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加油站之十:网络--现实之外的魅力世界

首先是放下对于网络的恐惧和妖魔化。最后,也是对于青春期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功夫要下在“网络”之外。家长们可以通过建设更好的家庭气氛,能一家人一起交流和解决线上线下的问题,能共同享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帮助孩子真地把网络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应该是五六年前开始吧,每个家长几乎都在抱怨孩子上网,内容不一:玩游戏耽误学习的,在网上交了“坏朋友”的,因为不让上网和家里闹别扭的,不一而足。如何应对这个麻烦,已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我们先换到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怎么解释自己上网。


A同学:“我并不喜欢玩儿手机,但没什么别的事可做”。



在这儿可以看出,他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填充时间。大人们可能觉得,每天学习任务那么重,实在没事儿可以帮家长干点儿活,一定要那样捧着手机浪费时间吗?但只要回头看看自己就知道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哪一个没有熬夜追剧或者不停刷朋友圈过?你就觉得所有家务都做完了,或者上班赚的钱够花了?

实际上,每个人在谋生(和其他主流要求)之外都需要其他事情来丰富生活或者自我抚慰,只是你有多少选择,那个选择是不是被允许,是不是真地有益于自己。

B同学:“我喜欢打游戏,想达到某个级别就停,但总是快到了又退回来”。



在这里,孩子追求的是成就体验,而且他已经感受到纠结---想停停不下来。想有价值感,这是每个人的需要。一个人要在虚拟世界里找,或者只在这里找,是不是意味着他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呢?网络游戏设计中有很多心理学成份,哪个地方容易放弃,用什么方式鼓励参与者,都是预先做好的。如果在孩子的实际生活中想办法给予激励,至少让他能经常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可能事情不会变得更严重。

C同学:“当然要上网了,朋友都在网上”。



这很明显是之前咱们说过的交往需求,只是不象家长们小时候是呼朋引伴在街上逛,转到线上而已。当然,我们会担心这样久坐不动伤身体,过去出去跑至少还锻炼锻炼,或者网上不定有谁可能上当受骗。但这和上网聊天并没有本质冲突,同学们还是在线下见面的多,即便纯粹的网络社团也会安排不定期的线下活动,至于被骗,随着孩子长大要教会他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将其隔绝在可能有坏人的真实世界之外。

这样看来,孩子们上网有他们自己的道理,而且那些需要也是很正常。在家长们抱怨孩子不上学或者成绩下降是因为沉迷网络的背后,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困难,网络充当了避风港和拯救者的角色。

为什么家长总是很害怕很紧张,一提网络就想起谁为了要钱去网吧砍人了,谁又被网络骗子骗去犯罪了?我觉得这是媒体渲染的结果。单纯因为网络放弃学业,和家人拿刀动枪的绝对是少数,更多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两代人观念不同等等引发了矛盾,又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导致进一步恶化矛盾,最后全输。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是放下对于网络的恐惧和妖魔化。



因为一旦你谈虎色变,立刻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想得越可怕越紧张越急迫,也就越没有和对方对话,和他一起面对困难的机会。

其次,要早关注早干预。



认真想来,每个孩子最终变成让父母很担心的样子都不是一天形成的,只是当时没有注意,或者并不在意。从开始使用网络的时候就要有相应的约束,就象日常作息要有大致规定一样,把它放到生活里,成为其中一部分。那么忽然某次跟之前不同了,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背后的原因。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该进一步约束的继续约束,不至于到最后走得太远了。

最后,也是对于青春期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功夫要下在网络之外。



就像传统文化里的八卦图,黑的多了白的自然就少,反之亦然,但如果都是一个颜色又不好看。家长们可以通过建设更好的家庭气氛,能一家人一起交流和解决线上线下的问题,能共同享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帮助孩子真地把网络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上一篇:观《哪吒》有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