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完美的妈妈

心理学家从不鼓励全能、完美的妈妈,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做一个好妈妈,而不是做一个完美的妈妈,我们接受并尊重孩子的个体选择,同时能够理性对待自己被孩子与自己的疏离,因为我们彼此都需要更大的空间。

一个妈妈向我诉说孩子最近越来越难管了,让他做点课外的辅导题都要催促半天,做题磨磨蹭蹭的,效果也越来越差,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就越不听话了。听到这些话,让我想起了温尼科特提出的 “足够好的母亲”的理论。

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good-enough mother),这里的足够好,其实指的是母亲是不是能够在孩子被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同时当孩子不再是婴儿的时候,母亲能够在孩子渐渐独立的过程中适时保持距离,让孩子根据自己不断增长的能力应对周遭的变化。

“足够好的母亲”是指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

在《心理访谈》中,杨凤池说:母亲有两种,一种是好母亲理想的母亲,一种是不太理、想不太符合母亲条件的。好母亲是什么样的,因为心理学里专门有一个词汇叫good enough mother ,就是足够好的母亲才是好母亲,要给孩子好,而且还得有够,你给少了叫不够好,你给多了就过分的好,给多了跟给的不够,对孩子的发展是一样的不好。给少了不够好,给多了也不好。也就是说,在婴儿期,更偏向于足够多,即少了不好。而随着时间推移,做妈妈的,更要避免的,是不要过多,也就是说要放手,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长而逐渐面对失败,这个失败,是指孩子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因此妈妈会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

我在想,这位妈妈一定是个很好的妈妈,是个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为了孩子可以投入很多的妈妈,但随着孩子长大,她想给孩子的是越给越多,抓着孩子的手越来越紧,可是孩子的力气也越来越大了,他想更多地去接受未知的东西,走想自己走的路,他会挣扎,会反抗。这样的孩子往往让妈妈感到失败,感觉自己被孩子抛弃,所以妈妈会焦虑,会不安,会想用一切的办法去束缚住孩子,让他留在身边。这样的母亲将使孩子丧失许多生活的体验,孩子会因此失去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也被扼制,同一性将得不到完善的发展。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母亲就可以了。心理学家从不鼓励全能、完美的妈妈,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如果妈妈果真万能,恐怕对应地就会有一个无能的孩子。一个妈妈过于追求完美,容易引发焦虑乃至强迫,而与其他妈妈比较或参照“十项全能”,则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抑郁。同时,追求全能的妈妈在为孩子打造“完美”环境时,也许恰恰一手剥夺了孩子感受“不完美”的真实世界的机会,全能妈妈所修炼的“十八般武艺”,也会妨碍孩子提高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想做完美妈妈的人,多半是控制力超强的妈妈,她将使孩子丧失许多生活的体验,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被扼制……为此,温尼科特甚至建议:“在孩子开始仇恨母亲之前,母亲就开始仇恨孩子,而且在孩子知道母亲仇恨自己之前就仇恨孩子。”

看了这句话,我突然想:如果说许多人都有恨父母的经验,实际上,这种“恨”在这个人个体化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籍着这种仇恨获得自我独立性的发展。而温尼科特关于先仇恨孩子(如:妈妈感觉到受不了了,要与孩子隔离开一阵子;算了,管不了就不管你了……)的建议,是在人为的帮助妈妈拉开她和孩子之间的空隙,用“仇恨”的方式保持和孩子的距离,避免发生“控制孩子”这种亲人之间的扼制。

当孩子出现不听话时,很多父母都认为是孩子有了问题,都在寻找怎么样的方法让孩子更听话,这是南辕北辙,问题其实是在父母身上。他们总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断地给孩子施“爱”,孩子从小就得背负那么重的壳,还要被父母拖着快速向前走,孩子终有一天会因此而暴发的。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发生过很多很多了,到最后,不是孩子自杀就是把父母杀害,前车之鉴,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多数情况下,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在想怎样做才能做“对”,而从未想过,怎样做才能更适合我们的孩子。

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要学会如何去面对孩子的长大,学会在孩子面前感觉“失败”,学会如何去承受被孩子“抛弃”的打击。给孩子的爱足够就好,让这份爱成为孩子长大的动力,而不是障碍,让这份爱使孩子能自由地呼吸,体验成长的快乐,能让孩子舒展开自己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做一个好妈妈,而不是做一个完美的妈妈,我们接受并尊重孩子的个体选择,同时能够理性对待自己被孩子与自己的疏离,因为我们彼此都需要更大的空间。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完美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good enough)母亲就可以了。”一句话,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