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情感堵塞——吴谢宇案的启示

“我家孩子上高中了,最近成绩急剧滑坡,现在越来越焦虑,我该怎么办?他们可能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如同吴谢宇的母亲,却对亲子关系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感知。吴谢宇一案再次证明,如果一个人,并非来自父母关系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表现得十分优秀,往往是一个伪装的假象,完美常常是一个陷阱。这或许是吴谢宇会犯下弑母的原因。

“我家孩子上高中了,最近成绩急剧滑坡,现在越来越焦虑,我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厌学,每天抱着手机,这样下去,普通大学也上不了,怎么办?”

“我发现我家孩子撒谎,还有偷东西,我都不知道怎么会这样,你说我该怎么办?”

常常在微信里看到诸如此类留言,有时候甚至一堆语音和图片。除了这些刚呈现出来问题的情况,还有许多已经发展成退学、抑郁、强迫症状的孩子。

一位强迫症的孩子说,他非常理解那位从桥上跳下来的孩子,他自己也许多次想从楼上一跳了之,甚至有一次也同样想从高速行驶的车中跳出来。如果那个时候再加一点刺激,自己就可能真的做了。

父母常常不明白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他们可能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如同吴谢宇的母亲,却对亲子关系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感知。

吴谢宇一案再次证明,如果一个人,并非来自父母关系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表现得十分优秀,往往是一个伪装的假象,完美常常是一个陷阱。

人是天赋和环境的产物,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一个人是在与周遭环境不断的互动之下,发展出自己的各种能力及品性,而至关重要的是他与父母的关系,包括在胎儿期、婴儿期以及幼儿期的这些早期经验,会对其日后的成长及性格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本身、父母的关系或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任何一方面的不和谐,都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人类与生俱来有些基本需求,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取决于他所有基本需求获得满足的数量与质量。当他的需求得到持续而充分的满足时,他会获得有规律的轻松感和正面体验,如安全、可靠、信任、自我价值、信仰和希望。反之,当需求未获满足,或只是有限地获得满足,都会导致自信缺失、恐惧、猜忌和怀疑,如果某个时期中特定的愿望和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并形成负面的创伤体验,那么人就会在这个时期停滞不前。

而在安全生存的需要之外,情感的需求是常常被成人们所忽略的。许多父母根本不了解情感对婴儿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父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其他人养育,甚至远离父母身边,这样的成长过程常常给孩子造成情感压制的创伤。

小时候请保姆带孩子,当孩子长大后,保姆就会离开去到其他家庭。对于从小主要由保姆带大的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从小建立的情感依附没有了,而且,他还不能自由地表达这种痛苦,因为孩子非常清楚那样会伤害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种情感断裂的痛苦和情感压制的痛苦交织之下,有时甚至会发展出心理问题。

“我们不会接受这样的你!你的需求和感觉都有问题。你只有满足了我们的愿望,我们才能认可、接受、支持你”。

父母若按照上述模式要求孩子,孩子的基本需求是得不到充分的,或者哪怕是一般的满足。这种方式,只能迫使孩子背离自我的本性,放弃自己独特个性。这意味着,孩子不能在友好而有益的社会氛围中根据自己内心的准则自由成长,而只能根据既定准则和要求被扭曲着学会适应。这种环境下是无法养育出健康的人的。这里所指的“健康”是:坦率、诚实、独立、批判性分析能力、肯定自我社会地位、创造性能力以及反对多数派的勇气。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表达情感,常常借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父母不敢也不会应对孩子的情感,面对孩子的正常表达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张皇失措。更为奇怪的是,孩子在欢乐和喜悦时也会受到压抑暗示,好像大人疲惫不堪时,孩子也就无权愉悦。

渴望爱与被爱的孩子通常会变得非常沮丧,因为父母既不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也无法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从何而来。父母在缺乏爱的能力的同时又不自知。

强制孩子表达,只能摧毁孩子自发的爱,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方法了。

“安静点。”

“想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闭嘴”。

“勇敢点。”

“别烦人。”

“还不够努力。”

“要尊敬大人。”

“要专心,要听话。”

“别调皮。”

“别高兴太早。”

“别得意忘形。”

“别骄傲。”

被要求勤奋,有所成就,服从成人的管理,懂得感恩等形式的打击和控制,只重成绩的教育评价体系等,都是扼杀个性,摧毁个人意志。孩子天生的独特性、创造性,以及情感的自然流露,被一点点蚕食掉,取而代之的是“目标明确的奋斗和成功。”父母和社会根本不听取孩子的独立见解和不同声音,也顾及不到他们的改变和发展。

大部分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们没受过爱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爱”,很少真正懂得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不得不学习讨好大人,只有听话、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表扬等,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总之,获得爱的前提是先付出,才有可能免于暴力、呵斥与伤害。

几乎大多数父母患上了情感缺乏症,若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及理解的能力,后果十分严重。当他们与孩子建立不起亲密关系时,孩子被培养成小大人。情感疏离和冷漠的父母,只会培养出丧失童真后的或者情感极度匮乏的畸形人格。

不少父母会喋喋不休地唠叨自己的艰辛劳作,试图让孩子感恩。这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暴力,其的后果与棍棒教育暴力更为严重,因为与棍棒教育的家庭相比,孩子更难识别自己童年的不幸福,更少机会看到父母的真面目。

一个孩子看完《何以为家》后,对父母说,虽然我们现在物质条件与电影中不同,父母对孩子的理解程度有何不同?

对于大部分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恐惧是正常的,愤怒是合理的,疼痛是必要的”恐怕是天方夜谭似的理论。孩子的情感若被压制,他们也很容易陷入迷惘,因为他无法信任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为了克服这种迷惘,他们只得将已知的事物深藏于心。就这样,我们的孩子被压制和分裂的情感牢牢地控制,使得他们苍白无力、受阻碍、受约東,看起来冷漠、焦躁、易怒,或者是安静颓丧、羞于交流。

 情感的匮乏和堵塞会导致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不断地伺机寻找发泄口,或者强迫自己找到种能起替代作用的代偿,但它却无法给予内心真正的安宁和放松。

关于情感,我们的文化普遍盛行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克制和压抑被推崇为一项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常常看到诸如“能让他人舒服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或“情绪高手才是真正的高手之类”的标题文章。我们是一个情感受压制的民族,我们习惯冻结了自己的情感,任情感堵塞状况支配并决定着所有的生活。表现真正的情感,坦露内心的想法,则被视为危险和幼稚的事情!母子间的亲密关系如何?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如何?这些带着生活品质的重要话题却属于禁忌话题。

正常情感接收和表达的过程总被中断,就会淤积大量的情感,一旦失控,后果难料。而当一个人缺乏情感,容易导致缺乏同情心,这正是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根源。这或许是吴谢宇会犯下弑母的原因。当一个人内心的情感封存了,再也无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后,就没有了能够阻止他

人的情感匮乏了,也会寻找代偿,因此对权力、成就、象征物产生巨大的渴望。因此大量父母宁可不停地工作着,用成功的表象掩盖日后将会浮现出来的真正麻烦,即脏器衰竭、精神抑郁、高血压或者其他身心疾病和家庭教育的失败。

长期情感堵塞的使人们不明白自己的渴望到底是什么,能感觉到的只是不舒适、不满和沉闷,长期以往,会损害一个人的同理心,感知力,最终出现明显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父母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还会因为感受的不同,反过来指责孩子不懂事。

如果父母能够共情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发展得更好,就更可能给予别人理解和支持。而情绪暴躁、经常使用暴力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就较少发展出同理心。当别人不快乐的时候,他们会更容易表现出恐惧、愤怒,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也就是说,父母的同理心,会潜移默化地发展出孩子的同理心。如果父母缺乏同理心,就很难培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沟通,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仅关乎幸福,还关乎安全。前不久报道的长沙2岁女童因5岁男孩恶作剧坠亡的消息,过几天,网络上又传出晋江5岁小男孩把小狗扔进烧金盆,活活烤焦的视频。视频中,小男孩把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狗扔进烧金盆,然后转身蹦蹦跳跳地离开。一条鲜活的生命,成了熊孩子作乐的工具。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要培养孩子富含同理心的善良、自律,父母需要首先成为有同理心的人,要学会表达情感与有效沟通。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