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爱, 是无条件的吗?

周末陪儿子看了年初大热的影片《奇迹男孩》,故事大致讲了一个生来异于常人的丑小孩(奥吉),凭借自身优良的品行和人性化的家庭教育,从一个被歧视孤立的插班生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生的历程。故事的主角是这位坚强的男孩儿奥吉,而我,却被朱莉娅罗伯茨所扮演的奥吉妈妈深深折服。

 


                                       

        周末陪儿子看了年初大热的影片《奇迹男孩》,故事大致讲了一个生来异于常人的丑小孩(奥吉),凭借自身优良的品行和人性化的家庭教育,从一个被歧视孤立的插班生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生的历程。故事的主角是这位坚强的男孩儿奥吉,而我,却被朱莉娅罗伯茨所扮演的奥吉妈妈深深折服。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伊莎贝尔(奥吉的妈妈)原本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可是阴错阳差有了面部缺陷的奥吉。从出生开始,奥吉大大小小几十次手术,无法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她选择了在家全职陪伴奥吉的成长和教育。奥吉十一岁了,妈妈决定让他插班到普通学校上学。奥吉准备好独自面对这个嘈杂和世俗的社会了吗?并没有。看他戴着头盔走向学校那瘦小的身影,妈妈忍不住靠在爸爸肩上哽咽。 

 

      然而,就算多么心疼和不舍,也要把他推出舒适圈,让他自己去面对。每个孩子注定都要独自经历成长的孤独,才能开始真正的蜕变。

     

     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提出,7-12岁的儿童期,人格形成的主要场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勤奋感VS自卑感。孩子用从学校学习和与人交往中获得“自己有用”的勤奋感,来对抗生活中挫败和别人的嘲笑带来的自卑感。如果他们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进入青春期。



       剧中小奥吉戴着挡脸的头盔忐忑地走入学校,最后跟兄弟们一起踌躇满志地面对着广阔天地,这份初期勇敢自信的人格形成,无疑归功于妈妈坚决的放手。

 

 

 

 家庭给予孩子勇闯天涯的武器:无条件的爱

 

有人说,我也知道要放手啊,可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没出息闯了一圈一事无成怎么办?过去,少林弟子学成下山行走江湖,师父都会给一本《xx秘笈》,而爸爸妈妈们,你们能给予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

 

经常听有父亲对儿子说“在学校打架,打输了就别回来”;经常听到有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上班已经很辛苦了,每天还要给你烧饭烧菜检查作业,你要珍惜妈妈的劳动,珍惜妈妈的爱……”。

 

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表达的是最深的爱,希望你独立希望你好;而在孩子的耳中,这些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打架打输了,我就不爱你了;如果功课不好了,我就不爱你了。这世界本就不完美,孩子也不完美,遇到挫折失败,打架打输了,考试考砸了,有负面情绪了,父母也不能抱持,他能去哪儿呢?

 

卡尔.罗杰斯先生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写道:个体内部拥有许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基本态度与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这些资源都会被调动起来。简单地说,父母只要给孩子营造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的氛围,孩子自己就拥有向“好”的能力。让我们来看看奥吉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吧。

 

01

无条件的共情

奥吉因为长相丑陋在学校里被嘲笑被“冷暴力”,回到家里,他愤怒,摔门,对每个人发脾气。妈妈耐心等他一人在屋里冷静下来了,才拉着他的手跟他说话;爸爸则带领全家一起讲每个人今天的遭遇,全家人对奥吉的情绪都是小心翼翼细心呵护。奥吉的爸妈真正做到了共情,体会到了奥吉的感受。

 

而我们经常会想“因为是爸妈,所以给孩子时间静一静。但以后呢?接触到真的社会,谁会这样惯着他呢”“不能惯着、宠着,要让孩子多受苦,多体验社会生存的不易……”这是很多父母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可是,当挫折来临了,我们就不能再跟挫折站在一起去打击孩子,而要跟孩子站在一起面对挫折。引导孩子调节坏情绪,而不是把坏情绪统统丢回给他要他忍住,坚强,懂事点。对啊,你只有真正像孩子感受到的那样去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他才会跟你敞开心扉。

 

02

无条件的接纳

在学校遇到挫折后,奥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他似乎也觉得自己是个怪物。孩子开始自我怀疑,此时爸爸妈妈给予的,是无条件的接纳:

妈妈说:每个人脸上都有不同的印记,它告诉我们去过哪些地方,这绝不是丑陋的。我是你妈妈,我的话才最重要,因为我了解你。

爸爸说:或许你讨厌自己的这张脸,但我很喜欢,因为这是我儿子的脸。

 

是啊,奥吉的脸在世人眼中,或许是丑陋的;但他从爸妈的眼中看见自己,看到一个最真实的却被全然接纳的自己,他开始不再认为自己是个怪物,而是接受了自己是一个特别的小孩。“有了这份接纳,让他感觉到即使要面对一个不友好的世界,也总有一个地方,永远向他敞开,永远允许他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孩子有时会偷懒会畏难,会犯错会退缩,他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loser,会混淆认知,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如果爸爸妈妈告诉他,我们接纳你并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个,也并不是最勤奋的那个,但你永远是爸爸妈妈最爱的那一个,我们眼里最特别的那一个,孩子一定会感受到你给的力量。你认为父母接纳了孩子的不完美,他会转头缩回房间里睡懒觉打游戏吗?不,只有不被认可不被接纳的孩子才会选择逃避。

 

真诚的接纳,对此阶段孩子的影响甚至大过于物质的富足和长久的陪伴。



有了爸爸妈妈爱的支撑,孩子才有勇气去探索他不熟悉的世界,改变认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糖果。这份童年时期的自信,或许是一次不错的考试成绩,或许是一次运动会的短跑冠军,或许只是同学的一声赞许,回答老师提问时的一点点小发挥,认识了新朋友……成长的道路上弥足珍贵。



03

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

 

有人说,这无条件的爱,不成了溺爱嘛,“慈母多败儿”,这么宠着孩子不翻天了嘛。事实上,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中,“天”永远在;只有你认为自己是天,才会害怕“翻”。无条件不代表无边界,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哪些是父母的事,奥吉的家庭给了我们一个范本:

1,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应当在大事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权威,比如奥吉是否上学这件事。

2,学校是孩子的场域,家长绝不涉足:准备万圣节服装,参加戏剧社团,期末作业项目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完成。

3,尊重家人。奥吉因为不愿与父母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情愤愤离开餐桌,留下面面相觑的爸爸姐姐和妈妈。妈妈等他情绪稳定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不是离开餐桌的正确姿势。

4,这世界不是全部关于你:当奥吉听到好朋友在背后议论自己,他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怒。这时,姐姐告诉他,如果你想当普通小孩,世界就是这么糟糕,你必须适应规则,这并非是只有你一个人的烦恼。对啊,极端自我的孩子必须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边界: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每个人都会遇到失望和无奈,但这并非都是因你而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调整认知,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而这一切,需要孩子自己去领会。

 

 

中国人崇尚孝道,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价值,但都离不开一个字:爱。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叫“原生家庭”,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或多或少都跟自己一路成长的经历有关,夜深人静面对自己内心的爸爸妈妈们,是否也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孩子的不完美呢?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通过真正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带给自己孩子一个有爱并会爱的原生家庭,多好。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