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孤儿的你,却终其一生在流浪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但是真正的家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让你有安全感的地方,所谓“吾心安处即吾家”,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孩子虽不是孤儿,但终其一生在流浪。

腾讯新闻曾出品了一个专题视频叫《不好说特想听》,讲得是孩子向父母述职,很有意思的视角,其中第四集尤其精彩,担任时尚公关的儿子借着这次述职的机会,向高知妈妈讲述他多年的心结。片中妈妈的一句话更是揭示出当今众多亲子关系疏远的现状:为什么妈妈家不是家?

家是什么,心灵的港湾,灵魂栖息的停靠站,是风尘仆仆后停歇身心的地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但是真正的家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让你有安全感的地方,所谓“吾心安处即吾家”,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孩子虽不是孤儿,但终其一生在流浪。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有很多父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那么爱你,为何你不领情。为了你,我甚至可以献出生命,但为何你我缺日渐疏远,维系彼此的渐变成了冷冰冰的“义务”二字。

片中妈妈也在不断地发出锥心之问: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难道觉着我不爱你吗?儿子回答的时:你爱我,我知道,所有的爹妈都会说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什么意义呢,我只感到特别累。

其实片中母子都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但结果却是:本想爱你,却给了你伤害。为何妈妈的爱会让孩子特别累?为何妈妈的家不是我的家,也许这个片子能给为人父母者一些答案。

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你的阴影在哪儿”,“我是没有门锁的”。

“没有门锁”的感受似曾相识吧,哪些年被父母偷看的日记,撬开的小抽屉,拆开的私人信件……每每想到,是不是都有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片中儿子向腾讯编导讲到:你们没有感受过自己的房间从小没有门锁,是拆掉后的两个洞……妈妈会去破译你的密码,查你的手机,在你洗澡的时候推门随意进出……

在和编导讲述的过程中,他的父母没打招呼不请自来,当编导问到:他们提前说过了吗?儿子脸上面带无奈,说他们有进门的指纹,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在父母强逼之下被迫给的。

儿子接着讲到:我不夸张,我厨房有摄像头,房间也有,我得保证我在一个安全状态下且舒服状态下才觉着这空间是我的,要不然的话我受不了。

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妈妈的家为何不是我家的一种回答,因为妈妈的家缺少“安全且舒服”的这种状态。

武志红老师常讲:要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片中的儿子正是缺少这个空间,在本该私密的个人空间里,别人不仅可以随时推门而入,还可以通过两个孔随时监控里面的情况,这种感觉如芒在背,想想就让人压抑和难受。所以儿子会等他们搬走之后,把里面所有东西弄成他自己喜欢的风格。他说: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搭配东西能够给到他觉着的那种安全感。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边界不容侵犯,即使是最亲密的妈妈也不行。片中妈妈的家没有儿子说了算的这片空间,也就让儿子没有了家的感觉。

我的小A来访者讲过:她婆婆到她家住的那段时间,她感觉特别不开心,婆婆经常不敲门就径直走进小两口的房间,这让她有种严重不被尊重的感觉,和丈夫聊,丈夫一副无奈又置之不理的样子,“我妈一直如此”,小A多次和婆婆沟通,但收效甚微,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因此这件事情逐渐紧张。小A的烦恼正来源于这种原本属于她说了算的空间被婆婆所侵犯。

好好说话: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

“我只希望被理解”

片中儿子的呼喊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呼声。好的沟通,提前是尊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证明自己是对的。而现实中多少关系都被“我是对的”这种自恋所击伤。

儿子讲:我几乎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妈妈没有察觉出儿子的真实需求是希望小时候妈妈能多陪陪他。她立马反驳:不是几乎,你小学二年级就跟着我了,二年级之前我也是一周去看你一次。儿子想进一步表达的欲望被妈妈咄咄逼人的“我是正确”的气势给压下去了。

当妈妈想拉近双方关系,让儿子给她提要求时,儿子反馈:我在寻求父母帮助的时候,你总是指责我,说我主观不努力,总说错还是在我,我很累,也不敢提什么要求。

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讲过: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是一些异化的沟通方式,比如评判对错,这种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需要什么,而非对方做错了什么。

所谓沟通,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自己的某种感受和需要能被对方看到,从而进一步得到满足。而片中的妈妈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儿子的需求上,而是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儿子是错的。

小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很简单,就像做题,总有一个正确答案,长大后发现哪有那么多界限分明的对错。事实常常是,你认为的对未必就真得是对,在家庭中,和爱相比,对错真得没那么重要。

我们需要杜绝异化的沟通方式,少评判对错,多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不要为了所谓的对错,蒙蔽了我们彼此的爱。

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情、要爱的人还有很多。证明对没什么意思,表达爱才更有意义。

接纳孩子:有精彩时的掌声也要有失败时的拥抱

“我的儿子就是金子,他会承受任何东西”

望子成龙,甚至说认为儿子一定是龙,因为孩子的生命是你给予的,于其说,这是对孩子的盲目自信,不如说是对自己的盲目自恋。面对妈妈的高期待,儿子神情憔悴地说:我有时候特别需要爸妈帮我,但是我不敢说,说完错还是在我,因为你不能接受我能力有限。

有多少子女在父母面前报喜不报忧,因为怕伤了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期待。所以为了维持那份期待,他们戴起了面具,亲子关系也在这种伪装下变得日渐疏远。

我有一个同学,人特别优秀,一路走来都是焦点式的明星人物,进入中国顶尖高校读研究生时更是在蓬蒿剧场多次上演了自编自导、深受欢迎的剧目,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却得知前不久得了抑郁症,细究原因,竟是父母长期的高期待所致。她说恨父母,恨他们把自己当成炫耀的物品,为了满足期待,她只能优秀,只能成功,太累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但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更不能做到每次都能成功。所以啊,在孩子人生精彩时,父母给以掌声不难,难的是你能否接纳自己的孩子是人不是神,有能力有限的时候,在他失败的时候及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将夫妻关系放在首位

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容易对孩子期待太高。究竟是那些人呢?

是那些会把孩子当成全部,将亲子关系居于第一位,夫妻关系处于末位的人。

这种关系不仅毁坏夫妻间的情谊,也容易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

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付出的事情有所期待,所以当你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时,他的风吹草动势必会引起你内心的涟漪。这就是为何你会那么在意孩子的成败,甚至是一举一动都成为你眼中的焦点,因为人是自恋的,人总会密切关注自己付出的精力是否如期有了收获或者事情的走向是否为自己内心期待的样子。而将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你累,孩子更累,试问谁愿意承受这千钧重担呢?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里提到:理想的家庭结构,可以归到一句话上——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即,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是要第一位的,而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并且,夫妻间要有深厚的情感,她们的情感链接的质量,可以在家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所以当片中妈妈讲:我和你爸的婚姻之所以能维持到现在全部是为了你时,儿子根本承接不住,立马说我不想聊这个话题,转身就走。

在孩子的眼里,至亲双方彼此的恩爱是家庭能给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最大的信心。

你爱孩子,其实孩子也许更爱你,孩子最爱的父母关系是温和、友善的,他才对他身边其他关系包括他未来的亲密关系充满信心。所以如果真得爱孩子,先做一对恩爱夫妻,这可能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定心丸。

 

父母对于孩子来讲,是出生伊始面临的整个世界,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人生底色,是热烈洋溢还是压抑沉闷,孩子很难选择,他取决于为人父母的你,所以为人父母者,如何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需要你尊重他,给他一个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空间;需要你看重他的感受,给他真正的爱;需要你接纳他,精彩时有掌声,失败时有拥抱,让血浓于水的亲情因爱的加持而熠熠生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