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吧,幸福的内在小孩

婴儿指从出生到1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生主题是信任VS不信任,主要任务是发展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而如果在这一阶段未能满足安全感的相关需要,长大后会对人多疑、不信任、没有安全感、对关系非常执着,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特征:

 文|金尚

 

一、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1、婴儿期人生主题

婴儿指从出生到1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生主题是信任VS不信任,主要任务是发展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

若在这一阶段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比如肚饿时,有人来喂饱;受惊吓时,有人来拥抱;哭泣时,有人来安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乐观、信任他人的人。

而如果在这一阶段未能满足安全感的相关需要,长大后会对人多疑、不信任、没有安全感、对关系非常执着,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特征:

◆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想要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

◆非常需要他人的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相关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一段毁灭性的感情关系,并且表现出感情偏执的倾向.....

 

 

2、发展信任感:

抚触:

通过哈洛对婴猴代母的实验,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抚触对于人类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妈妈对婴儿身体上的抚触,会让婴儿有安全感和愉悦感。可以说,抚触所带来的愉悦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基础。

如果在婴儿期没有被养育者抚触,婴儿的世界就会感觉到冷漠和不安,成年后可能会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当被他人拥抱时,可能会觉得难受,因为这会唤起他对这个世界不安全的感受。

回应

婴儿需要通过妈妈的脸,确知自己的存在,因此当自己的每一项需要(吃、喝、拉、撒)都会有人积极响应,那这个婴儿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份确定感,“我是可爱的,我是受欢迎的”。

而如果婴儿的每一项需要,基本上没有人给予回应,那么这个婴儿的内心就会是一片灰暗,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婴儿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无意义,“我不可爱,我不受欢迎。”

更严重的一种,不仅不回应婴儿相应的需要,反而是给之于相反的回应,比如“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婴儿挫折教育”,那会让婴儿对自己有被撕裂的感觉,为将来的精神分裂埋下可能的种子。

映照:

婴儿期的人类虽然没有进入意识层面的记忆,但是情绪和细胞会记忆所有发生的一切。6个月以前的婴儿都是全能自恋的,以为与妈妈是一体,所以妈妈情绪和感觉,婴儿都会有所察觉,并引起相应的感受。

比如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在照料婴儿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幸福、喜悦、平和的心态,婴儿也会相应地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和身体的幸福感觉。

而如果一个产后抑郁或极度焦虑的妈妈,在照料婴儿的时候,双眉紧皱、哭丧着脸、双手发抖,甚至生不如死,那么这些情绪婴儿也会照单全收。婴儿也会响应妈妈的情绪,呈现痛苦的表情和身体的痛苦记忆。

3、寻回幸福的内在婴儿:

找回幸福的内在婴儿,要做自己内在婴儿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你可以对你的内在婴儿反反复复地说以下的肯定语句:

在爸爸妈妈爱的期盼中,你来了,

你是我最心爱的小宝贝,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都爱你,

无论你是男孩女孩,我都爱你,

我为你准备了婴儿车、婴儿衣、婴儿玩具,

我喜欢照顾你,我喜欢看着你,我喜欢抱着你,

你是妈妈最心爱的小天使,

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快乐无比的,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需求,

无论你要吃、要睡、要玩、要拉撒,

妈妈都积极的回应你,

无论如何,

我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二、遇见幼儿期的自我

1、幼儿期人生主题

 幼儿期指孩子1岁到3岁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生主题是自主VS羞愧,人生任务是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

若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家长的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而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自主感需要不被满足,孩子在成长中要么被过度控制,要么被过度放任,长大后就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有存在的理由

◆认为自己必须依靠别人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相关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2、发展自主感:

感情充电

当幼儿离开妈妈去探索玩具的时候,妈妈给予支持,并且孩子能够成功的探索到玩具;而当幼儿想要回到妈妈怀抱的时候,妈妈一直都在,幼儿就会觉得自己对事物是有自主能力的。

这样就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地发展好奇心和创造力。感情充电是人生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源泉,反复的感情充电可以让幼儿的探索感和亲密感得到很好的平衡,为将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养育者足够的包容

足够的包容,意味着养育者要承受孩子脱离自己探索世界时,内心的焦虑和担心;还要站在那里等待着孩子回来找自己感情充电。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并不容易掌握程度。

过于被放任去探索,又不被给予情感充电的孩子,可能反而是害怕、担心、紧张、焦虑,以至于成年后害怕去探索、害怕去创造,因为那样会失去所爱。

而过于被担心、不被允许去探索的孩子,则会感觉到被控制感、压抑感、生命活力不能展现感,这会成为这个孩子将来对世界的感受。

养育者保持情绪稳定 

这一阶段的小孩往往比较淘气,想要养育者的亲密感,而又不想被亲密感控制。比如孩子会想尽办法吸引养育者的注意,当大人来抱他的时候,又把大人推开。孩子处在一个矛盾整合期,需要把与养育者的亲密与疏远整合起来。

如果养育者的情绪较为稳定,充分接纳孩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就能够很好的处理爱与自由的关系;而如果养育者心烦意乱、攻击小孩、骂孩子,不接纳孩子,那么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在边界问题上含糊不清。

发展客体恒常性

◆就是说孩子会认识到妈妈可能会在自己身边,也可能去上班了、买菜了,但是妈妈不会消失,妈妈下班后、买菜回来之后,就会又出现在自己身边。

◆包括其他养育者,有满足我的时候,也有拒绝我的时候;有放任我的时候,也会有约束我的时候。但是我知道,他们会一直在,他们会一直爱我。

◆这个客体恒常性,说的是孩子知道了世事不完美,对成年后的影响非常大,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寻回幸福的内在幼儿

找回幸福的内在幼儿,要做自己内在幼儿儿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你可以对你的内在幼儿反反复复地说以下的肯定语句:

小宝贝,妈妈一直爱你,

当你要探索玩具的时候,妈妈支持你,

当你要回到妈妈怀抱时,妈妈展开双臂欢迎你,

你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的,

妈妈的爱和怀抱永远都在,

无论如何,玩具和爱都不会离开你。

当你说“不”的时候,妈妈支持你,

很高兴你能做自己,

我喜欢看你走路、说话、吃饭的样子,

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可爱,

事情不顺利的时候,

你随时可以回到妈妈怀抱,

妈妈的怀抱和爱,永远都在向你敞开,

妈妈会一直保护你、陪伴你。

三、遇见学前期的自我

 1、学前期人生主题

学前期是3岁到6岁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生主题是主动VS内疚,人生任务是发展出主动性、能够自主发展创造、及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若这一阶段孩子主动性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好奇心。

而如果家长未能满足孩子主动性的需要,反而对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给予惩罚,孩子就会觉得内疚,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特征:

◆害怕犯错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经常对周围的人有歉疚感

◆相关成人心理障碍:不能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周围的人际关系过分负责,不断地去讨好他人。

2、发展主动性

爸爸是孩子追求独立的安全第三者,让孩子成功地进入三元关系。

这一阶段爸爸的介入,可以让孩子从二元关系中,进入到三元关系。

这就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仅是有“我”和“你”,还有“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孩子会发现,妈妈有时候好,有时候坏;爸爸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但总的来说还是好的。自己有时候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孩子,但总的来说是个好孩子。

三元关系没发展起来的孩子,会陷入二元关系中出不来,比如成年后陷入一段控制与反控制的共生恋爱关系中,想要挣脱没有勇气,想要继续又很艰难,最终活得很痛苦。

三元关系发展得很好的孩子,心里有一个爱人,有很好的亲密关系,但同时有着对世界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勇敢地去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创造力、自我实现。

爸爸是帮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的性别参照物。

学前期孩子开始有了性别意识,认识到爸爸妈妈之间的性别差异,大多数情况下,男孩会模仿爸爸的男性角色,女孩会模仿妈妈的女性角色。对于男孩来说,会把老爸当作榜样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性;对于女孩来说,与爸爸的关系是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关系,如果老爸爱女儿,父女关系和谐,女儿长大后自尊水平也会比较高、会更加确定自己值得被爱。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孩子眼中亲密关系最初的模板,最后会被传递到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中。比如父亲对待伴侣是充满爱、彼此信任的、双方关系是亲密、有回应的,那么孩子就认为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爱一个人。而如果父亲用粗暴的方式对待母亲,行为中包含有情感暴力和肢体暴力,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为这些行为是亲密关系中被女性允许的,未来他有可能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伴侣。

父亲能帮助孩子提升拓宽世界、习得自我独立的能力。

我们说妈妈是给爱的,而爸爸是给世界的;妈妈是给安全感的,而爸爸是给创造力的。孩子与妈妈到关系,与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有关;孩子与爸爸的关系,与将来孩子的事业发展、金钱赚取有关。

妈妈对孩子问题多数是抚慰和使孩子平静下来,而爸爸则是引领孩子走向世界。一般情况下父亲的养育方式,是鼓励孩子独立、开放地面对外部世界,勇敢地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和修复力。

从长期来看,父亲能帮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无畏、更勇敢、更独立、更真诚地去发展和创造,同时帮助孩子在上学后和同伴间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出很好的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寻回幸福的内在学前期
找回幸福的内在学前期,要做自己内在学前期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你可以对你的内在学前期反反复复地说以下肯定语句:

宝贝,亲爱的小杰克,

很高兴,你越来越喜欢和爸爸呆在一起,

爸爸拥有那么多的力量和能量,

会是你人生最好的导航家,

妈妈是给爱的,爸爸是给世界的,

妈妈是给安全感的,爸爸是给创造力的,

妈妈发现,你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创造力,

妈妈要告诉你,

爱一直都在,世界也一直都在,

你拥有爱和自由,

在你得到爱、亲密感的同时,

你可以去追逐你的人生梦想、自我实现,

你的人生是幸福快乐的,

你的人生是精彩纷呈、价值无限的。

四、遇见学龄期的自我

1、学龄期的人生课题

学龄期指6岁到12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生主题是勤奋VS自卑,人生任务是习得积极向上的动力。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积极动力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接纳孩子的个性多样化,孩子将会因鼓励而变得有生命激情和活力。

而如果这一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积极动力的需要,经常严厉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者不会自觉地去做事,会产生不如他人、不配做某事的感觉,成年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特征:

◆避免参与任何需要竞争的活动

◆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深深地不配得感

◆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做事

◆与此相关的成人心理障碍: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性严重拖延,不知道要如何达到目标

2、发展勤奋感:

学校里的学业活动

孩子通过在学业活动的过程中,习得各种有用的技能,获得对各种任务的掌控能力,还有学习成绩的肯定,而这些正是勤奋感的来源,也是建立“我能”感的基础。

孩子在学龄期能够在某项科目,或某几项科目上有优势,可以让他形成对自己的基本自信。成年后就会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或者总满怀正向的希望,哪怕是暂时性的落后,也不会动摇对自己的自信心。

学校里的老师

在学龄期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权威,是比父母厉害很多的人物。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评价,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孩子对自己的期待和评价。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权威期待对学龄期孩子的深远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所授的科目;也会因为憎恨一个老师而放弃一门功课的学习。有时候,孩子还有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有可能因为老师一个不恰当的惩罚,有终生有心理阴影。

学校里的同伴

学龄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在意自己在同伴眼中的形象,会拿自己跟其他同学进行外貌、能力、行为上的比较。有时候孩子喜欢一项活动,往往是因为有其他同学参加了,想要和同学在一起;所以有时候放学了还会赖在一起踢球、手工制作等,不肯回家。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被同伴接纳,融入到儿童集体当中,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儿童社会化适应,成年后也能较容易地融入社会。而如果孩子总被同伴拒绝和排斥,就会导致孩子低自尊,成为被“拒绝的攻击性的儿童”或“被拒绝的退缩性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可能成为校园被霸陵的对象。

2、寻回幸福的内在学龄期

找回幸福的内在学龄期,要做自己内在学龄期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你可以对你的内在学龄期反反复复地说以下肯定语句:

亲爱的小杰克:

很高兴你喜欢围棋、象棋,

很高兴你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天性,

不可能项项优势,

也不可能样样喜欢,

只要你有一样是喜欢的,

你就是在发展你的天性和创造力。

世上没有所谓优生、差生的分别,

我不会阻止你与喜欢的朋友交往,

也不会拿你和别家的孩子相比,

你已经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

我别无所求,

只愿你能够尽情的在地球上参观、学习、旅游,

绽放生命的精彩,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五、遇见青春期的自我

1、青春期的人生主题

青春期是12岁到18岁的阶段,人生主题是自我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人生任务是确知“我是谁,要到哪里去”。

若这一阶段的自我同一性成功建立,孩子就会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自我实现,勇于尝试新的想法,会发展成一个喜欢自己、悦纳自己的人。

而如果这一阶段的自我同一性未被建立,家长既不相信孩子,也不引导孩子去探索,而是过早地强迫孩子进入一个他不认可的角色,成年后就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可能会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人生目标

◆不恰当的青春期行为

◆需要用外在的虚荣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相关的成人心理障碍: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凭借财物、认识多少人、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2、建立自我同一性

与自己的关系

认同自己的身体,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身体是否认同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认同自己的身体,喜欢自己身体的改变,身体的改变符合大众审美,孩子就会有一份对自我的认同;而如果自己身体的改变不符合大众审美,自己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孩子就会有“自我是谁”的混乱感。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还没发展出将来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很多时候会感觉到内心空虚和孤独,这确实会让人产生无尽的迷茫。

能很好与自己相处的人,无论是独处还是在人群,都会积极的探索自己,弄清楚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而不能与自己相处的人,会害怕孤独,总需要在人群中或与友人中,寻找存在感,对“自己是谁”的命题很容易钻牛角尖,可能会跟随同伴人云亦云、人做亦做。

与父母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很多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喜欢父母为自己做各种决定,更不喜欢父母过多管束自己。他们更看重的是,同龄人认不认同我?比如有些孩子会关上自己的房间,不允许大人随便进出;不喜欢大人买的衣服,要自己去挑选;不喜欢老爸老妈安排的活动,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活动........

对父母价值的去理想化,孩子在幼年时会理想化自己的父母,而在青春期孩子的世界里不只有父母,还有老师、同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渐渐减少。孩子还会发现,父母有时候说的话并不正确、很多领域的知识父母并不知道。孩子要逐渐放弃幼年时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某些不太合理的三观和为人世处方法,慢慢地重塑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三观和为人处事方法。

与同伴的关系

友情关系 青春期孩子的友谊,对其人格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会把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像从父母转换成朋友,

很多时候,当他们不安和烦恼时,往往会先向朋友寻求帮助,友谊同时也在塑造着青春期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孩子也会在多样化的思想、行为、三观中不断的比较、分析,最终寻找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三观。

友敌关系 青春期孩子中,还会出现互相竞争的关系,或者是亦敌亦友的关系。比如两个都是来自农村家庭、读书很努力的女孩,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把各自的优点、学习成绩在内心里,或摆在明面上的比较一番。这样的一个友敌,会让孩子在既紧张又鞭策的环境中,不断的进步。

爱慕关系  由于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发展,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孩子会对异性产生很多好奇、好感、想要接近、假装不屑等复杂的心理感觉,同时可能会在内心偷偷地爱慕一个异性,有些可能还会明目张胆的爱恋。不过,是否明目张胆跟学校性质、学校风气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3、寻回幸福的内在青春期

找回幸福的内在青春期,要做自己内在青春期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你可以对你的内在青春期反反复复地说以下肯定语句:

亲爱的杰克,

你已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很多想法,

我尊重你的想法,

事实上,你远比我想象的要聪明、有见识,

很多方面我不如你,

我放手让你去发展学业和创造力,

而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

我会站出来,协助你解决难题,                                     

你做着你喜欢做的事,

实现着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

你知道自己谁,要到哪里去,

并且给自己做了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价值无限的你,

不会因为外在衣饰的不同而减损半分,

哪怕是在一片沙砾中,

如钻石般的你,也能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上一篇:虚拟爱之疗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