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为什么让咨询者再次叙述痛苦?

像心理动力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偏重寻找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从而消除或者改变这些问题因素,帮助咨询者改善。文章开头提到的,心理咨询中让咨询者反复叙述痛苦,很可能接触到的是这一类疗法。

有人问:心理咨询为什么要反复叙述痛苦?

心理咨询≠反复叙述痛苦

这点必须先澄清!

否则,容易让大家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反复叙述痛苦。目前能够看到,大众对心理咨询需求较大,但心理咨询整体上,还属于新鲜事物,大家对心理咨询存在很多误解!

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流派:心理动力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人本主义疗法、完形疗法、催眠治疗、沙盘疗法、叙事疗法等几百种。

整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问题取向和资源取向

问题取向

像心理动力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偏重寻找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从而消除或者改变这些问题因素,帮助咨询者改善。

文章开头提到的,心理咨询中让咨询者反复叙述痛苦,很可能接触到的是这一类疗法。

尽管都属于问题取向,对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的认识,不同疗法也存在不同。

比如,心理动力疗法,注重内心冲突,心理结构等,相当于大厦根基部位的人的深层心理,寻找原因,修复内心;

认知行为疗法,侧重导致心理困扰的是人的想法、情绪、行为,寻找造成困扰的不合理认知,改变这些不合理认知,处理负性情绪,开展行为训练;

人本主义疗法,认为人本身具备积极成长、健康生活的能力,因为某些因素,即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妨碍了人的良性状态,寻找到这些妨碍因素,加以去除,咨询者便可改善。

……

问题取向的疗法认为,要找到心理困扰原因,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寻找到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正本清源。

直面问题的过程,当然会有痛苦。忍受这部分痛苦,是改变的代价,如果不愿忍受痛苦,一直逃避,正是逃避,延缓了解决问题。

可即使属于问题取向的疗法,也不需要反反复复叙述痛苦。

如果需要反复叙述痛苦,我觉得这是心理咨询师个人能力ᜄ不到位,属于操作不当,而不是心理咨询疗法的原因。

说到这,我想到了心理咨询中的“暴露疗法”,或者说“冲击疗法”,确实需要反复面对痛苦。

这就像“置之死地而后生”,属于一种“放大招”的心理咨询方法,不是不得已的情况,不能用!如果不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对你建议用此招,不要采用这个建议!

资源取向

像催眠疗法、叙事疗法等,属于资源取向的疗法,认为改善心理困扰,寻找问题原因不是必须的。

寻找问题原因再处理的工作方式,反而可能让咨询者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给自己贴个“问题标签”,不断暗示自己是有问题的人,抑制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发挥来解决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资源取向的疗法重视寻找解决办法——不问因缘,只看效果!管你是不合理信念,内心冲突,人格结构问题,还是家庭系统问题,成长潜能受阻,或是其他!我只看什么方法有用就多用!

资源取向的疗法强调身处现在来改变,看向未来的希望,而不是总活在过去的不良影响。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找到问题根源,不是治标不治本吗?

未必!

我们天天用手机,不需要知道手机的工作原理,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

同样的,解决问题,找原因并不是必须的!

资源取向的疗法的工作方式,强调找方法!

问题取向和资源取向的疗法,没有高下之分,影响的是心理咨询中的“匹配性”——有的人更愿意问题取向的疗法,希望找到问题原因,加以改变;有的人不关心原因,只要尽快改变就好!

最后,对于心理咨询中,是否需要叙述痛苦,依具体情况而定:

01 刻意避免叙述痛苦不可取

人在挫折中成长。心理的成长,能力的成长,面对一定程度的痛苦是必须。

现实很多时候就是不如意!不愿面对不如意,不愿面对痛苦,只是让人活在幻想中,无法真正成长。

02 反复叙述痛苦非必需

改变也不意味着必须反反复复叙述痛苦,体验痛苦。

如果心理咨询师工作的方式是这样,这不是心理咨询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师能力不到位,大家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就是这样。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