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的现象,一般是指不可抑制地、反复而长时间地玩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极度依赖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快感并可能造成个体明显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上网行为。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

    一、危害身健康

相对于没有网络游戏成瘾的正常人来讲,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上网持续时间长,睡眠时间短,饮食不讲究,生活节律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作息变的没有规律,没有固定的睡眠及饮食节律,加上荧光屏的辐射作用,神经系统被电脑、手机的高频使用及自身的不规律作息损伤,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的调节和休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各种症状及疾病[5]。如头疼、耳鸣、眩晕、容易被各类传染性疾病侵袭等。由于长时间盯着荧光屏打游戏,眼睛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节,出现眼痛、干涩、眼角膜充血、视力模糊等眼部疾病,轻者近视,重者会出现视网膜脱落而突发暴盲。长期久坐,身体保持一个姿势,影响腰椎和颈椎压力持续增大,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久坐使得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增加心脏泵血负担,[5]使得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极易引发猝死的发生。

    二、损害心理健康

吸引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如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吃鸡游戏)等,其主要形式是以双方甚至多方的战斗、攻击为主要内容,游戏过程中充斥着砍杀、爆破、击毙等暴力成分,在残酷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后,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这些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人格还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极大[5],青少年会在这些游戏中模糊道德认知,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来达到自身目的方式是合理的[6], 迁延到现实生活中,就会认为和风细雨的方式不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使用暴力才是最直接最好的解决方式, 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观念,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就会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择手段的做出偷盗、欺诈等行为, 甚至会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更有甚者,有些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不能分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将网络游戏中的场景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造成惨剧[7]。2019年7月,上海市杨浦区一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将在网络游戏中习得的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延伸到现实中来,在一次上网玩游戏后与父母发生冲突,竟手持家中两把菜刀,分别抵在父亲的颈部及腰部,后母亲报案,警察到现场解救了父亲,才避免了一起悲剧的发生。

    三、人际关系受损

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荒废学业,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逐渐开始紧张,在家里,常因父母督促其做作业、管控其手机使用时间等事争吵,严重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为了保证打游戏的整块时间,严重压缩做作业时间,作业能抄就抄,能赖就赖,与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当父母进行管教时,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为了能够保证得到手机、电脑等游戏载体,不惜与父母对抗争吵,甚至拳脚相向[8]。更为严重者,直接不肯上学,整日待在家里不分昼夜打游戏,此举更加引发父母的焦虑,家庭战争爆发频率过于频繁,父母也会生出失望之心,亲子关系受到严重挑战。即使网络成瘾青少年坚持到学校上学,由于枯燥的学业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对比游戏中的精彩纷呈与鼓励性语言,沉迷到网络游戏中去的青少年会非常容易产生不适应感,对老师的管教方式产生不满,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关系紧张。同学之间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受损,由于长期的网络游戏成瘾,与正常同学相比,其关注的事物已经从如何提高学习成绩[9],如何做对学校作业变为如何在游戏中积攒技能,如何通关等事,虽说青少年普遍喜欢玩游戏,但是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关注点变得狭窄,除游戏之外与同学的共同话题变少,逐渐脱离班级集体的主流,无形中被边缘化,在同学中的被接纳程度变低。

    四、引发社会问题

游戏开发者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住顾客,增加顾客对游戏的黏着度,同时引导顾客付费玩游戏,会在游戏中设置了很多的关卡,而在通关过程中又设置了各种难度不等的阻碍,玩家通过反复练习找出内在规律性后战胜阻碍继续前进,或直接购买装备、技能等越过阻碍继续前进,在这个过程让游戏者一步一步沉迷其中。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常常需要购买装备升级通关,自己又不创造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得到充值游戏币所需的金钱,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往往会使用各种极端手段要求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当家人进行阻止不提供经济支持时,这些青少年会使用暴力手段获取金钱。比较轻的暴力是语言暴力,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会使用最恶毒的语言长时间辱骂自己的父母;进一步的暴力是打砸家中物品,如损毁家具、电器、汽车等物品,造成实际的物质损失和视觉冲击;最严重的暴力是对父母进行人身攻击。通过这三种暴力方式,在心理上给父母造成威压,逼迫父母做出让步,提供经济让其继续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去。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内部心理需求

尊重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今天的青少年早已满足了生理及安全的需求,因此,社交和尊重的需求就变得更加明显,他们的成人感逐渐得到发展,渴望与他人建立平等、互相信任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在家长、老师的眼中,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在教育中,没有考虑学生渴望与他人平等的心理,往往用一种命令、强制的手段叫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学生性格偏内向,现实生活中尽力避免过多的人际交往,在这个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对自己不自信,这样,青少年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找到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机会,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平等社交,获得尊重的需求,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青少年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感到自己在网络中游戏中找到了平等,获得了尊重,可以与他人自由的交流,情感也得到了寄托。因为在网络中,获得别人关注的方面主要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比如高冷风格、幽默风格、哀怨风格等以及思想的碰撞,对游戏的熟悉度、段位、玩游戏水平的高低等,在现实中较为看重的人的整体素质被模糊处理了。由于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缺少应有的判断,他们会逐渐得依赖网络,现实世界中情感得不到交流,性格也变得孤僻离群[10]

成就感的需求

网络游戏非常容易让人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在网络游戏开始阶段,玩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不同的人物,过程中又能不时的得到奖励,发现宝藏,通过与其他人对战,游戏系统会赋予玩家更高的级别,在虚拟世界中对应不同的地位,成功来的如此畅快。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往往有着这样的经历: 他们在学习上遭受到挫折,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顺心,[11]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而网络游戏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空间,这里根本不看重成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简单直接,不用担心自己不善社交这一弱点, 在网络游戏中,每一次升级,每一次发现宝藏,每一次胜利,都能让青少年体验到成功感,体验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快感,现实与网络给青少年一片很有差距的空间,根据趋利避害原则,这部分青少年会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二、网络游戏自身的特性

网络游戏的粘黏性

网络游戏在一开始进入时,起点非常低,所有玩家都能在极短时间内轻松通关获得成功,在强大的成功感的刺激下,玩家会继续下一关的闯关游戏,逐渐的关卡难度小幅提升,当玩家已经完全进入角色时,会碰到较大难度的关卡,出于前期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和好胜心的驱使,此时玩家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游戏规律,只需要多付出努力就可以通关。此时,玩家已经不知不觉落入了游戏开发者的陷阱中,对游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随着通关难度的增大,玩家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也逐渐加大,同时获得的成就感也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玩家进一步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通关过程中惊险刺激带来的兴奋感,对游戏的黏着度进一步加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永远都有同路人,玩家不需要刻意寻找或等待某一特定的队友组团打游戏,这种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游戏角色的便捷性,也加大了网络游戏对玩家的吸引力。另外,网络游戏收费不高,青少年玩家在巨大的诱惑力和相对较小的经济代价的共同作用下,极易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社交、健身等时间,而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去,逐渐成瘾而不自知。

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每一名参与游戏的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角色,人们不能够通过角色追踪到电脑前操控者的具体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让玩家能够释放出潜意识中的欲望、苛求以及被压抑的,现实生活中不被允许的意念,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通过任何可能的手段获得升级和力量,无需担心道德层面的约束。在游戏中,玩家通过虚拟角色来提高技能获得更高等级,之后,可以对低级别的玩家发号施另,担任某一团队的领导职务,还可以对低级别的对手进行屠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获得权力和屠杀的快感,在游戏中都能够得以实现。网络游戏的虚拟性让遵循快乐原则的潜意识得到极大的释放,使得青少年进一步将网络游戏与快乐体验紧密相连,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三、家庭方面

亲子关系不良

不良的亲子关系也很容易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PCRR),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分为5种态度,10个类型。五种态度包括:支配、拒绝、服从、保护以及矛盾的状态。10个类型包括:积极拒绝型、消极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盲从型、不安型、干涉型、溺爱型、矛盾型以及不一致型[12]。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模式让很多父母无法长时间与孩子亲密接触,时刻陪伴孩子成长,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也就大打折扣,这种状态下,孩子会出现对父母的拒绝。原因是孩子儿童期在父母处获得的亲密感较少, 到青春期独立意识发展后,就会使得亲子关系更加疏离,父母子女之间交流匮乏,缺乏共同语言,青少年对于家庭的归属感淡薄,转而向网络游戏寻求共鸣及归属感。其次,由于中国父母大多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在平时对子女的教育中严厉有余温柔不足,容易出现严格型、期待型亲子关系,这类型的不良亲子关系容易引发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抱着与父母对着干,就是不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如愿的心态逐渐沉迷到网络游戏中去;再次,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现在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也是两个孩子,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精耕细作,投入了过多的关爱和关注在孩子身上,溺爱和不安型的亲子关系由此产生,这类型的不良亲子关系,在养育过程中逐步使得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表现为任性、自律性差,在这种不良亲子关系中长成的青少年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场所,不良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或放纵,任其自然发展,毫无规则和约束可言,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且为所欲为的习惯,这种学生在家里受到大人的溺爱,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一种比较冷漠、高傲的性格, 因而在学校里很难与他人交往,缺少朋友。 在接触网络之后,从虚拟的网络时间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他们往往热衷于聊天、玩网络游戏,并从网络游戏中体验志同道合的同伴乐趣,对网络游戏形成依赖。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批评指责多,认可鼓励少,对孩子各方面要求非常严格,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 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为了缓解焦虑,该类学生转而到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体验被鼓励被支持被认可的快感,体验付出努力后得到较大回报的成功感。有的家长对自身要求不高,回到家后立即长时间在电脑前或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逐渐对网络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弱于成人,一旦长时间接触网络游戏就极易沉迷于此。有的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父母死亡或离异,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家庭时,孩子的身心往往不能得以平衡发展[14],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感受不到完整家庭该有的和睦温暖的氛围,这类孩子容易出现自卑、怨恨等消极情绪,为了掩盖其自卑心态,该类学生常常会通过玩网络游戏,从网络游戏中通过打怪升级获得成就感,从而抵消其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感。

    四、学校方面

随着教育的普及,青少年群体主要集中在学校里。由于我国教育方式和教学评价体制的不完善,现如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中专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首先,学校教育功利化现象明显,以上海中小学教育为例,小学阶段,上海的公立小学尚能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也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到初高中阶段,无论公立学校或民办中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上心仪的学校,而中考、高考招生的考试科目和比分是固定的,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按照考纲要求努力学习指定科目,至于其他自己感兴趣学得好但是在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所占比分很小的科目就被忽略,而指定的文理科目的考试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兴趣学得好,那些对指定科目不感兴趣或学的不好的学生,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而青少年时期的一个人生课题是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时期的孩子试图将自己的多方面

——智力、社会、性别、道德等整合起来,达到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行探索和定位,如果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无法很好的定位自己,青少年会寻求其他途径,最简便易行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去,逃避现实,在游戏中定位自己。其次,课堂教育方式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国学校里的课堂教育基本上以教师讲课为主,老师在上课时直接告知解题思路,强调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压抑了其本身的内在驱动力,这些被压抑的驱动力需要得到一个发泄的途径,网络游戏很好的承 接了这个部分,网络游戏的设置是让参与者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努力升级打怪获得相应的报酬,或得到新装备,或闯关成功,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多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内在驱动力的强弱和投入的精力、时间的多少。再次,学校教学内容枯燥,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学校里的好多课程都是以纯粹的理论为主,对于纯理论的知识,学生仅仅只停留在知晓的层面,没有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更不要说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而网络游戏不同,当青少年在游戏中获得一个技能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学到一个知识点后,会在游戏中有真实的情景反复使用这个知识点,并且通过熟练使用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形成自己的感悟心得的同时也获得成就感,相比于学校纯理论的授课模式,网络游戏更偏向于操作和实践。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来说,学校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单纯接收理论性知识就会很困难,两相对比,自然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中去。

   五、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也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一个推手,专家指出,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根本性的管理措施,网吧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乐土。另外家庭电脑的普及也让青少年有了更多上网,接触网络游戏的途径和机会,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青少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打游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这些便利条件进一步加重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进入青春期后,学生更倾向于与同伴保持亲密接触,逐渐疏远父母,这一倾向使得青少年非常看重自己在团体内的角色定位,害怕被孤立和边缘化,当青少年所处的小团体内热衷游戏时,即使一开始不喜欢玩游戏的学生,为了融入群体,也会选择接触游戏并努力提高打游戏的水平,久而久之容易成瘾。社会导向问题也是青少年容易网络游戏成瘾的一大因素。现今电竞游戏已成为一项体育赛事且得到大众认可,青少年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容易将职业的电竞比赛等同于普通的网络游戏,他们会将自己长时间打游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行为说成是正当的电竞比赛,认为老师、父母思想过于陈旧不能接受新事物,因为有了电竞这个项目做挡箭牌,青少年在玩游戏时原本内心存在的一点负疚感也荡然无存,这一新生的体育竞赛项目使得更多青少年理直气壮的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到游戏当中去。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建议

    一、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体验被尊重感

家长和学校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尊重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改善教养方式,不能用教育小学生的养育方式来对待青少年。作为家长,可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认知,认识到孩子已经脱离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入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与成人平等对话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对独立思考的需求、对交友的需要大大增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放弃大包大揽命令式、保姆式的养育方式,而采用倾听、合作、理解、包容等方式来替代,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多探索、多思考,引导孩子正确交友,对孩子不正确的做法不进行直接暴力式的干扰,而是采取讲道理、隐喻、分析利弊等方式让青少年自己领悟加以改正,使孩子在家庭中充分感到平等,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鼓励,被以成人的方式对待。学校教育中也应适当减少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增加启发式、探讨式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体验到被尊重、被重视的的感受。

获得成就感

家庭和学校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比如篮球、舞蹈、社团等活动,发展青少年的多元化爱好,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增强信心,不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在遇到挫折时鼓励其找方法、谈感受、再坚持,回顾努力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增强其成功感受,使青少年认识到,即使在学业上暂时落后的情况下,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很突出很优秀,当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有成就感后,对网络的依赖就会减小。

    二、改良网络游戏

减少网络游戏粘黏性

最让青少年沉迷的是网络游戏中的升级通关制度,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在游戏中设置了一定的难度,鼓励玩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游戏技能或者购买技能装备后升级通关,增强玩家对网络游戏的粘黏度,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在网络游戏的设置上做一些改良,比如,提高游戏初始阶段的准入门槛,让青少年在进入该游戏的开始就遭遇较难的考验,这一操作可以让部分青少年知难而退,认为自己不是适合的玩家,不适宜玩网络游戏。在每一层级的升级通关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难度,加大技术练习的时间,增强操作角色的难度,使青少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体验挫折感,反复体验后对网络的粘黏度就会减弱。另外,可以对网络游戏的参加人数加以限制,减少玩伴的选择性,不能形成众多游戏玩伴,减少合作与竞争的快乐感受。还可以提高网络游戏的收费环节,增加收费额度,青少年因为没有经济独立能力,一般情况下大额支出需要通过父母,当需要使用大额货币购买装备时,青少年会产生顾虑,如果不买,就不能进一步升级通关,这样对游戏的感受度及粘黏度会大幅下降。

设计和开发教育游戏或团体游戏软件

开发教育游戏这一对策,就是要把游戏当作教育的工具,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的内容和任务中去。[15]可以将常规游戏中升级通关的模式移植到教育游戏中,让参与教育游戏的青少年在使用过程中通关升级获得类似常规游戏中的成就感,第一类教育游戏可以结合认知疗法设置,让青少年在玩教育类游戏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接触诸如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在参与常规网络游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多次重复,使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逐步调整偏差的认知,从而逐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二类教育游戏可以结合厌恶疗法实施,表面上看,它和常规游戏一样,也是组团攻击、攻打关卡、消灭对手,过程也比较刺激,只是将同一款游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奖赏少而惩罚多,青少年玩家在这类游戏中体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挫折感,久而久之,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依赖感减弱,达到认知和行为上对网络游戏脱敏的目的。

    三、家庭方面

建立规则加强交流

对于家庭过于宠爱的青少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增强规则意识的建立和遵守,增强感恩教育,在和家人的互动中感受被尊重以及如何尊重他人,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这种平等意识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克服孤傲、冷漠的状态,使其容易在学校里改善人际关系,交到朋友,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和依赖感,减少其到网络游戏中寻找所谓的志同道合,从而减少其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和沉迷。

倾听孩子心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身为自己的子女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把孩子看作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之上。当自己的子女找自己沟通时,家长更应该耐心地倾听,同时给孩子抚慰,并且指明方向。在家庭生活中,无论是上网、学习或者其它问题,家长都应该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真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多给予孩子精神生活上的一些关爱。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出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家长要正确引导网络,发挥网络对孩子的积极作用,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

给予孩子宽容与关爱

相关研究表明,不少青少年正是由于来自于父母的巨大压力,所以会在网络中寻找发泄途径,进而迷恋上网络游戏。如果家长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其指出网络游戏的危害,命令孩子远离网络游戏,用沉重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在孩子不遵从自己意志时采用各种手段阻止其上网玩游戏,只会僵化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是使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鼓励,宽容与接纳,从而更进一步将孩子推入到网络游戏中去。作为家长,尤其是专制型的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情变化的根源,看见孩子的渴望与诉求,学会正确的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比如,看到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沉迷时,可以尝试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着迷,在游戏中孩子获得了什么,提出自己对其沉迷游戏的担忧,问问孩子对自己将来的打算等等,一起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其远离网络游戏,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网络成瘾的孩子对自己都有美好的期待[16],如果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宽容和关爱,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会更容易从游戏中走出追寻自己的梦想。

调整家庭教育模式

家长可以先分析自己的教育模式偏向于哪一种类型,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到合理是水平,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阻止孩子为了父母的期望在学习,当达不到期望值时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同时,父母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夫妻间多交流沟通,多体贴谅解,相互关心爱护,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对于丧偶或离婚的家庭来讲,负责与孩子相处的长辈要保持平和、积极、阳光的心态,尽量在孩子面前淡化人世的疾苦,平稳处理大人之间的事情,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现实,分清哪些事情属于自己需要负责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无能为力且不需要负责的部分,找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并加以利用,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卑、嫉妒、懦弱、偏执、敏感等心理问题。    

    四、改善学校环境

丰富多样化教学

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改变单调乏味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在原有授课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启发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可能多的增加社会实践和实验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让获得知识的途径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平时教与学的过程评价,不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多方面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加强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是非辨别能力,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学校的机房定时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一定上网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网络、利用网络资源[17]。同时,还要对学校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比如:运用防黄、防游戏软件,硬盘锁定或专人管理等方法。有效控制青少年学生访问黄色网站,游戏网站。要让他们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要在学生刚接触网络或在对网络尚未成瘾的时候就进行网络防范教育,要用生活的事实告诉学生:沉迷于网络对自我的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讲解网络游戏机理。学校要设置专门课程,向学生讲解网络游戏的产生本质上是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后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讲解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的设置原理,教授学生自己开发一款简单的小游戏,帮助学生解密网络游戏的神秘面纱,从而降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三、提供专业心理疏导

学校要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个性、价值观、情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老师要针对这些认知出现偏差的学生开展团体式心理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偏差的认知,使得学生逐渐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危害,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习得正确使用网络,合理控制网络游戏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达到青少年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享受网络游戏带来的欢愉,却不沉迷的目标。

    五、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国家立法

法律能够有效且最大限度规范网络行为,对网络游戏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也能起到强制性作用,遗憾的是《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19年7月23日废止,也就意味着目前情况下,国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开发运营的法律规范性条文,但这并不是说网络游戏将脱离所有约束,可以野蛮式发展,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网络游戏开发的内容、实名制登记、防沉迷措施等具有审批功能。网络游戏的广告必须要符合《广告法》的规定,网络游戏的安全性、纯洁性、网络游戏中对个人信息搜集等方面也必须符合《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即使如此,为了保护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仍呼吁国家能够出台针对网络游戏的相关法律条文,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发达国建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美国到现在已经有4部法律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游戏的侵害[17],禁止儿童接触只有成人能接触的相关网络游戏,我们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网络游戏容易成瘾这一现象建章立法,用法律的强制性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使用网络游戏区分开来,为儿童青少年开辟一方网络游戏的净土。

    (加强网络游戏开发商的管理

游戏开发商要综合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强调网络游戏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要立足本国文化,将中国丰富的人文、历史融入到游戏中去,通过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的游戏,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网络游戏本质上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网络游戏的开发商也有文化工作者的特性,要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同时突出网络游戏对玩家正确的引导方向,网络游戏内容要积极健康,暴力场景的呈现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在开发网络游戏的同时加强防沉迷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对仅适合成人的网络游戏要设置隔离措施,严禁儿童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此类游戏。要在设立实名制注册登记的基础上加上人脸识别,保证注册人与实际玩家是同一人,避免青少年通过其他途径用成人身份证注册后,进入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游戏当中去。要尽可能多的设计时间短,内容健康绿色的休闲类游戏,真正起到在紧张学习、工作之余休闲放松的目的,对内容火爆刺激,关卡多,需要长时间完成的游戏,要对玩家设置闯关限制和时间限制,每天最多能在规定时间内闯一定的关数,既满足玩家寻求发泄、寻找刺激和成就感的心理,也有效阻止了玩家长时时间浸泡在网络游戏中,逐渐上瘾的风险。要建立行业协会,不断加强行业自身的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方向,规范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

加强对网络游戏代理商及运营场所的管理

首先,游戏代理商在代理某款游戏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所代理游戏的内容、风格、暴力程度等进行评估,在推广游戏的过程中要严格做好实名制注册登记工作,监控玩家尤其是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的时间、频率等,对上网时间长、频率高的未成人玩家进行限制。

其次,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严格网吧实名制的落实,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要加强对进入网吧的年轻人着重核查,防止青少年冒充成年人进入网吧玩游戏,对发现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另外,要加强对手机端网络游戏的控制,对游戏APP和小程序要设置防沉迷系统,在手机上连续长时间玩游戏的玩家将被强行退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既要通过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也要通过国家立法和加强网络游戏开发商、代理商和运营场所进行防控,从而让青少年既能够在游戏当中获得快乐,同时又不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面对患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疗法和脱敏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手段来让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达到摆脱网瘾的目的。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社会舆论能够影响公众心理变化,主流媒体可以加强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在大环境的感染下,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也可以深度报道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生活现状,向大众展现沉迷网络游戏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使得青少年能够明确的知道什么是网络游戏成瘾以及成瘾后生活面临的巨大改变,以前车之鉴警醒自己。还可以宣传如何正确使用和看待网络游戏,让青少年意识到网络游戏的产生,其主要的功能是让人们在辛苦工作和紧张学习之余的放松消遣,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度上网打游戏有百害无一利。另外,媒体可以就电竞比赛和网络游戏成瘾做专题报道,向公众展示电竞选手打游戏和普通大众打游戏的区别,使得青少年及家长能够明确二者本质的不同,纠正青少年认为自己打游戏时间长就能够成为职业选手这一侥幸心理和错误认识,相信多管齐下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状态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5

[2]李弘扬,张云鹤,刘贺,嵩钰佳.网络游戏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发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5):110-112.

[3]贾海艳. 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7.

[4]教志明. 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徐运. 住院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血清Hcy、UA、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及食物不耐受情况的探索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6]曾哲. 网络游戏沉迷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喻承甫,刘莎,吴涛,张卫.父母体罚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92-98+191.

[8]貟佩红. 父母体罚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关系的内外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9]张国华. 网络游戏体验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4:2.

[10]束丽文. 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1]林泽炫. 网络游戏成瘾职校生对消极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6.

[12]李艺.浅谈初中生亲子关系不良及调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3):42

[13]林悦. 父母忽视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希望和性别的作用[A].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8:2.

[14]徐美敏.不良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影响[A].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15]邢丽红. 网瘾青少年大脑突显网络异常的影像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