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转折,价值观过渡,现代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几十个文字之间的变化,反应的,却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内心深层次的心理变革。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人,注定在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上,充满波折。

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几十个文字之间的变化,反应的,却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内心深层次的心理变革。但是环境变化容易,人的心理变化就难了,难在于我们成长的时代和生活的时代要求不一样,而改变我们已经形成的观念、思想、态度并不容易。

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人,注定在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上,充满波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应的是每个人心理需求结构的变革

十九大之前,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十九大之后,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我们需要过得更好。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十九大之前,我们的主体需要是“匮乏性需要”,如果不得到满足,我们会很难受,我们的所有努力,主要解决的是安全感的问题,所以,大家的思想都比较保守,消费也比较保守,毕竟“安全起见”。

十九大之后,因为“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我们主体需要变成“存在性需要”,我们希望生活的更开心、更有趣、更有意义和价值。

从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十九大之前,我们主要的动机是“害怕失败”,因为基本的“匮乏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所以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害怕失败”。

所以,我们学习、工作的主要动力是,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就会找不到好工作,未来就会过得很不好,甚至会生存不下去,核心是围绕害怕失败。

而十九大之后,我们的主要动机变成“追求成功”,因为不用担心“匮乏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可以好好想想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开心、更幸福、更有意义。

所以,十九大之后,教育方式会从“避短”教育变成“扬长”教育,工作目的会从“赚钱养家”变成“实现价值”,职业规划的依据将从“能力优先”变成“兴趣优先”。

心理需求结构变了,很多东西都会跟着变。

二、经济变革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变革,与心理需求结构变革相互印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自由竞争要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人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它的自由流动,在配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

传统中国社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我建构里,关系、角色、身份才是我们自我的核心,而不是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反,个性、能力太张扬,容易“枪打出头鸟”。

这最直观的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称谓里,生活中,我们容易称呼他人“**的妈妈”、“**的爸爸”、“**的老婆”、“**的老公”。

在工作中,我们称呼“**主管”、“**经理”,甚至直接称呼“主管”、“经理”,好像个人的名、姓都不重要,只有他/她所扮演的那个身份、角色才重要。失了角色、身份,每个人没有了归属感和自我定位。

在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先归属于某一个集体,先扮演了某一个角色、身份,这是集体主义的典型特征。

但是,集体主义文化,需要一个基本的、客观的物理条件来维度,就是长期的集体、共同生活。

在农业社会,所有家人都生活在一起,身边都是熟人,我们扮演的角色、身份长期不变,而且通过每天的共同生活、称呼时间确认这种角色、身份。

但是,市场经济带来人口自由流动之后,工作变动频繁,每个人都到处跑,大家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集体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通过固定的角色、身份来定义自己越来越不可能,角色、身份经常在变,还不如名字来得稳定。

即使是“**的儿子”、“**的女儿”、“**的爸爸”、“**的妈妈”这样固定的角色,也因为经常变动,大家更认识本人而不是用来界定角色的“**”。

从个人主观的体验来讲,经常变化的生活、工作环境,也让我们失去了经常确认角色、身份的机会。

每天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每叫一次父母,就会提醒自己儿子的身份,而和父母分开之后,每周电话一次,只有打电话和想父母的时候,才在确认自己的儿子身份,其它时候,我们都是在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市场经济必然带来“自我独立”,不仅90后、00后更个性、更自我,随着经济市场化,每个人都会更“独立”、更“自我”,只是程度差异而已,这是市场经济必然影响。

集体主义的缺点是不自由,太多的约束,但是优点是不用那么多的自我探索,也可以少很多烦恼。

“自我独立”的优点是自由,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选择,但是代价是自我探索,我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我选择什么样的方向?我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集体主义社会,大家的价值观相近,也不需要想那么多,比较参考一下其它人或者大家商量着一起来就可以了。

但是个性自由了,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每个人都只做“自己”,也就没有办法参考,更没办法商量一起来,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麻烦也就来了,自己到底是谁?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只能自己好好思考了。

三、环境变化容易,难的是每个人心理的变化

无论是需求结构从“匮乏性需要”、“害怕失败”到“存在性需要”、“追求成功”,还是在社会关系结构与自我结构从“集体主义”、“关系自我”到“个人主义”、“个性自我”变革,都是社会与人性的进步。

但是从每个人的心理体验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的人生经历确实也更丰富了,但“成长时代”的环境要求,塑造了我们的心智模式,但“成年时代”,外在的环境却变了,我们需要相应调整我们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的调整并不容易。

就好比如一群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的人,现在开始要为“自己”活了,那么自己到底是谁?

原来的目标很固定,也很单一,满足生存和生活条件,可以追求的范围其实很窄,大家也都没什么区别。

现在为“自己”而活了,每个人的个性、兴趣都可以完全一样,各种稀奇古怪的都可以,每个人可以追求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这就注定,在这个时代,重新探索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将是每一个人的成长课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