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虐第五讲:精神施受虐与家族传承

上周更多停留在当我们施受虐的形态在内心固定住之后会表现为自我封闭,今天我们就来分辨一下施受虐在内心层面如何逐步演变的。我投射可爱的部分在你身上,你接受并且认同它。当然这类属于比较明晰,也比较容易识别的。那么另外那一类: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好、或者说自己很坏、很糟糕。贬低过度了便会被固定在不好的方面,做事总是

     上周更多停留在当我们施受虐的形态在内心固定住之后会表现为自我封闭,今天我们就来分辨一下施受虐在内心层面如何逐步演变的。要谈这部分首先我们去澄清一个概念,同时把这个概念跟自身内在的感受关联起来。那就是投射——认同。什么是投射——认同呢?比如说:我觉得你是可爱的,那同时你自己也认同了,我是可爱的那个角色。我投射可爱的部分在你身上,你接受并且认同它。当然这类属于比较明晰,也比较容易识别的。那还有一类就是,当我认为你是讨厌的,而你把也认同了啊,但是这里涉及一个翻转,从“你是讨厌的”变成了“我是讨厌的”的认同。前者比较容易被我们观察到,而后者往往随着贬低、羞耻、攻击出现,这类情况出现时会激发我们自身的某些感觉(愤怒、委屈、悲伤、难过等),而当我们自己的感觉升起来时,这意味着这个投射——认同已经发生并且成立。

     夸奖的话好歹是有一个收益,收益在于说: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所谓好的形象,或者是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形象。那么另外那一类: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好、或者说自己很坏、很糟糕。这里还是以抑郁症患者为例,抑郁症它更多的都停留在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感觉中。不管是形象、声音、审美、才华、人品等等,基本多数时候他都处于一个自我否认的状态。那这一类其实可以简单来说,他是接受了太多的投射,因为他否认了自身可见的现实。他并不是真的像他所想象的那样,那他为什么会去接受这些投射呢?甚至并不觉得有问题,而是长期处在自我折磨自我贬低中呢?

     这部分还是要回到他在的原生家庭之中去进行探索,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之中,如果说总是有这样一些施受虐的情况出现,比如父母或长辈对孩子说:我觉得你很糟糕,我觉得你不听话,不懂事... 把这些话语和反应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长期对他说这些话,听久了他自己也会怀疑自己。从而配合去变成了某一个看起来糟糕的形态、糟糕的样子。

     这些所谓的施受虐的本源,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父母都有他们的父母,当然这个就是要回归到我们作为人的来处去。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我某一个姓氏的传承者,回到家族中去,看自己身上的特质是怎样一点一点留传下来的。

     传承一开始借由我们的家族,以姓氏为锚定和名字来进行锚定和传承的。姓氏从父亲这边传下来,父亲往上是爷爷,一代传一代。男性的名字会直接书写在族谱上,女性的名字在成家后在丈夫的族谱上会出现。那所以说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男性和女性本身分工和定位就是不同的。以显性传承为主:我们的姓氏。它涉及到我们怎么定义自己、言说自己、表达自己。比如说我姓王,那么首先就存有了一个确定性,其次我们标记自己时,往往会说“我们王家人...”一个家族,具有某一类的特性、有什么样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传承下来延续到我们身上。

     随着社会发展,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当然,这一方面是宣扬了民主自由、民权、自尊、人性的部分。从这一点来说,或者说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是显得比较公平的。从传承的意义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当强调男女平等之后,那男人和女人容易处在一个竞争的位置上形成竞争关系,而非配合分工的合作关系。而在竞争的位置上组成的家庭,男人和女人他们结婚之后变成父亲和母亲。他们也会在家庭之中去上演竞争关系的动力,比如都要比一下,谁更厉害、孩子更爱谁...   那么这样下来就容易有一种潜在的风险,对于孩子来说在他的无意识之中种下了“只能选一个”,或是“非此即彼”的分裂型倾向。这里的分裂型倾向呈现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对即错。施受虐的本质便是围绕着这么一些“非此即彼”的你死我活的纠缠展开的,那么孩子在内心之中除开这两类选择外,更多的可能性被抹除了。当然这是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对人类的影响,这个影响目前持续了100多年。所以这一部分咱们今天就细致的来看一下,它会在我们家庭之中。甚至说在我们个人的内部精神结构,是怎样发展和变化的。

     在内部精神结构中,首先我们都知道我们最早的原始认同的模型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那当父亲和母亲缺位之后其他人或是家族中的人会接替这个位置。他们会代为行使父亲和母亲的这么一些功能,比如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 他人代为父亲母亲行使功能(母亲的功能倾向于情感性的功能,如:照顾、情感回应;父亲的功能倾向于结构性的如:设立规则、维持边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的是家族之间的驱力投注。那什么叫做家族之间的驱力投注呢?当我们离谁更亲近、与他的连接更紧密,那我们身上像他的部分相对也就会越多,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时候可以试着去感觉一下,在自己身上像妈妈家的那部分多一点,还是像爸爸家的那份多一点。那普遍由于随着社会体系发展、时代变化的同时,那么父亲当代相对来讲是比较缺位的,这个缺位。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创造自身的价值,同时父亲的这部分功能在家庭之中就显得比较匮乏一些。

     匮乏的直接影响显现出,我们相对的离母亲呢是更为接近的。所以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地方是更容易接收到妈妈的一些特质,妈妈的一些价值观等等的。而在这里又涉及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父亲的功能的缺乏。父亲的功能更多是规则、力量、支撑,就是他会跟你说什么东西能做,什么东西不能做,明确界限和禁忌。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得遵循一定的规则。道德和法律,一个约束良心,一个约束行为,缺一不可。父亲同时也象征着施行、制定规则的代表人物。母亲的功能更多的提供的是情感上的支持,那这两类表现出来在人身上,他展现自己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两种情况,过度理性和过度感性,提示的是主体在接受父亲功能及母亲功能上的不平衡,一方太多,而另一方太少的局面。

     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为,更多的时候呈现出来首先是理性,没有那么多的情绪,也不太容易在面对现实时表现出情绪化。常常有一些情绪上的感受,总是觉得自己陷入了某种感觉,始终无能为力,或是只有理性很难感性,这是两个倾向性的方向。当然都会有一个倾向性,是更倾向于理性什么感觉都没有,说事情就只能说事情,就哪怕谈恋爱去跟朋友相处,要涉及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同样的只是在理性的思考。或者是不管你是在工作上,去行使社会身份的过程中,只能运用你的感受、你的情绪。比如在工作中领导一个眼神就让你觉得啊,我是不是被嫌弃了,类似的想法就出现了。这是两个端点的不同表现,藉由这两个端点不同的表现,大概就可以再回返到自身看到的是我们是离母亲更近,还是说离父亲更近,缺乏的是另一部分的功能。普遍上来讲,也就意味着说我们接受了更多的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那部分投射,那就要看我们认同了些什么,那些认同推动了我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前面说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但是仅仅看到因果关系是不够的,因果关系看到了又能怎么样,主要是要看自己为什么选择去接受?更倾向感性,那可能更人建立关系就容易些,更倾向理性,在社会层面获得身份就容易些。而过度,便会失衡。所以这里提醒我们,对自己不单只是要保持感受上的觉察,同时也要保持理性上的清晰。内在平衡之后,外在自然就会比较平衡。

     关于投射——认同,可能人家给你的回应和互动会倾向于某一类反应,那么相应的自己也有两个选择,认同了之后成为他,或是认同了之后拒绝它。夸奖过度了便会被固定在好的方面,任何“不好”的都不能做。贬低过度了便会被固定在不好的方面,做事总是陷入担心从而无力为之。抑郁症更多时候接收了太多的贬低,这无疑是作为受虐者在承接精神上的暴力。而这类精神暴力并非单一的某个事件,而是长期叠加接收的结果。所以为什么抑郁症是反复陷入某种感觉中的关键所在,其他心理困扰也是如此。换言之,心理困扰背后,存有一定的精神施虐带来的创伤体验为基础。

     当跟我们不那么亲近的人说我们丑,我们会愤怒会反击。而跟我们很亲近的人,不只是要说你丑,他还要反反复复说你丑。无疑这是具有强烈杀伤力的施虐行为,同时这类现象并不少见,他们也许会说其他的词汇,可性质是相同的。久而久之,自己也深信不疑。除非随着年纪增大之后,有了挺多的社会经验,也有了不同的人对你做反应,那你慢慢就会有疑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可能再回到家里去看那些家人的反应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太对劲不太爽。

     就比如说催婚:这种所谓的催婚。大概都是同一类说辞,你年级不小了啊,你该嫁人了!年纪不小了该结婚了、该娶老婆该生孩子了....但是这种情况下催着催着,有的人就妥协就顺应他们,去结个婚什么的。那有的人就会非常的不爽,甚至会觉得很愤怒啊。愤怒什么呢,大概都是对方为什么不理解你,看不到你之类。那其实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父母也是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你为什么老是不懂我在说什么,不听话之类的。那实际上也就是,会觉得大家都所谓的不懂彼此。其实呢,并不是说就在催婚的那一刻才存在的,而是一直都存在,只是因为婚姻这个事情比较巨大,你能够识别出哦,那不是你想要的。当然有的人他如果识别不出,那就那就好吧,你就结婚了就结婚了。所以这里也会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可能在小事上你觉得妥协一下就妥协一下,那在大事上其实会有一个警惕性的。

     再说回来为什么一个人他变成抑郁症,抑郁症爆发的时候,甚至想要自己搞死自己呢?其实他在之前就经常处在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样的一些自己对自己进行鞭打的状态中。这里重复的是什么体验呢?就比如说你的家人在你小时候经常说你不乖、反正你洗菜也洗不好、学习也很糟糕、又不懂事、不会叫人、喂猪也喂不好、放个牛也不行...反正什么都不行吧。这样的小事儿堆加,一直层层叠叠落在身上的时候,跟用鞭子抽打这孩子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直接用鞭子抽看得见,这类行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感觉得到痛苦的。所以,精神虐待,精神施虐后,受虐方常常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而这类“莫名其妙心情低落”往往是抑郁症最明显的心境。经常被打的人,对疼痛久了也就耐受些。慢慢变得无感,可无感之后到最后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哪怕是倒垃圾了,往同一个地方倒十几二十年。那个垃圾堆会变得无比的庞大,且难以处理的。

     前面为什么会说到传承呢?比如说当你的家族之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给你的话,就比如什么家产,这是物质上的规则上的明显可以看到的东西。那肯定就会传一些别的东西给你,比如说情绪,比如说很沉重的部分。那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是什么呢,当到这个青春期的时候,青春期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已经啊,我孩子怎么那么叛逆呀,又不听话,又不懂事儿,是不是应该。把他搞去做做心理咨询,很多家长会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也是还是在想要往孩子身上丢东西,然后发现孩子大了他有自己的意识,开始萌发了,就没那么好丢了。没那么好丢呢所以就觉得孩子有病,那其实并不是孩子有病,而是这家长长期以来,习惯了自己去回避自己要承担的情绪。

     就像小时候那什么,因为学习不好,猪喂不好,你洗碗洗不好...类似这样的东西激发了他自己作为家长自己曾经在还是一个孩子时的无能感,和作为家长要去承担孩子行为的责任的无能感。承担一条生命的责任还是过于沉重的,那往外丢肯定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往回收去看自己,为什么被激发了这样的一些感觉,要把它承担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人吧都喜欢做简单的事儿,难的事儿就得付出更多努力、更多辛苦、更多代价,那很容易就回避掉。所以,当这个孩子开始萌发更强的自我意识之后,青春期是一个比较集中的爆发点。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会去想去看这个孩子身上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新的不同的体验,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去调整自己。这一类呢,是比较有自我觉察。另外一类呢,可能就会跟孩子刚起来,刚起来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产生一些情绪激动的这么一些争执啊,争吵啊,这一类的家长他只能通过相应的行动去回应孩子。还有一类呢,就是可能会打孩子,当然上升到躯体层面的,这种处理已经涉及到回避了,用这样的方式去教会这个孩子,怎样去面对一些身份上的变更等等。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以什么方式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在孩子那激发孩子的反应,从代际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也是连续性的无意识重复的体现。在此孩子的表现连接在父亲和母亲曾经在青春期时的困难,换句话说,父母的困难即是孩子的起点。

     如果这个孩子比较叛逆,这个父母其实真的没办法,他就只只有打他一顿,那这样的话好歹是在,尽力而为的,像是自己的父母那样子,给到这个孩子一个身体上和感觉上的边界感。但是只是给到身体上的界限呢,就会比较的原始,同时也很无能为力。这是比较小孩子表现直接的这个方式,父母不太能够去借用语言、规则、明令禁止。或者说也就是不够有意识化的能力去给到孩子这么一个榜样,或者说给到孩子一个模板,让孩子进去学习。小孩子就会比较行动化打他一顿。当然打一顿都还好,最糟糕的就是另外一种,宠溺。他做什么你都不管,然后还甚至还支持他,这哪怕他犯法这家长也会觉得,哎呀,好像也没什么,花钱就能解决的事儿。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那新闻是什么呢?一个17岁的孩子,一个男孩儿强奸了他们的女同学。女孩儿告这个男孩儿强奸,中间经过一些过程,最后结果是双方和解了。这个男孩儿的父亲他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他直接在微博上发布那种,他觉得自己很高兴这样的一些言论。这一类就是典型的二货。为什么说他二货呢,他的孩子已经犯法,已经触犯了法律的边界。他自己不以为耻反倒还轻松得很,认为花了一些钱就没事了。明显他的意识化能力是缺损的,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去犯法,孩子没有法律意识,他的父亲明显在这里也没有法律意识。所以可以看到的是,为什么会说父母的困难是孩子的起点。他没有什么父亲的功能,不能给到这个孩子一个规则上的禁止传递给孩子。

     就首先规则上的禁止很清楚你会跟你的孩子说,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跟他说:不能咬其他孩子啊、你不要打他呀。有什么你可以跟我们说。这一类其实就是一个明令上的给了孩子一个规则上的引导。那当他初中的时候,父亲和男孩子之间可以告诉他一些,父亲在作为一个男孩子时,在这个阶段,他可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悸动,那种情况下可能就不支持说你去直接去跟什么女孩子发生性关系。这类属于给到他一个身份上的确认和引导,肯定青少年时期变化的同时,固定住这个男孩的身份感。

     哪怕想跟女孩儿发生性关系,就是肯定是不能以强奸的方式对吧。当然这样都还是会倾向于说,在借用一个言语上的标记去告诉他,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状态,那建议最好是在你成年之后,你再去进行一些身体上的探索,这其实也是传承的一部分。父亲是什么样子,男孩儿的基础就是那个样子,同样母亲是什么样子,女孩儿的基础也就是那个样子。这个父亲都没有办法去回观自己,这个儿子肯定也没有办法回看自己。而越是没有办法回观自己的,就是得让他通过一个法律的惩罚,来给到他一个固定,这样才是承担的姿态。

     像这一类他已经触犯了法律,你反倒不让他去接受法律的制裁,可能看似是帮了他。但实际上在那个位置,这个男孩儿,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他内心已经对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感觉,这个行为是非常混乱的,他没有那个规则上的清晰的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的一些确定。所以他去做这件事情,让他去接受法律制裁的时候,它会有一个很深的印记,在那个地方,也就是这个事情是不能做的,反倒是给到他一个身份上的固定,这是他父亲不能够给他的,那当他父亲去把他赎出来,甚至还兴高采烈的在那地方觉得。好像解决了一件事情这个简直是灾难,这一类的施受虐是非常隐形的,甚至改变了整个人格结构。

     在孩子18岁之前,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看自己。身上哪部分,跟孩子在这个地方做的事情是一致的。自己回避了什么、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恐惧的是什么.... 那当父母回落到自己身上,再去跟孩子沟通,把这部分进行言语化,那这个地方其实看似是在帮孩子,实际上是帮自己。18岁之前孩子未完成和父母的分离,而在没有分离的情况下,孩子和父母连在一起,孩子身上有的部分回看父母,肯定有关联性存在。而这部分东西就是我们血浓于水的那份传承,甚至是没有办法过多的能够用语言去。直接描述出来他是怎样的一个传承的。因为有很多的传承,单单用科学是不能够解释的。比如说你内在隐喻的传递。比如说那在古代很早之前,你每个姓氏是有一个图腾的,你每个家族部落也是有一些图腾。不同的图腾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狼图腾那可能代表的就是骁勇善战、勇敢无惧这样的一些东西。它们那是直接通过你的姓氏传下来的,在于传递了这么多年之后,它肯定会有一些分解,可是那部分的根基还在。所以,我们骨子里的某一些特质,其实是跟传承分不开的。传承关联着自己是谁、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情感状态、自己的内在结构,它们都会反映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那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什么意外、相似挫折、类同事件,在你可控范围之外的这么一些东西,那可能需要做事情,首先是。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的内在结构在发生着什么样的一些东西,那些都是对真实自己位置的一些提醒。而隐形的施受虐,其实最本质的表现便是对自己麻木、无知无觉、不关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