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心理健康

也许是上天的旨意,在这条道路上我驻留了几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三年前,我拜中国书法家李义清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书法。从篆、隶、楷、行、草到篆刻艺术,我深深的迷恋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2018年,我又被大庆第一中学国际部聘请作为AFS项目留学生的书法教师。在一次探讨中,单主任说,你可以以书法为引领,做你擅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十二年前,我冥冥之中走入了心理咨询的道路,利用寒暑假不休息学习了心理咨询师,并且顺利的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也许是上天的旨意,在这条道路上我驻留了几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三年前,我拜中国书法家李义清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书法。从篆、隶、楷、行、草到篆刻艺术,我深深的迷恋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2018年,我又被大庆第一中学国际部聘请作为AFS项目留学生的书法教师。

       这两年,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在单主任的带领下,有序蓬勃的向前推进各种培训,我们不知疲倦、如痴如醉地吸纳国内众多的心理学家授课,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我如何能将我热爱的书法艺术与我的事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呢?

       在一次探讨中,单主任说,你可以以书法为引领,做你擅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茅塞顿开,是啊,这不就是我千辛万苦寻找的心理教育教学之路吗?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从留学生的授课到本校特色书法活动课,我都研究如何利用书写心理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孙过庭的《书谱》中曾这样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意思是说:“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气候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简略说其缘由,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烈、灵动欲书为五合。与此相反,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一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粗糙、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合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书法可以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情志,书法就是将心情跃然纸上。还有一个词形容人的性格与字的关系,叫“字如其人”。这其实就是说书法的投射,个性心理因素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指这个。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修身养性,古代书法家长寿的有很多,

    1.书法的延年益寿功能

   中国书法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活动,由于书法在进行中的特殊的动作过程,长期的书法活动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

 蔡明富对唐宋元明清五代共132位书法家的寿命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总平均寿命达69.4岁。此外,有关学者用现代医学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历史上140名书法家和文学家,特别是诗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书法家平均寿命高出了11.9岁。也有人将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同著名高僧共28人作比较,结果显示:书画家平均年龄79.7岁,高僧平均年龄66岁。由此可见,书画活动比高僧参禅修行更有利于健康。

现当代书法家中高寿者更是不胜枚举,沙孟海、赵朴初、董寿平、萧娴、于安澜等享年都在90岁以上。以上所举并非都是巧合,他们之所以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仅仅归功于书法。然而不容否认,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书法养生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勢;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使得指、臂、肩、背、腰、腿部的肌肉均得到了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中医“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通过这样的书写过程,书写者全身血脉畅通,心气平和,五脏协调。“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静也,淡者安也,这里就要求人心里安静,“无思想之患”。精神守于内,则疾病难以人侵。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所表述的也是相同的意思,练习书法正可以使人处于这种“虚静”状态之中。

     2 .书法的心理调节功能

 古人的书法理论中多处提到书法与心身健康的关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恣情,然后书之。穆项:“书之为言,散也,舒也,如也,欲书必书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思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虞世南《笔髓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潘之淙《书法离钩》:“书者,心画也,必先乎心,而后乎手,内前理乎已之心,外而尽乎古之法,心而致乎手之正,法而致乎笔之妙。

  一般认为,书法运作的情境及过程能使书写者产生愉快、轻松、清虑、专心和舒散等心理反应和状态。这也就是一般人认为书法可以令人达到修“身”、养“性”的心理和生理效果的原因。事实上,在书法书写时,书写者的心理准备、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以及手指灵敏都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同时,书写的整体活动对书写者身心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书写活动过程中,则强调精神专一、松静自然。这与儒、道、佛三家修身养作的受求有相似之处。儒、道、佛是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放松身体归纳精神,使身心进入静的状态。书法则是在一套规范的动作要求下进行毛笔书写,使身心进人静的状态,从面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人的松静自然和精神专注的状态。

    3.书法的健身功能

    从生理方面来看,写字要求正确的姿势,如身体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书写时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背竖、腕平,肘起。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对书法有所体悟。从心理方面看,历代书法家都强调书写前的心理准备。书写之前,不要紧张,要轻松、安详、自然,通过全身的调和,顺乎人的本性,澄心定志,调和情结,以便达到最佳的心境,这样才能把字写好。如果心情紧张或受到外界事物干扰,即使有最好的书写工具也是写不好字的。

 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中,有所谓澄心静默疗法,即通过静坐或静卧,以内忘思虑,外息境缘,精神清静宁谧,使人病气衰去的方法,适用于治疗思虑劳心过度所致病变,以及某些慢性疾病。诚如《友渔斋医话》中所记载的:“蒋先生思病,积血岁不起,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方自随。闭目叠足,默生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面沈病已霍然去体。”书法正属于澄心静默一法。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

  书写者在这种动静结合、脑体结合的运动中,达到了五脏协调、心身统一的境界,因而对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代欧阳修在其《试笔》中曾经说道:“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书法是一“乐其心的艺术、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如有人把书法的养生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因此,学习书法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深厚的意义。

4.书法的陶治情操功能

  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创作,强调内而不是看重外在形式。创作是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标准的。而欣赏者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在书法活动过程中,书写者既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也是第一个欣赏者。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书写者可以进入专一、忘我的境界,同时也远离、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郁闷,整个心灵沉浸在笔墨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级美感经验的享受。这种美感经验的享受,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滋润、充养,从而萌发对于生命的喜悦。

   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欣赏自已的作品还是欣赏他人的作品,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体验会再一次在人们的心里回味,影响人们的感受。在书法欣赏的过程中,书法作品的艺术性或者文字会对欣赏者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书写者更愉快地投身到书法创作活动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5.书法的矫正个性功能

  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隆延曾概括:“中国书法是自我审美意识表现的最高形式之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尽管在重要方面有着良好的个性与心态,在其他方面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个性对一个人之重要,正如培根所说:“个性就是命运”。所以,人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修正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曾研究出《练字矫正二十八法》在教学中很有借鉴意义,有利于培养儿童少年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成长,有利于青年人更好地掌握人生走向,有利于老年人进入更加愉快的人生阶段。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