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责者到承担者,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孩子拿着棍子像孙悟空一样耍,奶奶担心棍子两端会划伤孩子,希望孩子不要玩了。妈妈认为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划到自己的风险很小。孩子的玩乐不应该得到过多的约束与控制。爸爸的这一举动,化解了婆媳之间的矛盾。爸爸从指责到想办法去处理问题,爸爸有了很大的转变。改变来自于痛苦与期望。

孩子拿着棍子像孙悟空一样耍,奶奶担心棍子两端会划伤孩子,希望孩子不要玩了。妈妈认为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划到自己的风险很小。孩子的玩乐不应该得到过多的约束与控制。妈妈坚持让孩子玩,奶奶在旁边唠叨。爸爸对孩子说:“爸爸帮你把棍子做个保护,再玩。”爸爸走过去,拿着棍子,找到了一个硬纸与胶带。用纸把棍子的两端包起来,交给孩子。孩子拿着棍棒有滋有味的耍着。奶奶说:“这样就安全多了。”爸爸的这一举动,化解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在这以前,在遇到同样一件事,爸爸会对妈妈说:“你怎么让孩子玩这么危险的东西。”然后一把夺过孩子的棍棒,孩子马上就哭起来。妈妈会把孩子抱起来离开,然后去外面找一棍子给孩子。爸爸的这一举动让妈妈的心理非常的难受,感受到了一种指责,不被接纳,被拒绝与排挤。也许这时,父亲会追出来,说:“你怎么还拿棍子给他玩,你脑袋是不是有问题。”一把夺棍子扔在地上,孩子又哇的一下哭了起来。孩子又一次受到了伤害。妈妈也许会解释:“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他不会伤着自己,而且我还在他身边看着呢?”“你?你有危险意识吗?你有危险意识就不会把棍子给他玩了。”妈妈感受老公不信任他,不认可他,深深的孤独与无力。妈妈不会再继续说什么。她认为:爸爸根本听不进她说的话,也不懂得孩子与教育。在孩子的养肓过程中,妈妈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情绪越来越压抑,她对丈夫的情感变得绝望,冷淡。

   爸爸从指责到想办法去处理问题,爸爸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两个是值的思考的:

一、指责,是有意的吗?

他不是有意的,是无意识的,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会在妻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他的表达方式来自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他父亲对待母亲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也可能是他父母亲对待他的方式与态度。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东西,意识是觉察不到的。在这夫妻关系中,他只会觉得自己总是被妻子拒绝,漠视。如他很在意夫妻关系,他也许会反思,我的妻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也许在夫妻的冲突中,他会慢慢了解,体会到自己的言行带给妻子的感受。

二,从指责到承担责任,怎么发生的。

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他是以父母为榜样,模仿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父母的相处的模式。在生活,工作,亲密关系中,父母的模式适应良好,会继续用;如果适应不良,生活艰难,工作难找,亲密关系糟糕,他可能把责任归于社会,他人;也可能把现状归于自己,开始向内寻找问题的根源与答案。改变可能就此发生。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改变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会有深深的内疚感。改变也表明他要主动的离开父母,向父母的生活方式说再见,重新开始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从一个生活模式到另一种生活模式的转变,还要承担着风险与不确定性。他不知道在未来的生活中,另一种生活模式会是怎样的,会带来什么呢?没有足够的痛苦与需求,是不愿意去面对与经历这些。

痛苦来源于我们的适应不良的模式,期望减轻痛苦,拥有良好的生活,工作,亲密关系推动着我们寻求改变。改变来自于痛苦与期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