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职场迷茫,都隐藏在报志愿的选择里

在上千万高考学子经历过半个多月的神仙日子后,伴随着分数的出炉,他们和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又要面临一个世纪难题:。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那么把志愿填报当作人生的第二道分水岭一点也不夸张。毕竟绝大多数的职场迷茫,都隐藏在报志愿的选择里!相信绝大多数的志愿填报中,都少不了父母的一顿猛如虎的操作。

在上千万高考学子经历过半个多月的神仙日子后,伴随着分数的出炉,他们和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又要面临一个世纪难题:

报志愿!

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那么把志愿填报当作人生的第二道分水岭一点也不夸张。

毕竟绝大多数的职场迷茫,都隐藏在报志愿的选择里!

 

被父母左右的志愿填报

 

相信绝大多数的志愿填报中,都少不了父母的一顿猛如虎的操作。

“老师工作体面,报考师范学校吧”

“会计多吃香啊,我看隔壁老王那个孩子,会计专业毕业月薪都几万”

“听我们办公室的小伙子说,最近几年搞程序很不错,要不你报个这个专业吧”

父母的专业逻辑很简单,就是专业“有用”和“无用”,因此他们的建议跑不了医生、老师、公务员、金融等所谓的热门专业。

最后,即使孩子有自己心仪的专业,也被父母赶鸭子上架报考了一个父母自以为很好的专业。

盲目跟风,跟对了,人生巅峰;跟错了,青春白废

但是盲目跟对的概率就像是彩票中奖!

另一类父母,选择专业的标准是“我当年想学但没有学的专业”。

著名作家纪伯伦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曾经写过: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转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未来。

硬着头皮读的大学专业真的白学了!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有了大二换专业的选择,但是也有前提条件:成绩排名在前20%左右的学生才会有机会。有了换专业的机会,如果不了解自己适合哪个专业的话,可能也是徒劳。

第一份工作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到工作岗位上之后才发现这份工作自己根本不喜欢。

相信在许多人的认知里,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既然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学了一门专业,尽管自己不擅长,但是学了这么久,肯定不能轻易丢掉,何况除了这个专业,我好像其他也不会。

于是,就像是“上班如上坟”一样地度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从二十几岁上班,要工作到五六十岁,我们人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

往小了说,影响的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往大了说,影响的是个人价值及幸福感的提升。

志愿填报是因,职业发展是果;

不要从职业生涯之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根据兴趣进行的专业选择,也是以了解为前提的

 

如果有考生问该选什么专业,评论里也一定是一水儿的“选自己喜欢的,否则一定会后悔”。

 

但是对于经历过十多年应试教育出来的学子们来说,看清楚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也是选择专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志愿究竟如何报?

首先,以职业生涯规划的逻辑倒推志愿填报。

我们在这里引入一个模型:TOP模型。根据TOP模型,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上顺利发展,取决于三个维度:知识储备、技能发展、才干。

其中,知识储备是你未来要从事的行业的专业知识。

技能发展是指行业、职业以及岗位领域所要求你具备的通用类技能,和一些专业技能。比如:某方面的工作怎么做、再比如要成为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技巧、手法和水平,再比如沟通能力等。

才干是指贯穿一个人始终甚至是一生,并且能产生一些有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追求三者的交汇点。如果在开启职业生涯的时候,就能找到这个交汇点,那么至少职场的开头是成功的,孩子在职场上的表现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出彩。

通过对三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知识储备、技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才干是与生俱来,轻易不可改变的。

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应该以才干为圆心,选择孩子的知识储备及技能培养方向。

其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父母要谨防两个极端,第一个是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干脆听周围人的建议给孩子报志愿;第二种是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孩子的事一言堂。

现在早已不是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还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就像上一条中提到的要以孩子的才干为圆心去填报专业,那么孩子究竟哪方面的才干比较突出,这个是需要家长朋友们思考的。

通过专业的人,为孩子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职业的测评,一个比较深度的关于孩子内在的才干人格的一个探索。

而这些一定是专业人士才能干的事情,一般的家长,大多是是不具备这种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想得再好,百度的维度再详细,你发现肯定是做不成功的,或者说失败的风险是比较高的。

与其让孩子花费几年的青春去读一个根本不适合的专业,不如从现在开始就给孩子做一个科学的测评。真正选择适合孩子的专业。从而为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不要再出现学了几年的专业,发现根本不是适合自己的,抛弃专业,从头再来的悲哀的事情。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