询。

老师讲清了摆放沙盘的规则,来访者M和“儿子”S各有三轮选取沙具的机会,两人都摆完一轮沙具之后,再进行下一轮沙具的选取和摆放。

M和S在台前摆放沙具,学员们在台下观看。

这时有学员在小组内就观察到的信息开始讨论,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扮演儿子的学员S自顾自的在摆放沙具,没有顾及到摆放沙具的规则,以及来访者M的感受,因为大家看到的是,来访者M站在沙箱旁手拿沙具“手足无措”地看着“儿子"投入地摆放沙具。包括我在内,几个人都认为是这样的情况。于是对S平时的行为模式有了诸多猜测。

咨询结束后,最先提出自己看法的学员向老师提出了上述疑惑,老师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到底是什么情况,要以当事人说的为准。于是分别采访了来访者M和”儿子“S,二人均表示在按照规则进行摆放沙具,来访者M表示并没有感觉到”手足无措“,只是在等候S摆完那一轮沙具。

这个小场景,体现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会按照自己内心的模式,去想象对方的言语和行为。

举个例子,北师大的郑日昌教授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分享过一个真实经历,两名本科生在路上遇到郑教授并跟教授打招呼。郑教授当时在思考事情,并没有看见听见这两名学生打招呼,直接掠过了。事后,内心比较自卑的学生A认为,郑教授不喜欢我,我跟他打招呼他都没理我,并认为这是事实,耿耿于怀了很久;内心积极阳光的学生B则认为,教授可能是在想事情没有看到我跟他打招呼,并没放在心上。

学生A,就是把“他以为”当成了事实,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困扰。

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别人的一个眼神,就琢磨对方是不是看不起我,他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对方没有回复信息,就认为自己是不是在对方心里没地位,所以被无视了……这些丰富的内心戏,通常容易发生在自卑者的内心对白中,时不时地就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

其实,TA只是把自己“以为的”当成了事实。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